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电影

民族电影

民族电影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53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973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电影评介、电影文学、电影新作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等;民族电影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敏、袁焱炳、单万里等。

民族电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0 占比:10.5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973 占比:89.39%

总计:3326篇

民族电影—发文趋势图

民族电影

-研究学者

  • 严敏
  • 袁焱炳
  • 单万里
  • 周星
  • 汪方华
  • 石同云
  • 饶曙光
  • 高尔纯
  • 丁晓庆
  • 侯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彤
    • 摘要: 2019年,万玛才旦导演的新作《气球》入选威尼斯电影节——作为民族题材艺术片的最新作品,其以细腻真实的笔触,刻画了一对藏族夫妻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两性观念困惑以及信仰与生育观念的冲突。影片从女性的视角展示了现代化过程中少数民族生育观念和两性观念遭遇的改变与挑战,凸显了少数民族女性在面对男性主导的传统生育观念、传统宗教家庭观念时所背负的现实压力与内心挣扎,其中对女性困境细腻隐忍的表达和题材的现实性为民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创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 包磊
    • 摘要: 在经历了最初懵懂的发生与艰难的起步之后,中国电影在1920年代中后期展开了“自在自为”的历时性进程。以1926年为界,跑马圈地式的“国产电影运动”陡然终结,民族资本的介入致使商业类型电影的形式特征浮出水面,新兴产业的样态完善了海上电影创制与生产的主要布局,民族电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主义电影阶段。在此期间,中国电影完成了从古装系列到神怪武侠系列的延展,系列电影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与强劲的市场号召力,其影响绵延至今犹未久远。
    • 端木琦
    • 摘要: 视知觉的研究由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视觉艺术。本文以阿恩海姆在《光与实践的神话》一书中,将视知觉理论与先锋电影、新媒体艺术相关联,从视觉角度探究电影本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与角度。阐述了1979年以来,在中国的香港、台湾和大陆相继出现的先锋美学影音空间——中国电影“新浪潮”。分析它们在东西文化对撞和技术迭代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西方的电影语言与东方美学相结合,革新中国源自戏曲传统的电影影像美学风格和叙事逻辑形态,形成极具民族美学特征的“新电影”,构建起独具东方民族特色的视觉审美风格。
    • 马腾
    • 摘要: 民族电影是基于文化传承大势热度持续的电影创作方向,而音乐是民族电影视听语言中距离感最弱的元素之一,因而音乐符号化是民族电影中配乐运用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将符号化的音乐分为独立试听元素和整体影片元素进行分析,寻找音乐符号化作为"碎片"与"整体"的不同作用,探讨音乐符号化在民族电影中的运用.
    • 丁晓庆
    • 摘要: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草原文化的本质与特征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讨。而“草原文化”作为具有传播属性的标签也体现在了众多的电影作品之中。本文试选取哈萨克斯坦“新浪潮后”的代表作之一《图潘》与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全安的代表作品《图雅的婚事》,从草原文化、电影叙事学等角度对两部电影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以此来展现两部电影对游牧民族之人文关怀。
    • 马腾
    • 摘要: 民族电影是基于文化传承大势热度持续的电影创作方向,而音乐是民族电影视听语言中距离感最弱的元素之一,因而音乐符号化是民族电影中配乐运用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将符号化的音乐分为独立试听元素和整体影片元素进行分析,寻找音乐符号化作为"碎片"与"整体"的不同作用,探讨音乐符号化在民族电影中的运用。
    • 张韩超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的热潮传入中国,对于文学、建筑、电影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地导演采用“内省式”的叙事策略和视角,对影像表达和符号系统进行解构与重塑,打造一种“破镜式”的隐喻模式,以此来寻求民族话语权和民族文化的突围,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藏地新浪潮”运动。
    • 周安华
    • 摘要: 近年国产电影“跨地化”“跨国化”严重,模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矫饰而较为欧化的叙事空间及复制西方影坛的“绝命追杀”,等等,每每令观众大跌眼镜,不知所云,电影《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案例之一。本文分析了中国戏曲、明清小说、“五四”新文学、现代美术及“本色当行”表演传统在建构现代中国电影文学“民族魂魄”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当代电影要深刻认识民族文艺传统的价值,充分发掘民族艺术的历史资源,以更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自立于世界电影之林。
    • 张也奇
    • 摘要: 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从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出发,秉承守正创新的思想,对跨越时空、跨越种族的白蛇爱情传说进行了现代性的重新解构。影片在情节上紧紧围绕人物情感线索,对传统剧目场次进行了全新编排,在主题表达中创新性地确立了"情"的主体地位。影片继承并发扬了粤剧兼容并包、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大胆将现代电影手段与戏曲表演艺术相结合,为戏曲电影艺术表现力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了可贵的探索。深入剖析《白蛇传·情》的创作经验,可以为戏曲电影的类型探索及粤剧艺术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 周骏
    • 摘要: 国内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比较稀缺,《第一次的离别》的可贵在于自觉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上展现儿童的本真状态,并引起观众对儿童文化的理解与反思.本文遵照影片创作过程中的儿童视角,以儿童立场为基本立足点,通过像导演一样的"儿童观察",分析了《第一次的离别》独特的创作方法,即以纪录片素材为基础再创造的故事片.并通过对影片中诗意画面的文化解读、音乐叙事的演进分析等,阐述了影片的诗意风格构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