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稻秸秆

水稻秸秆

水稻秸秆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7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6篇、会议论文40篇、专利文献57512篇;相关期刊250种,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农机使用与维修、农业机械学报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三届(2016)中国羊业发展大会、2016中国园艺学会全国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与安全高效栽培技术交流会 等;水稻秸秆的相关文献由2884位作者贡献,包括金晨钟、马银花、林鹏等。

水稻秸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6 占比:0.87%

会议论文>

论文:40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7512 占比:99.06%

总计:58058篇

水稻秸秆—发文趋势图

水稻秸秆

-研究学者

  • 金晨钟
  • 马银花
  • 林鹏
  • 段仁燕
  • 黄敏毅
  • 曾宪楠
  • 刘勇
  • 孙羽
  • 宋秋来
  • 张小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洋; 叶小梅; 王成成; 贾昭炎; 杜静; 孔祥平; 奚永兰
    • 摘要: 有效处理农村有机生活垃圾(rural organic household waste,ROW)对美化农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其进行高浓度厌氧发酵时容易出现酸化和氨氮抑制现象,导致系统稳定性差。目前尚缺乏ROW不同共发酵底物和进料总固体(total solids,TS)浓度对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为提高厌氧发酵性能,减少环境保护压力,本文对ROW不同共发酵底物配比和不同进料浓度下厌氧共发酵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优化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厌氧发酵工艺。文中对取自江苏徐州沛县的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实验基地的猪粪(PM)、水稻秸秆(RC)进行厌氧共发酵。当发酵底物为ROW和PM时,甲烷产量随着进料总固体含量TS的升高而增加,最高为257.38mL/g VS;当发酵底物为ROW和RC,或者发酵底物为ROW、PM和RC时,进料TS质量分数从8%增加到12%时,甲烷产量随之增加,最高分别为339.59mL/g VS、322.16mL/g VS,当进料TS质量分数继续升高到15%时,二者产量均出现降低且均低于其他实验组,分别为231.17mL/g VS、194.67mL/g VS。在本文所设置实验条件下,最优共发酵进料为:发酵底物为ROW和RC,生活垃圾与挥发性固体(VS)质量比为1∶1,进料TS质量分数为12%,甲烷产量为339.59mL/g VS。
    • 郑依虹
    • 摘要: 本文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通过培养试验利用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镉进行钝化,设置土壤不添加生物炭处理(CK)和添加5%生物炭处理(BC),研究水稻秸秆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镉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水稻秸秆生物炭后,BC处理的pH显著高于CK处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4.7%、16.7%;相较于CK处理,BC处理的土壤镉的弱酸可提取态、可还原物质结合态所占比例分别降低了2.2%、3.9%,Cd的可氧化物质结合态、残渣态所占比例分别提高了3.3%、2.8%。水稻秸秆生物炭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降低了镉的生物有效性。
    • 田宇; 赵艳成; 闫金灿; 冯立民; 张凤君
    • 摘要: 针对地下水环境中的2,4-二氯苯酚(2,4-DCP)污染,制备了具有高效吸附和催化能力的氮硫共掺杂生物炭(S,N-BC)材料。相比于原始BC催化剂,S,N-BC催化剂具有丰富且均匀的孔隙结构、较高的比表面(比表面积可达980.824 m^(2)/g)、较大的I_(D)/I_(G)(0.84)值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吸附实验和降解实验表明S,N-BC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与较好的活化过一硫酸盐的能力,在10 min内,2,4-DCP去除效率为94.19%,其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条件实验证明S,N-BC/PMS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淬灭实验表明,2,4-DCP的降解过程遵循以超氧为主导的非自由基氧化途径,为氮硫掺杂的生物炭在吸附和催化PMS去除地下水中有机物提供理论依据。
    • 李强; 邓雅月; 马诗淳; 尹小波; 邓宇
    • 摘要: 餐厨垃圾三相分离后的固态残渣碳氮比较低,通过添加水稻秸秆调节其碳氮比后开展干式厌氧消化序批实验,考察其产气规律。结果显示:在65 d的发酵周期内,纯餐厨废渣的干式厌氧消化产气潜力为389.5 mL·g^(-1)VS,按5∶1的比例加入水稻秸秆的产气潜力可以达到409.9 mL·g^(-1)VS,二者混合发酵产气率较单一原料增加27.3%;发酵过程中氨氮积累至4000 mg·L^(-1),Methanosarcina是餐厨废渣厌氧消化过程中的优势产甲烷古菌,其相对丰度高达91.7%。
    • 刘亦凝; 张志飞; 谢展; 刘子健; 魏岚; 黄丽娟; 郭为波; 陈桂华
    • 摘要: 为研究葡萄糖和尿素对新鲜水稻秸秆氨化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葡萄糖(0、4 g/kg)和尿素(0、2、4和6 g/kg)对水稻卓两优141的新鲜秸秆进行氨化处理,常温氨化50 d后开包取样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表明:氨化饲料中黄曲霉毒素、伏马毒素、玉米赤酶烯酮含量检测结果符合饲料卫生标准;尿素和葡萄糖的交互作用对氨态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半纤维素含量有显著作用。随着尿素浓度的增加,各处理的pH值显著升高,氨态氮和粗蛋白(CP)含量显著增加,6 g/kg尿素处理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降解效果最好;4 g/kg葡萄糖处理显著降低了秸秆NDF、ADF、ADL和氨态氮含量,显著增加了秸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粗蛋白(CP)的含量。综合分析,添加葡萄糖可以提高水稻秸秆的营养价值,4 g/kg葡萄糖+6 g/kg尿素处理组的氨化效果最佳。
    • 文林; 骆颖; 李文苹
    • 摘要: 为验证江西圣牛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稻秸秆生物炭基肥在早稻上的肥效,我们于2021年3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上高县塔下乡长山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了田间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基肥对早稻稻谷及秸秆产量、土壤养分和pH值、早稻经济效益都有一定影响。
    • 张静娴; 杜桂林; 史吉平; 马治国; 袁辰阳; 刘相岑; 张保国
    • 摘要: 【目的】研究甘蓝尾菜与干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尾菜与干水稻秸秆在30°C条件下混合贮存30 d,分别在发酵的第0,3,7,15,30天取样,分析样品的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研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使用Mothur 1.30.2分析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Chao1指数),结合BugBase和FUNGuild数据库分析细菌和真菌群落的表型功能,再利用共现性网络、冗余分析(RDA)分别研究菌群互作以及理化指标与优势物种相关性。【结果】与发酵前相比,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结束后pH、干物质(DM)含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下降(P0.05),中性洗涤纤维素(NDF)含量显著上升(P0.05)。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RA)>5%)由初始的非理想菌群转变为乳酸菌和肠杆菌类,真菌群落中致病型菌群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9种细菌表型和12种真菌表型被注释,其中需氧型(aerobic)、形成生物膜(forms biofilms)、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潜在致病型(potentially pathogenic)细菌和动物致病型(animal pathogenic)真菌相对丰度均显著下降(P<0.05),在30 d时相对丰度分别为8.0%,31.5%,31.8%,31.3%,15.46%。基于物种属水平相对丰度构建的微生物共现性网络由38个点(代表细菌属或真菌属)和91条无向的边(代表相连细菌属或真菌属之间的相关性)组成。与发酵前相比,乳酸菌(片球菌属Pedi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未分类的乳杆菌科unclassified_f__Lactobacillacea)和腐生型真菌(节担菌属Wallemia和unclassified_f__Dipodascaceae)作为关键物种抑制了病原菌富集;片球菌属Pediococcus、unclassified_f__Dipodascaceae是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改善青贮品质的关键物种。RDA结果显示,pH、WSC、CF是影响微生物优势物种演替的关键理化因子,其中pH、WSC与优势物种镰孢菌属、曲霉属、泛菌属、肠杆菌属呈正相关关系,与片球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科呈负相关关系;CF与优势物种肠球菌属、节担菌属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干物质含量被有效保存,真菌优势物种显著富集,有效抑制了病原菌菌群的积累,可知混贮发酵是资源化处理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的有效方式。
    • 贾洪雷; 邓佳玉; 邓艳玲; 陈天佑; 王刚; 孙在金; 郭慧
    • 摘要: 采用离散元法研究分析稻秸之间、稻秸与农机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为水田收获后处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标定稻秸-稻秸、稻秸-农机部件之间的接触参数(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系数和滚动摩擦系数)是离散元法研究过程的重要前提。该研究采用碰撞法标定的稻秸-钢、稻秸-稻秸的碰撞恢复系数为0.230、0.357,斜面法和斜坡法标定的稻秸-钢的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为0.363、0.208,分体圆筒法标定的稻秸-稻秸的静摩擦系数、滚动摩擦系数为0.44、0.07,配对t检验表明,各标定参数下的仿真结果与实测值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以反映稻秸流动和摩擦特性的休止角为评价指标,对以上标定值的验证试验表明,仿真休止角与实测值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长度的稻秸抽板试验表明,仿真休止角与实测值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可为以稻秸-稻秸,稻秸-农机部件为研究对象的离散元仿真分析提供接触参数取值依据,该标定方法可以为其他作物秸秆的接触参数标定提供参考。
    • 贾宏定; 黄丽娟; 刘蕾; 孙镕基; 张志飞; 陈桂华
    • 摘要: 为探究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原料特性与青贮品质的内在联系,选出秸秆适宜青贮的水稻品种。本研究以7个品种水稻秸秆为试验材料,对其青贮前后营养品质和青贮发酵品质等指标进行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秸秆青贮前后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差异显著,青贮显著降低水稻秸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WSC)、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HC)含量(P<0.05),‘展998S/R302’和‘展998S/4 W0802’的秸秆青贮前后WS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5),青贮前后NDF含量均低于其它品种,‘展998S/4 W0802’的秸秆青贮前后HC含量均低于其它品种;‘展998S/R302’和‘展998S/4 W0802’的V-score和有氧稳定性(Aerobic stability,As)均居于前三;原料WSC含量与V-score呈显著正相关(P<0.05),NDF含量与V-score呈显著负相关(P<0.05),HC含量与NH3-N/TN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展998S/R302’和‘展998S/4 W0802’是适宜青贮的水稻品种。
    • 秦宇辉; 李芬; 肖佳敏; 林永慧; 何兴兵
    • 摘要: 【目的】研究农田微塑料影响水稻秸秆分解过程以及农田微塑料的分解情况。【方法】通过野外实验,设置PE(聚乙烯)、PP(聚丙烯)和PVC(聚氯乙烯)3种微塑料,1%和5%两种浓度,S(小粒径)、M(中粒径)和L(大粒径)3种粒径,对照组Control(不添加微塑料)。以水稻秸秆作为分解底物,分析水稻秸秆的失重率、微生物活性及残留微塑料的粒径分布范围。【结果】除PE之外,PP与PVC对水稻秸秆分解的促进作用效果均较为显著。微塑料的添加浓度越高,水稻秸秆的失重率越大;微塑料粒径增加导致秸秆失重率减少。在秸秆整个分解期内,微塑料对羧甲基纤维素酶(Cx酶)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对外切β-葡聚糖苷酶(C_(1)酶)却有抑制效应;在分解前期,微塑料对过氧化物酶活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大粒径的微塑料相较于小粒径的微塑料其分解程度更大,PP的分解程度大于PE,大粒径PE80%分解为更小颗粒,小粒径PE66%分解为更小颗粒,而大粒径PP91%分解为更小颗粒,小粒径PP70%分解为更小颗粒。【结论】农田土壤中的微塑料均对水稻秸秆分解起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微生物活性影响是不确定的,微塑料有大幅度分解为更小颗粒的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