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流沉积

河流沉积

河流沉积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3246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等;河流沉积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斌、张昌民、刘忠保等。

河流沉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246 占比:99.70%

总计:33346篇

河流沉积—发文趋势图

河流沉积

-研究学者

  • 胡斌
  • 张昌民
  • 刘忠保
  • 刘星
  • 刘顺喜
  • 吴贤涛
  • 宋慧波
  • 宋焰
  • 岳大力
  • 张国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若鑫; 张昌民; 冯文杰
    • 摘要: 构造运动是控制分支河流体系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前人对挤压、拉张、走滑等类型的盆地均有研究,但在挤压盆地边缘的冲断带中,冲断带对于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冲断带中常发育的分支河流体系(冲积扇)。为研究逆冲作用对分支河流体系的控制作用,通过Google Earth提供的全球地貌影像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等数据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发育的分支河流体系(Distributive Fluvial System,DFS)进行测量研究与沉积学解析,探究盆地边缘逆冲断裂带的DFS几何形态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在研究区内识别DFS共256个。柯坪地区发育的分支河流体系延伸长度范围为0.26~24.58 km,DFS面积范围为0.044~221.987 km2,物源区面积变化范围为0.1~290 km2,DFS坡度范围为0.011~0.182。柯坪地区分支河流体系上发育的河道主要是辫状河,河道下切程度有明显差异。决定柯坪地区分支河流体系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物源供给,气候水文以及构造背景。物源区大小与DFS规模呈正相关;气候通过降雨量与蒸发量来影响DFS发育特征;水文则通过流域分布来影响DFS发育,分布在研究区内柯坪河流域的DFS,发育规模远大于流域外的;构造作用控制沉积区分布、可容空间的大小、坡度等,影响着DFS的分布与发育。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作为主要因素影响着柯坪地区DFS的分布与发育。在柯坪逆冲带,构造作用通过控制推覆体逆冲高低来影响DFS的大小与坡度。物源区大小也受地层抬升程度控制,地层出露越多,物源区一般越大。将柯坪地区以构造特征分为三个区,每个构造区的DFS具有明显差异。逆冲山前区的物源区域大,DFS规模最大,以扇形为主,坡度低,下切程度低;逆冲前缘区的物源区域较小,DFS规模变小,以长条形为主,坡度增加,下切程度增加;走滑断层区受断层影响,物源区与DFS规模明显变小,以扇形为主,平均坡度最大,平均延伸距离最小,下切程度显著。
    • 李玮; 屈海英; 李莎; 周淑敏; 宋先腾; 王晓楠
    • 摘要: 柴达木盆地贝壳堤保存有大量大小混杂及两壳绞合的双壳类化石,是全球干旱区罕见的地貌景观,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中晚更新世的气候与环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区域地质记录。该记录在诺木洪西北约20 km出露,将其命名为诺木洪贝壳堤。目前诺木洪贝壳堤的沉积属性存在河湖之争,对该贝壳堤剖面开展系统的介形类分析,建立了8个生物组合带,除1带化石稀少无法鉴定外,2-8带自下而上依次为:Ilyocypris-Candona-Candoniella组合、Ilyocypris-Candona-Leucocythere-Candoniella-Eucypris inflata组合、Leucocythere-Ilyocypris组合、Ilyocypris-Leucocythere-Candoniella-Candona组合、Ilyocypris-Candoniella-Leucocythere组合、Ilyocypris bradyi-Ilyocypris echinata组合和Ilyocypris bradyi-Candoniella组合。根据8个生物组合带的属种特征和古生态指标综合分析贝壳堤水体的演化过程,认为诺木洪贝壳堤为河流相沉积。1-5带沉积期由于频繁的河流改道,贝壳堤剖面处经历牛轭湖-浅水河流多次转变,牛轭湖阶段水体较深不利于介形类生存,而浅水河流阶段介形类相对繁盛;6-8带沉积期水体维持极浅河流状态,介形类繁盛,后因持续干旱河道封闭,水体盐度升高而不利于介形类生存;最终盐壳析出,诺木洪贝壳堤沉积结束。
    • 程万强; 台梓含; 向芳; 黄恒旭; 周宇航; 宋良; 李正友
    • 摘要: 通过对云南巧家盆地第四纪河流沉积和重矿物特征的研究,探讨金沙江下游巧家段水系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6 Ma B.P.之前巧家盆地开启后,古金沙江巧家段南流水系也随之形成,并在盆地内发育了至少3期河流沉积,当时为宽阔的辫状河沉积环境,物源区位于巧家以北至四川西昌-昭觉一带的黑水河和西溪河流域,河流将玄武岩、灰岩、砂岩等砂砾携带至盆地中堆积,重矿物组合为锆石-绿帘石-金红石-电气石-角闪石-磷灰石;在0.5 Ma B.P.之前,由于云南高原的隆升使得古金沙江巧家段水系南流受阻,并在古水系支流的溯源侵蚀下被袭夺,造成巧家河段的倒转北流,金沙江贯通,巧家段水系物源区发生巨大变化,河流开始将金沙江中上游流域的板岩、千枚岩、片岩以及石英岩等砂砾带至盆地,重矿物类型中也开始出现石榴子石,在构造活跃期河流不断向西迁移并进行下切,形成了金沙江4级阶地。巧家盆地河流沉积与重矿物特征及相关年代的研究显示,巧家段水系的袭夺倒流,金沙江的贯通应发生于0.5 Ma B.P.之前。
    • 安宇; 范念念; 徐志伟; 刘兴年
    • 摘要: 对于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来源以及沙漠和河流对粉尘的贡献,仍未达成一致的认识。本研究以毛乌素东神木市石峁剖面为研究对象,利用碎屑锆石年龄谱,对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风成粉尘堆积和河流沉积物展开源区分析,并使用逆蒙特卡罗模型进行物源的定量计算。结果显示,粒径分布和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石峁黄土为典型风成沉积。其粗颗粒碎屑锆石(>40μm)年龄峰值集中在190~300 Ma、300~600 Ma、1700~1900 Ma和2300~2600 Ma,年龄谱显示近源(局地基岩碎屑)、中源(黄河河沙)和远源(阿拉善地区沙漠)均有贡献;定量计算表明,三者分别贡献71%、21%和8%的风成粗颗粒。中、近源中,黄河及其支流侵蚀基岩后搬运沉积的漫滩物质成为粉尘输移的中转站,为黄土的形成提供了主要的物源。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石峁剖面河流沉积物及其上覆的黄土物质分别形成于倒数第2次冰消期和末次冰消期,两者之间的沉积间断可能指示了末次冰期至冰消期的侵蚀事件,导致了河滩物质暴露,从而形成了潜在的局地尘源。这些结果表明,包括黄河干支流在内的河流系统对黄土粉尘有重要的物源贡献。
    • 张艺秋; 胡修棉
    • 摘要: 河流从上游山区流经下游宽阔地带时,所搬运物质在磨损和分选作用下逐步变细,当沉积物减小到中粗卵砾级别时(10~20 mm),会在相对短距离内(几倍河道宽度)快速转变为极粗砂(1~2 mm),这种粒度突变现象被称为砾—砂过渡(gravelsand transition,GST)。对河流砾—砂过渡进行了系统调研,介绍了其在河流中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砾—砂过渡的发生机理,包括粒度突变的外因假说、2~10 mm粒径空缺的内因解释,以及GST中加剧砾砂流动性差异的过程;也介绍了GST的空间普适性、其前后的河流转变和位置稳定性。GST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河流演化、泥沙运移、洪水风险管理、沉积物源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胡修棉
    • 摘要: 河流是地表形态的主要塑造者和实现固体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介质。水系固体物质(砾、砂、泥)是认识河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物质载体,长期以来受到地球科学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然而,现代水系固体物质源—汇过程的一些关键环节尚不清楚,限制了对过去河流沉积的解译。例如,水系固体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哪种岩石类型或构造单元对不同粒径的水系固体物质贡献显著?水系固体物质组成和结构随搬运距离、水动力变化情况?如何从水系固体物质中有效提取构造、气候、源区的重要信息?
    • 刘阿超; 李元昊; 汪学胜; 杨龙华
    • 摘要: 河流沉积是主要的碎屑岩沉积类型,也是油气勘探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不同河流由于形成地质环境不同导致了河流类型、形态、微相、砂体展布等方面的差异.同一条河流在不同位置(上中下游)由于流域环境的变化导致河流水动力、形态、微相及砂体类型也不相同.通过对典型现代河流卫星照片的解析,总结不同河流由于沉积环境变化导致的河流沉积特征差异及同一河流不同位置沉积特征差异因素,为分析预测地下古河流特征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次选择了长江、黄河、克里雅河三条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沉积特征的典型河流,通过对三条河流分别选取中下游典型河段的分析,明确了气候、携沙量、水流量等是控制河流形态、微相类型、砂体规模及演化的主要因素.
    • 摘要: 1.机器学习大幅优化河流沉积模式综合解释.2.火箭推进剂无水压裂技术实现航天和油气行业跨界融合.3.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油气生产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4.海洋可控震源样机研制成功.5.智能电缆地层测试技术大幅提高测试效率与效益.
    • 杨跃文; 夏友辉; 陈思珣; 陈晓峰; 周治康
    • 摘要: 通过某工程实例,研究河流沉积地区软弱层及漂石层堆积复杂地质情况下建筑基础选型设计及施工优化,结合现场实际和工程特点,针对原有设计思路,提出优化方案,在施工组织难度、工期、成本等控制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彭远新; 彭华; 赵全科; 朱海彬
    • 摘要: 山东莱芜红石公园内出露较大面积的红色岩层,研究其成因及其沉积环境,可以确定当时的古地貌和气候特征,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在红色岩层分布区采集7个样品,用XRF、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等设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红层主要成份是SiO2和Al2O3,沉积粒度以细沙为主,沙粒上具有水成标志.确定莱芜红色岩层为丹霞地貌景观,形成于季节性河流沉积,当时气候比较炎热干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