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两优培九

两优培九

两优培九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0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3539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种子科技、福建稻麦科技、中国稻米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富硒农产品开发学术研讨会等;两优培九的相关文献由614位作者贡献,包括吕川根、邹江石、姚克敏等。

两优培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3539 占比:99.80%

总计:143830篇

两优培九—发文趋势图

两优培九

-研究学者

  • 吕川根
  • 邹江石
  • 姚克敏
  • 宗寿余
  • 陈国祥
  • 陈忠明
  • 白朴
  • 胡凝
  • 陶开战
  • 王元辉

两优培九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农办科〔2020〕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有关单位:根据《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农办科〔2008〕38号),经各地推荐和专家评审,现确认苏垦118、中组143等11个品种为2020年度超级稻品种(附件1)。因推广面积未达要求,取消丰优299、两优培九、内2优6号、淦鑫688、Ⅱ优航2号、荣优3号、扬粳4038、武运粳24号、楚粳28号、金优785等10个品种超级稻冠名资格。目前,经我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共133个(附件2)。
    • 吕川根; 李霞; 宗寿余; 邹江石
    • 摘要: 水稻广适性的内涵目前尚不明确,其筛选指标和鉴定方法也未见详细报道.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已在南方稻区广范围、大面积种植近二十年,是2002年以来种植面积遥居首位的杂交稻.在总结和分析与其广适性密切相关农艺特性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杂交水稻广适性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适应性广,即适宜生长的地域特别是纬度范围较大,这需要品种感光性不强,并且对不同生态稻区主要病害有一定的抗性或耐性,另外还要求在不同生态稻区生长的株高、叶角等植株形态和稻米品质等重要性状(变幅)能符合当地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要求;二是环境适应性好,即对各生态区的环境因子(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水分、主要养分、盐度、pH)及其变化都能较好适应,对强弱光、高低温、水分胁迫、酸碱盐土等主要逆境有一定的耐受力,因播期、密度和肥料管理带来环境差异而造成的影响也不大.
    • 谢晓金; 姜珍强; 郝宇杭; 阿丽米热·阿布都外力; 申双和; 包云轩
    • 摘要: 为探讨高温对水稻植株物质分配与产量的影响,并找出其高温敏感生育期,以两优培九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环境,对其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高温处理,以研究不同生育期高温胁迫对两优培九物质分配、生物量、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降低了两优培九物质积累总量的同时,植株的物质分配过程也受到相应程度影响.其中,穗占植株的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叶占植株的比重、茎占植株的比重逐渐增加.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其降低(升高)幅度逐渐增大.此外,高温处理下两优培九的结实率降低、千粒质量减轻、穗数减少和产量下降,空秕率增加;同样,随胁迫时间的增加,造成的影响也越大.而在相同的胁迫温度下,水稻生物量和产量受高温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开花期、灌浆期和孕穗期.
    • 吕川根; 李霞; 陈国祥
    • 摘要: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 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 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量高的生物学基础是源于优良光合特性而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因此,研究其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有助于了解高产杂交稻生长优势的光合特征和利用探索性育种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性能,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多年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与9311和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在正常生长和衰老过程中,光能吸收、传递和转化效率及碳同化等方面均具有优势,Ph较高,光合性能优异.表现在对强光和弱光、UV-B辐射增强的适应性或耐受能力及抗衰老能力更强;具有多种抵御偏低或过高温度的策略,对不良温度的适应性或耐受能力更强;水分亏缺造成的伤害较轻;光合速率随施用氮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低氮或高氮条件下,均具有光合能力的比较优势;光合作用对大气C0 2浓度升高、土壤pH、盐胁迫等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更强.两优培九优异的光合性能与其光合机构和酶学基础有关,表现为叶绿体类囊体膜基粒数多、片层高而长、垛叠密集;叶绿素含量高,出现衰老特征晚,生育后期叶绿体衰败、叶绿素分解速度较慢;具有更高的Rubisco初始羧化活性、总羧化活性和活化率;C4光合途径酶活性较高,在低光强下仍有较高的碳同化效率,CO2补偿点和光呼吸活性均较低;叶片的SOD、POD等抗氧化酶含量和活性均高,内源O2-、H2O2含量低,抗膜脂过氧化能力较强.笔者认为,高产杂交稻育种要做到“遗传上有性状杂种优势,形态上有优良光合株型,功能上有优异光合性能”的遗传、形态和功能“三优”相结合;探究两优培九C4特性与高光合性能的联系和研究新的更高产杂交稻的光合特性,有助于加深对高产杂交稻光合生长优势的理解和探索针对性技术促进C4光合功能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合生产以至于稻谷产量.
    • 吕川根; 邹江石
    • 摘要: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 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的培矮64S为重点母本,选择优势生态群中的合适类型父本重点配组,避开生育期超长和植株偏高等障碍性问题,并根据江淮流域一季稻区的常年气候特点进行生态育种.通过大量筛选,育成两优培九,达到遗传、形态和功能“三优”的统一,将优质、超高产、多抗性状聚集于一体.通过对培矮64S育性转换、开花授粉有危害的高温、低温指标的研究和对各生态区常年气候中出现这些温度频率的分析,提出适宜制种区域和相应的父母本安全抽穗期.研究培矮64S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指标,提出遭遇低温危害时“以水调温”的制种纯度保障技术.通过对两优培九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生长条件的研究,提出适宜种植区、各种植区的适宜齐穗期和主要种植方式的播栽期等生产指导性指标,分析生产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研发提高结实率及其稳定性的栽培技术.通过配套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应用,两优培九在南方稻区多年大面积成功种植.通过全程回顾育种战略的形成、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品种培育和核心配套技术的研发及示范推广过程,论述了两优培九育成和大面积应用的意义;补充了水稻理想株型中的茎秆分布性状,提出“渔叉型”茎秆分布的概念;认为可以利用籼粳米质性状的互补选择各种适口性的稻米;大面积成功推广一个品种,尤其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前瞻性地研究品种的最适生长条件,然后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规划最适种植区,并制定相应的最优栽培措施,还要储备可能发生问题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
    • 陈静; 蒋彦婕; 杨娟
    • 摘要: 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是我国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协作攻关中形成的一个重大成果。笔者作为成果所在研究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回顾了任务接受、成果研发、配套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过程,并根据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在科研中要确立正确研究方向和目标,并持之以恒;要密切注意和利用新的有用种质;要加强研究配套应用技术,保障成果的推广应用;要组织大联合协作网;要注重知识产权的研制和申请保护等有利于形成重大成果的思考。
    • 李翠英
    • 摘要: 在我国南方稻区,水稻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根据光温条件发展再生稻,能实现一种两收,同样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何谓再生稻。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通过水肥管理的措施,使头季稻(如中稻)收获后,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进一步生长发育成的水稻。它具有生育期短(60天左右),种一次收两次,投入产出高,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等优点。
    • 田柳生
    • 摘要: 两优培九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配组而成迟熟中籼两系杂交水稻组合,2001年已通过全国品种审定。该组合分孽力强,穗大粒多,高产稳产,抗性较强,米质优,此文以南平市建阳区小湖镇种植该品种为例,总结介绍杂交稻两优培九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 摘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超级稻种质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从浙江地方大粒品种"宝大粒"中成功分离并克隆了一个能够显著提高超级稻产量的重要基因GS2。
    • 摘要: 从中国水稻研究所获悉,该所超级稻种质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从浙江地方大粒品种"宝大粒"中成功分离并克隆了一个能够显著提高超级稻产量的重要基因GS2。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知名刊物《分析植物(Molecular Plant)》杂志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资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