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江南文化

江南文化

江南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906篇;相关期刊364种,包括江南论坛、南风窗、东南文化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小说古今通识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届长三角科技论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治理理论与实践、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江南文化的相关文献由54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士林、景遐东、黄健等。

江南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7 占比:11.8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3906 占比:88.01%

总计:4438篇

江南文化—发文趋势图

江南文化

-研究学者

  • 刘士林
  • 景遐东
  • 黄健
  • 何镇邦
  • 定律
  • 施斌
  • 李佳
  • 汤浩
  • 沈忱
  • 王洪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霁玥
    • 摘要: 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区域特色农产品作为江南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品牌的打造和发展离不开对江南文化的应用与传承.本文梳理苏州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内核构建、文化精神传播、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 戴倩
    • 摘要: 江南文化往往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清代皖籍词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崇尚文学,深受江南文化的影响。通过以江南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探寻江南文化在马氏兄弟词创作中的浸润,阐发二人词在江南风物、江南意象、江南风俗等方面的本体形态以及审美范式,展现出清代江南文化的特色和中国文化审美思考。
    • 马建庭
    • 摘要: 在大运河滋养下形成的苏式生活和苏作工艺曾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进入当代,伴随着大运河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作工艺也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积极的传承、发展。面对未来,苏作工艺要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守正创新,传承历史经典,彰显时代价值,为大运河文化赋能。
    • 罗志勇
    • 摘要: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苏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繁荣富庶的都市经济和社会生活、深厚的人文底蕴,为新时代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新时代,苏州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积极探索江南文化品牌建设和发展新路径,实现江南文化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融合,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 周燕玲
    • 摘要: 唐代西域诗绚烂而不无夸饰的描写构成了文学西域的基础印象,但也成为唐以后西域诗创作的藩篱,创作模式不可避免地趋于同质化、类型化,甚至被夸张、异化,文学西域形象愈加固化刻板。清代诗人对西域的描写努力寻求新变,其中江南地方元素渗透入西域诗的创作是突出表现之一,从西域的山水风貌、人文景观到西域情怀都呈现出与前代西域诗不同的风貌,写景写情都颇具江南的俊秀缠绵之姿。西域描写的江南化,承载了文人对于精致生活的向往,呈现了文人内心中的隐逸情怀。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在历史上不断渗透交融的必然的产物。江南文化为西域文化注入了新的质素,改变了西域诗的抒写方式,重塑了文学西域的形象。
    • 吴晓钟
    • 摘要: 在新世纪艺术电影中,一批深受江南文化所滋养的创作者,尝试对影像中的江南空间构建与江南文化书写提出多样化、艺术化、空间化的探索表达,创作出别具艺术风格的“江南影像”。先锋的创作理念拓展了江南影像空间的多元构建,构建出文化记忆与人物传奇的怀旧空间、都市意象与文化反思的都市空间、变迁记忆与空间寓言的郊区空间、漫游者及其空间经验的漫游空间。“诗意影像”的空间构建则继承了江南影像的核心传统,《春江水暖》彰显了江南影像的诗性审美与文化艺术自觉。
    • 张军
    • 摘要: 就地缘空间而言,长三角洲区域包含沪苏浙皖。就文化而言,江南文化是沪苏浙皖共同的精神家园,是长三角洲区域共同的文化符号。长三角江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直至创新,离不开徽商重商主义思想在长三角区域的传播和不断融合。“无徽不成镇”的历史说明徽商在市镇演进与城市群形成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对于现代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这促使我们关注徽商文化对于江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促进长三角区域是通过何种途径完成这一文化传承和创新并与江南文化合而为一的。本文试从徽商重商主义思想的徽商文化传播与徽州外部商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来揭示江南地缘与文化的同质化发展。
    • 盛榕; 叶佰贤
    • 摘要: 自古以来,江南古镇深受江南文化的浸润熏陶,其语言景观风貌被认为是江南文脉的生动缩影,凝聚了江南文化的灵气与神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语境下,立足语言景观理论基础,从文本、场域、视觉符号等维度,解读非遗文化语言景观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同时,面对江南古镇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过度商业化发展的趋势,本文以江南古镇语言景观为例,利用平行语料库与MapGeoling研究工具,对语言标牌样本进行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研究发现,新时期江南古镇历史性语言标牌非遗文化的保护、现代化语言标识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等问题亟须解决。
    • 王霞霞
    • 摘要: 江南文化经过历史流变与岁月变迁,助推江南地区一路成长为全国经济重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区域范围扩大至沪苏浙皖全域。安徽与江南具有极深的历史渊源,在新战略布局下,亟需重构新江南文化与长三角区域的关系。辨析江南文化成为长三角文化产业共同基因的优势因素,并借助江南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方向转化,形成独具江南特色的文化品牌,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讲好江南文化故事。
    • 卢彦红
    • 摘要: 苏州当前正加快锻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的塑造。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下,明月湾古村的乡村旅游和民宿业取得大发展,但同时存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通病,严重制约了古村民宿业以及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立足当前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塑造的大背景,以江南文化为灵魂,以民宿产业为引擎,以明月湾古村为实证研究地,深入探讨民宿村的发展模式,提出明月湾打造太湖民宿村近期采取主题民宿模式、中远期采取乡居度假模式的“两步走”发展战略,以推动古村乡村旅游的整体提升与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