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武舞

武舞

武舞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体育、舞蹈、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专利文献771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武当、湖北体育科技等; 武舞的相关文献由170位作者贡献,包括包蕊、甘毅臻、莫兰等。

武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14.99%

专利文献>

论文:771 占比:85.01%

总计:907篇

武舞—发文趋势图

武舞

-研究学者

  • 包蕊
  • 甘毅臻
  • 莫兰
  • 袁丽
  • 谭广鑫
  • 陈理标
  • 任艳花
  • 余中
  • 周伟良
  • 张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东
    • 摘要: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武舞意象,来自中国武术和电影艺术的有机建构,融合了武术内在特质和舞蹈外在形态,形成了银幕上独特的“武术之舞”。从影视人类学研究视角出发,电影武舞意象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尚武而尊礼身体文化记忆的艺术化叙事。其文化表征载录了大量中华传统武术的动作信息和技术元素,并以武舞意象的审美思维解析武术文化内涵。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武侠电影的武舞意象在内容与形式的选择上,应以本体表达承担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以本位视角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以武术本质引领全民健康生活。
    • 李崇寒
    • 摘要: 乾隆七十大寿那年(1780),朝鲜使团到热河祝贺,从八月十二日到十四日,连着3天被赏看戏,并赐宴、赐茶、赐缎匹、银两。给朝鲜使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段“武舞”:“武士六十四人,皆着金盔锦甲,右手持剑,左手执戈,为坐作击刺之状。甚至以尧舜为戏,乘之黄屋,着以冕服,为华封、苍梧巡幸之状。”因演出以打击乐器伴奏,使臣感到“其声唯杀,无宽缓和平之意”言语间透露出不适之感。戏台上为何会出现尧舜的形象,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只记得这出戏名“虞庭八份”。
    • 江晶; 胡宇煊
    • 摘要: 盾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防御性武器,在墓葬中多有出土。但秦汉墓葬中另有一种画盾——即在漆木或皮质盾牌的表面绘大量纹饰。通过考古学材料与图像资料研究,梳理秦汉墓葬出土的相关画盾,并结合文献记载,确认其为古代武舞的舞蹈道具,证明这类舞蹈自战国至汉代不绝。
    • 成军
    • 摘要: 隋唐宫廷文武二舞除遵循“宫县之舞八佾,轩县之舞六佾”之传统外,二者在服装、道具、引舞等方面均有不同。文舞创作表演的主题重在表德,武舞则重在表功。象德的文舞舞姿优美流畅,婀娜曲折;表功的武舞舞姿英勇彪悍,再现两军对垒交战之情景。就舞具来说,文舞大多手持羽、龠、桑枝;武舞则手拿干、戚、弓矢以及矛和盾等。追寻与延续古代“圣王”“安上治民”之遗风,隋唐文武二舞表演当是统治者“文治武功”的重要表征。
    • 姚煜; 张书军
    • 摘要: 广场舞是当代群众健身活动的重要形式,编排上包容并蓄;武舞是传统文化瑰宝,承载诸多人文要素和文化记忆。通过分析雅乐武舞和俗乐武舞不同属性,论述武舞元素融入广场舞中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依据武舞仪式和尚武的特征,发现武舞元素在广场舞编排中叙事与演绎的应用路径。武舞元素融入广场舞不仅丰富广场舞内容、创新武舞当代发展形式,也为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群众体育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 陈理标; 黄帝全; 余中; 蒋训雅
    • 摘要: 武术,又称为技击,武勇,功夫,武艺等,是指与文相对具有军事或暴力性质的武力技击格斗术.然而,由于受宋朝统治者"以文制武","守内虚外",以"岁币"换和平治国理念影响,重文轻武登峰造极,致使讲求克敌制胜的武功逐渐演变为套路艺术,"套子武术"产生,并代代相传.尤其在新中国建立后,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造,制定《武术竞赛规则》,"国标武术"产生,体育院校《武术》教材的套路化,经过六十多年的推广与发展,武术套路已彻底艺术化.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等全面融入世界并参与之竞争,传统的武术技击得以复兴,标志着武术本质的回归和"武"与"艺"的分途,为能顾名思义,促进武术的发展,避免以讹传讹,必须对武术相关术语称谓予以重构.
    • 陈理标; 黄帝全; 余中; 蒋训雅
    • 摘要: 武术,又称为技击,武勇,功夫,武艺等,是指与文相对具有军事或暴力性质的武力技击格斗术。然而,由于受宋朝统治者“以文制武”,“守内虚外”,以“岁币”换和平治国理念影响,重文轻武登峰造极,致使讲求克敌制胜的武功逐渐演变为套路艺术,“套子武术”产生,并代代相传。尤其在新中国建立后,对传统武术进行改造,制定《武术竞赛规则》,“国标武术”产生,体育院校《武术》教材的套路化,经过六十多年的推广与发展,武术套路已彻底艺术化。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等全面融入世界并参与之竞争,传统的武术技击得以复兴,标志着武术本质的回归和“武”与“艺”的分途,为能顾名思义,促进武术的发展,避免以讹传讹,必须对武术相关术语称谓予以重构。
    • 陈新平; 谭广鑫; 李兆伟
    • 摘要: 以历史发生发展的顺序,通过对二十四史及其相关研究资料、武术研究历史文献的梳理,分析武舞演变的历史脉络.研究表明,武舞脱胎于巫、武、舞杂糅互渗的原始巫舞,经过周代初期的制礼作乐后,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催生了武舞的雅俗分化,剑舞、戟舞等俗乐武舞开始在宴飨中盛行.秦汉两代的雅乐武舞基本沿袭周代形制,并开始尝试吸收民间舞蹈素材改编成俗乐武舞.经历魏晋南北朝的衰落之后,唐代武舞迎来雅俗互融的繁荣时期.唐代之后的武舞发展逐渐式微,雅乐武舞凋敝不兴,俗乐武舞的发展开始转向民间.
    • 杨美鑫
    • 摘要: 本文将从一个跨学科角度去探讨分析胡金铨导演电影风格中的视听语言的构建以及解读。本文在探索的同时,旨在展示武侠电影风格变化的过程以及从多学科角度去解读胡金铨导演创作之所以能够被受众感知与共情的根本原因。胡金铨导演曾说:“我要做的实验是:独立技巧能否使电影成为独立艺术。”因此,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他视听语言建构上的诸多“实验”手法,借此希望启发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