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简

汉简

汉简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5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书法、篆刻、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敦煌研究、丝绸之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中国历代碑刻及碑刻文献研讨会、“人文学术的中国语境”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等;汉简的相关文献由51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智全、侯宗辉、王子今等。

汉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9 占比:99.1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51%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34%

总计:584篇

汉简—发文趋势图

汉简

-研究学者

  • 马智全
  • 侯宗辉
  • 王子今
  • 裴永亮
  • 韩华
  • 张俊民
  • 李均明
  • 肖从礼
  • 范常喜
  • 褚良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卜易
    • 摘要: 近代以来,对出土古书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内容,对形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根据出土文献,汉简古书的实用性与时间变化都会影响简的长度。汉代古书简长制度的形成是渐进式的,在制度形成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用短简书写特定古书的习惯,这种习惯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显得十分“顽固”,它的产生源于其特殊的文本性质而非古书地位的高低。与此同时,“容字”等其余形制要素也一样受到了影响。对出土古书进行简长分析,可以厘清汉代古书形制发展的脉络。
    • 杨富学
    • 摘要: 公元前121年夏,霍去病西征匈奴,由北地郡出发,经钧耆水、居延水、小月氏而攻祁连山、鱳得。其中的居延在过去一般被解释为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泽,而霍去病攻河西匈奴没必要绕道居延泽,所以学术界遂将霍去病所攻的祁连山解释为东天山。然霍去病西征经过的五个地名,即钧耆水、居延水、小月氏、祁连山、鱳得,有三个都可见于居延和悬泉发现的里程简中,从中可以看出居延实际在甘肃省景泰县境内。结合史书记载,可知霍去病行军路线为北地郡(治今甘肃环县东南马岭镇)→钧耆水(具体位置不详)→居延水/居延置(今甘肃景泰县境内)→小月氏(位处今甘肃武威与甘肃张掖之间)→祁连置/祁连山(今甘肃张掖市南)→鱳得(今甘肃张掖市),从而证实月氏的故地当在河西而非新疆东天山地区,霍去病所攻之祁连山亦在河西而非东天山。
    • 蒋洪恩
    • 摘要: 综合传世典籍、出土文献及植物遗存,文章考证了大麦类作物的名实问题。研究发现,在隋唐以前大麦指裸大麦,穬麦指皮大麦,而青稞一词还尚未出现。隋代正式出现“青稞”一词,且专指裸大麦;自隋唐至宋代,穬麦与大麦具体指皮大麦还是裸大麦一度纠缠不清。自元代至清代,大麦专指皮大麦,而穬麦与青稞则专指裸大麦。隋唐以来青稞与大麦名实的变化,逐渐影响到新疆地区。在晋代至唐初新疆出土的简牍和文书中仅出现“大麦”一词,很可能兼指皮大麦和裸大麦。唐西州建立以来吐鲁番出土文献中的“大麦”仅指皮大麦,而裸大麦已有“青稞”等专有名词。
    • 李洪財
    • 摘要: 漢簡數量大,内容豐富,形式多樣,書寫情况相對複雜.本文通過舉例的方式歸納總結漢簡中幾種特殊書寫現象,揭示漢簡草書的符號化特點、筆畫拉長現象、避複現象以及漢簡中的"狂草"與人名特殊寫法等問題.
    • 陳松長
    • 摘要: 本文通過對20世紀以來出土的漢簡《蒼頡篇》抄本字體的比對分析,認爲秦代李斯等所作蒼頡三篇所用的字體就是當時的通用字體,即日常官府文書中所常用的秦隸,而不是許慎所説的小篆.進而推論秦代所推行的"書同文",也就是用"秦文"統一六國文字,所謂"秦文"在班固看來是"秦篆",現在看來就是"秦隸".
    • 苏海洋
    • 摘要: 以悬泉汉简Ⅴ1611(3):39A、B记载为基础,建立了西汉晚期长安通姑臧南道的时空框架。利用出土文献、传世文献、考古发现、实地调查、卫星影像调查和谷歌地球模拟测量等方法和手段,复原了长安通姑臧南道主干道走向,即由长安城北墙中门厨城门出发,过中渭桥至渭城驿,沿渭河北岸西行,经扶风厩、细柳观、槐里、斄县、郿县、郁夷至虢县,折西北行,经千河流域的蕲年宫、雍县、隃麋县、汧县至大震关,过陇山西行,经陇关、凉州刺史治、略阳、奉捷、成纪、平襄、兰干、勇士、榆中至石城津或郑伯津,北渡黄河,经枝阳、令居至允街,翻越今乌鞘岭,西北经苍松、鸾鸟、小张掖至武威,全程实际地面距离988.8千米,合二千三百七十八汉里,与Ⅴ1611(3):39A、B记载的里程符合。
    • 苗润洁
    • 摘要: 西北地区出土简牍中有关于"为家私市"的记载,多集中在肩水金关汉简和居延汉简的"关传"中."为家私市"的路线与汉代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民风民俗紧密相关,这种贸易行为反映了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证明了《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不同自然经济区域的往来."为家私市"作为一种中小规模的长途贩运贸易,为研究汉代民间贸易和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
    • 苏海洋
    • 摘要: 以悬泉汉简V1611③:39A、B记载为基础,建立了西汉晚期长安通姑臧南道的时空框架.利用出土文献、传世文献、考古发现、实地调查、卫星影像调查和谷歌地球模拟测量等方法和手段,复原了长安通姑臧南道主干道走向,即由长安城北墙中门厨城门出发,过中渭桥至渭城驿,沿渭河北岸西行,经扶风厩、细柳观、槐里、斄县、郿县、郁夷至虢县,折西北行,经千河流域的蕲年宫、雍县、隃麋县、汧县至大震关,过陇山西行,经陇关、凉州刺史治、略阳、奉捷、成纪、平襄、兰干、勇士、榆中至石城津或郑伯津,北渡黄河,经枝阳、令居至允街,翻越今乌鞘岭,西北经苍松、鸾鸟、小张掖至武威,全程实际地面距离988.8千米,合二千三百七十八汉里,与V1611③:39A、B记载的里程符合.
    • 王蕾; 卢山冰
    • 摘要: 汉武帝在敦煌西设玉门、阳关,作为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其中,玉门关相关汉简的大量出土以及城址的发掘,使得诸多学者围绕玉门关的位置及其变迁展开了多方有力的考证。而阳关出土汉简和城址发掘的相关成果则寥寥可数,相比玉门关,其研究成果也相对薄弱。事实上,阳关遗址被流沙掩埋,至今仍被称为“阳关之谜”。阳关遗址虽已不复存在,但通过考古调查的方法以及对出土文书、汉简、行记等历史材料的深人挖掘与仔细比对,仍有可能复原阳关道所沟通的路线,并为阳关遗址位置的判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 郭丽华
    • 摘要: 西北屯戍汉简私人书信中的习用语"辱",在传世文献中也很常见,辞书一般认为其为谦辞,释为"承蒙",此结论不妥.结合"辱"之本义以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实际用例,我们认为,"辱"应为敬词而非谦辞,可释为"屈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