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译佛经

汉译佛经

汉译佛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汉语、宗教、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9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法音、思想战线、西域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汉译佛经的相关文献由17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杨德春、李秀花等。

汉译佛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 占比:91.6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80%

专利文献>

论文:19 占比:7.57%

总计:251篇

汉译佛经—发文趋势图

汉译佛经

-研究学者

  • 王立
  • 杨德春
  • 李秀花
  • 梁晓虹
  • 吴海勇
  • 康振栋
  • 江晓原
  • 高列过
  • 朱惠仙
  • 李璠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国英
    • 摘要: 汉译佛经口旁译音字是一类特殊的形声字,字书收录这类字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利用梵汉对音的材料,运用以音考字的方法,对《汉语大字典》收录的“叹”“[口九]”“㕨”“㕽”“[口也]”“[口代]”“咖”“[口弥]”“[口紇]”“[口浪]”“[口陵]”“囕”“[口恒]”“[口梨]”“[口犁]”“[口鉢]”“[口寫]”“[口緝]”“[口鞮]”等19个字进行了考辨。
    • 半夏
    • 摘要: 金庸《鹿鼎记》里,不识得几个字的韦小宝,却心心念念地要搜齐分藏在八旗旗主王爷手中的一部书。如你所知,这部关系重大,引来许多人纷争乃至杀戮的书,便叫作《四十二章经》。都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些小说缔造的影响果然是披靡的。拜赐于这个披靡,《四十二章经》亦几乎尽人皆知。不过这种皆知,大略就停留在书名而已。其实,在金庸武侠披靡世界的许久许久之前,《四十二章经》也曾拥有披靡的知名度。它被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并且有一个梦幻般的缘起。
    • 郜林涛; 黄仕文; 黄仕荣
    • 摘要: 佛教医学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人文医学和生物医学思想理论及医疗实践经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而非独立的诊疗体系.在古印度"四大"哲学思想和佛教基本义理以及佛教医学"四大说"根本理论的指导下,以佛教所谓众生"四大病"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四大病""四大不调"为关键词,以汉译佛经为主要研究范围,参考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相关研究,针对性地研覆了"四大不调"之缘起,进而对相关"四大病"之病因病机、病相病处与疾病分类等相关内容加以相对系统的整理和诠释,冀期为该领域深入研究积累素材.
    • 戴丽姗; 何亮
    • 摘要: 通过对"上士""中士""下士"进行文化及义素分析,发现汉译佛经中"上/中/下士"来源于道教文化,具有本土性与外来性相结合的特点.本土性主要表现在用词形式、文化共性及来源上;外来性表现为其所蕴涵的外来佛教文化,表现到语言上,就是词义中[+佛教][+品德][+能力]义素.此外,"上/中/下士"从"阶级"义域开始,依次向"德行""道教""佛教"义域引申.
    • 卜宇钦
    • 摘要: 文章主要考释汉译佛经中"斟酌"这个疑难词语,认为"斟酌"有"舀取"义,在"手自斟酌"的固定结构中可释为"布食奉水",此外还有"布施""抓食"等意思.最后对"斟酌"的其他相关用法和相关词语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张静
    • 摘要: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的译者是否为支谶,存有疑问.以确定为支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为比照,将《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同类常用词语的用法进行对比分析,两部佛经在常用言说动词、位移动词"至""到"、表示完结义的"竟"、总括副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一定的对立性.这些新的证据,可进一步证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
    • 张静
    • 摘要: 《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的译者是否为支谶,存有疑问。以确定为支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为比照,将《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同类常用词语的用法进行对比分析,两部佛经在常用言说动词、位移动词“至”“到”、表示完结义的“竟”、总括副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一定的对立性。这些新的证据,可进一步证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非支谶所译。
    • 周晓彦; 龙国富
    • 摘要: 汉译佛经中“等”的特殊用法表现在:能于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之后表复数,能于指人名词、动植物名词和无生命名词之后表复数,能于“诸+名词”和“确数词+名词”结构之后表复数,并以此与表单数的代词、名词相区别。文章进一步论证了以上用法中“等”的性质是复数词尾,并通过梵汉对勘证明了“等”这一新语法功能的产生是语言接触的产物。“非生命体名词+等”这一形式未被汉语所继承,是由汉语自身性质所决定的。其单、复数形式对立观念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刘卫英; 曹磊
    • 摘要: 明清灾害体验空前丰富,御灾想象的进一步生发,咒龙、鞭龙等对祈雨对象的强硬态度呈现加强的趋势.龙崇拜的不断泛化,龙的替身——"龙圣"(如蜥蜴、守宫、青蛙、蛇、鱼等)持续增多.有时还重构了先前的灾害记忆.龙崇拜与祈雨术的历史演进,可分为中古汉译佛经肇始期、唐宋发展期、明清定型期三阶段.中古汉译佛经中的龙崇拜与祈雨术受域外及印度文化影响.灾害与御灾生存需要,不断建构着御灾主体与祈雨媒介之间的定位与功能关系.明清旱灾为主的灾害频发,严峻的形势迫使御灾主体将外来佛教的咒龙术,化为婉曲多样的仪式及其话语表现.
    • 赵志清
    • 摘要: 在现代汉语中,"何况"和"况且"这对连词在意义与用法上都存在着很多交叉点.利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对"何况"与"况且"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历时考察."何况"和"况且"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连词"况"发展演变而来,并探讨了这个过程中汉语本身所具有的双音化发展趋势、汉译佛经的影响以及同义词复合的构词方式等因素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