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分生产率

水分生产率

水分生产率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032733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2014年泰山学术论坛现代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专题学术会议等;水分生产率的相关文献由595位作者贡献,包括崔远来、李远华、伍靖伟等。

水分生产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32733 占比:99.98%

总计:1032945篇

水分生产率—发文趋势图

水分生产率

-研究学者

  • 崔远来
  • 李远华
  • 伍靖伟
  • 陈皓锐
  • 刘静
  • 王少丽
  • 迟道才
  • 陈伟
  • 黄介生
  • 余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雪松; 郑和祥; 苗平; 牛海; 孙晨云
    • 摘要: 【目的】为鄂尔多斯杭锦旗黄河南岸灌区引黄滴灌玉米提出合理的水肥调控方案。【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3个引黄滴灌灌水定额(225、300 m^(3)/hm^(2)和375 m^(3)/hm^(2)),每种灌溉定额下均设2个施氮量(207、276 kg/hm^(2)),研究了引黄滴灌条件下不同水肥处理对玉米耗水量、耗水强度、水分生产率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引黄滴灌条件下水氮互作表现出显著的正交互作用。耗水量与耗水强度随灌水定额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耗水量与耗水强度的峰值均出现在玉米的抽雄期—灌浆期。在一定的水分条件下,增加施肥量对玉米耗水特性的影响不显著;在同一灌水定额下,增加施肥量不能显著提高作物千粒质量、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当施肥量超过一定数量时,继续施肥对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反而产生负影响。当灌水量为4206.84~4890.36 m^(3)/hm^(2)、施肥量为977.13~1122.87 kg/hm^(2)时,引黄滴灌玉米有95%的概率可获得大于8765.55 kg/hm^(2)的籽粒产量。【结论】综合节水、高产和高效等生产因素,建议鄂尔多斯黄河南岸灌区引黄滴灌玉米灌水定额300 m^(3)/hm^(2)左右,灌水12~14次,施尿素(含氮量为46%)1200 kg/hm^(2)左右。
    • 于美荣; 赵丽萍; 张连禹; 项怀之
    • 摘要: 本文在夏玉米生产上,运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采取田间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夏玉米生长发育动态、生长期耗水规律,探索作物产量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以及优化夏玉米的灌溉制度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夏玉米生长指标实测值与模拟值,土壤含水率及作物耗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选取的模拟方法具有很好地适用性。
    • 杨晶; 段萌; 张宝忠; 段喜明
    • 摘要: 优化灌溉制度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证作物节水稳产的基础。在轮作条件下,冬小麦和夏玉米适宜的水分生产率,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用AquaCrop模型模拟了不同灌溉处理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的生产潜力,并分析其差异以选出最优灌溉制度。结果表明,轮作模式下灌溉定额在300 mm内时,耗水量、产量、水分生产率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大,而土壤水分变化量随灌溉量的增大而减小。当灌溉定额为300 mm时,总产量为16735 kg/hm^(2),总耗水量为758.2 mm,水分生产率为2.21 kg/m^(3),可知在该灌溉制度下以轮作模式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较为节水高效,对于提高研究区域的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康小平; 樊毅; 李劲; 王君勤; 李俊波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微润灌溉处理方式对温室辣椒生长、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在设施温室内,通过微润灌溉方式下设置的不同灌水压力和施肥量处理,研究了辣椒种植的适宜灌水量和施肥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辣椒生长情况和产量随灌水压力的增加而提高,水分生产率随灌水压力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灌水压力下,在一定的范围内辣椒产量和水分生产率会随氮肥用量先增加后降低。经综合比较,本试验中温室辣椒在高水位(L4)、中肥(M)处理下获得了最高的产量;适宜的灌水量为1496.7(m^(3)/hm^(2)),适宜的施肥方案为中肥M(N:270kg/hm 2;P_(2)O_(5):180kg/hm^(2);K_(2)O:270kg/hm^(2))。
    • 于美荣; 郑育锁; 肖波; 赵丽萍
    • 摘要: 本研究利用自动灌溉施肥系统开展番茄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试验,研究温室条件下,番茄全生育期灌水量、施肥量、水分生产率、肥料农学效率,番茄产量和经济效益等。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水、常规施肥相比,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每667 m^(2)节水54 m^(3),番茄增产648 kg,增产率达到12.5%,水分生产率提高11.59 kg·m^(-3),肥料农学效率提高14.02 kg·kg^(-1),全生育期节本增收2273.86元。
    • 刘世国
    • 摘要: 为探究辽北风沙区牧草的耗水规律,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设置微喷灌溉和不灌溉两个处理,研究微喷灌溉对苜蓿的生长及产量、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率、生育期内耗水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溉提高了表层土壤含水率,促进了苜蓿生长,增产效果较雨养不灌溉处理明显。在微喷灌溉条件下,苜蓿的灌溉定额为:分蘖分枝期、开花现蕾期、灌浆期各灌溉1次,成熟期灌溉3次,单次灌溉水量以土壤田间持水率的相对含水率作为依据,灌溉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0%,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90%,全生育期灌溉定额约为375 mm,即3750 m^(3)/hm^(2)。
    • 刘世国
    • 摘要: 为探究辽北风沙区牧草的耗水规律,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设置微喷灌溉和不灌溉两个处理,研究微喷灌溉对苜蓿的生长及产量、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率、生育期内耗水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灌溉提高了表层土壤含水率,促进了苜蓿生长,增产效果较雨养不灌溉处理明显.在微喷灌溉条件下,苜蓿的灌溉定额为:分蘖分枝期、开花现蕾期、灌浆期各灌溉1次,成熟期灌溉3次,单次灌溉水量以土壤田间持水率的相对含水率作为依据,灌溉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0%,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90%,全生育期灌溉定额约为375 mm,即3750 m3/hm2.
    • 贾琼; 史海滨; 李瑞平; 冯亚阳; 王宁; 李经纬
    • 摘要: 为对比研究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的影响,以西辽河平原为研究区,设置膜下滴灌与浅埋滴灌2种灌溉方式和高、中、低3种灌溉水平,对滴灌玉米生长指标、根系分布、耗水量及产量等进行分析,寻求适宜试验区玉米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结果表明:(1)平均叶面积指数膜下滴灌较浅埋滴灌处理高13%~20%。膜下滴灌根系在30 cm土层内分布均匀,浅埋滴灌根系分布较膜下滴灌深10 cm。(2)膜下滴灌总耗水量较浅埋滴灌低9%,节水效果明显。(3)平水偏枯年膜下滴灌处理产量高于浅埋滴灌7%~15%,平水偏丰年膜下滴灌处理的产量低于浅埋滴灌处理6%~19%(p268.32 mm的地方推荐使用浅埋滴灌更佳,灌溉定额为228.0 mm,灌水8次。研究结果可为试验区及类似地区玉米高效灌溉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江赜伟; 杨士红; 丁洁; 孙潇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水文年型下稻田最优的水碳管理模式,基于2 a田间试验数据校正并验证了DNDC模型,选取了3种典型的水文年,模拟了不同灌溉模式和秸秆还田水平下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和水稻产量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了比选.结果 表明: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节水灌溉条件下稻田SOC和水稻产量变化;灌溉模式影响了稻田SOC和水稻产量,相同秸秆还田水平下,控灌稻田0~10 cm土层SOC略低于淹灌处理,但水稻产量更高,控灌稻田的SOC和水稻产量分别较淹灌稻田降低了0.25%~1.92%和增加了0.32%~8.13%.随着秸秆还田水平的提高,不同水文年的稻田SOC均呈阶梯状上升趋势,但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结果存在差异,平水年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在6500 kg·hm-2秸秆还田水平下达到峰值,丰水年条件下秸秆还田的增产作用较枯水年更为明显.与1000 kg·hm-2的秸秆还田水平相比,8000 kg·hm-2秸秆还田水平下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在1964年(枯水年)分别增加了1.95%和2.27%,而在1977年(丰水年)分别增加了4.36%和4.38%.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耦合是值得推荐的水碳管理模式,平、枯、丰水年的推荐秸秆还田水平分别为6000、6000 kg·hm-2和7500 kg·hm-2,SOC和产量达到潜力的99.2%和89.8%以上,水分生产率较相同秸秆还田量的淹灌处理高43.5%以上.
    • 曹永强; 李玲慧; 路洁; 张若凝; 宁月
    • 摘要: 基于2005-2017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玉米种植数据、灌溉用水量及气象数据等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及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不同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枯、平、丰)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玉米水分生产率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全省玉米灌溉水分生产率多年平均值为1.63kg/m3,玉米水分生产率总体每10a以0.04kg/m3的速率波动上升;在空间尺度上,全省玉米灌溉水分生产率均值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玉米水分生产率在枯水年(2006)和平水年(2007)总体均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而丰水年(2012)则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玉米单产量是影响各水分生产率指标最显著的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提高辽宁省农业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压力提供一定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