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模糊系统

模糊系统

模糊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0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8篇、会议论文95篇、专利文献3720903篇;相关期刊418种,包括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国际学术动态、计算机仿真等; 相关会议76种,包括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2012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第23届过程控制会议等;模糊系统的相关文献由186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士同、李洪兴、王刚等。

模糊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9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20903 占比:99.98%

总计:3721826篇

模糊系统—发文趋势图

模糊系统

-研究学者

  • 王士同
  • 李洪兴
  • 王刚
  • 邓赵红
  • 吴小俊
  • 姜长生
  • 李医民
  • 孙富春
  • 常林晶
  • 彭家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杨凯
    • 摘要: 虽然神经网络引入到非致命武器效能评估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无法避免局部最优的产生、收敛速度相对较慢的缺陷。本文将遗传算法、BP神经网络和模糊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了 GA-F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实验验证,GA-FBP模型能够提高非致命武器作战效能评估中的可靠性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 陈诚; 黄剑; 刘磊; 伍冬睿
    • 摘要: 针对气动柔性关节动态特性复杂、难以实现高精度控制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Takagi–Sugeno(T–S)模糊系统的预测控制方法.首先,应用MBGD–RDA算法对T–S模糊系统进行离线训练,该算法结合了机器学习中的小批量梯度下降算法、正则化、Droprule和AdaBound算法.其次,基于模糊集相似性度量方法,对训练得到的T–S模糊系统的模糊集进行剪枝,对模糊规则进行合并,简化T–S模糊系统结构.最后,设计了基于T–S模糊系统的单层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器.T–S模糊系统参数和预测控制器参数均能实现在线更新,且基于李雅普诺夫理论的稳定性分析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验证了基于数据驱动的T–S模糊系统的高精度预测性能,且结构简化后的T–S模糊系统在规则数减少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较高的预测精度.实际实验中,所提控制方法最大跟踪误差小于3°,而传统的模糊逻辑控制器最大跟踪误差大于5°,这表明所提控制算法显著提升了对柔性关节的跟踪控制精度.
    • 朱永宁; 李晓航
    • 摘要: 针对一类具有一般不确定转移概率的T-S模糊半马尔可夫跳变系统(S-MJS)设计了一个降维观测器,它可以同时估计系统状态、执行器故障及传感器故障,并且能够完全解耦外部干扰。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了观测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并证明误差系统可在有限时间内稳定。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李振阳; 董方明; 佃松宜; 赵涛
    • 摘要: 针对侧滑打滑干扰和执行器饱和约束导致轮式移动机器人(WMR)轨迹跟踪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抗饱和模糊超螺旋滑模控制策略。根据WMR的轨迹跟踪误差模型,设计运动学控制器,得到辅助速度控制律;采用反步法思想,设计抗饱和模糊超螺旋滑模动力学控制器,通过饱和约束辅助系统实现抗饱和控制,并引入模糊自适应律,动态调整超螺旋控制律参数。与固定增益的滑模控制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存在未知侧滑打滑干扰和执行器饱和约束时,能够保证WMR跟踪误差收敛,并削减系统抖振,有效提高了WMR轨迹跟踪的鲁棒性。
    • 盛建龙; 乔宇; 俞栋华; 王平; 张彦文
    • 摘要: 结合武汉市某工程地质条件,选取5种输入参数,应用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得到各评价区域的岩溶发育预测结果,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在高风险区和安全区的相对误差分别为-9.6%、1.3%,均小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13.5%、3.6%;中风险区的相对误差相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模糊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比BP神经网络模型效果更好,精度更高。此外,对误差产生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
    • 戴贵洋; 綦秀利; 余晓晗
    • 摘要: 特征选择可以从原始特征空间中选择出一些最有效的特征以降低数据特征维度,提高学习算法性能。在数据降维问题中,常见的特征选择方法主要依靠数据本身的统计特性,通过数据本身信息选择更有效的特征,然而一些实际问题中往往积累了大量人类经验,这些人类知识可能对特征选择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特征选择方法考虑使用这些人类知识。针对此类包含人类知识问题,并兼顾人类知识和采集数据的特征选择方法,提出了基于随机森林和模糊系统的二次筛选的特征选择模型。该模型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剔除原始数据集中的冗余特征,实现初步筛选,利用初选特征中包含的人类知识搭建模糊系统,对初选特征计算评估得分,筛选出最终的关键特征。在汽油提纯真实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相较于常规特征选择方法,该模型有显著提升,验证了结合人类知识随机森林特征选择方法的有效性。
    • 贾世伟; 顾嘉耀; 郑天宇; 钟继鸿; 张进
    • 摘要: 针对前件推理规则未知的目标身份识别问题,考虑到目标信息量测的多源异质特点,利用模糊集对目标速度和图像等多维度特征信息进行统一的抽象化描述。借助遗传算法对模糊推理规则进行优化,在确定模糊划分区间的前提下,通过训练得到最优隶属度函数,并建立最优推理规则库。此外,针对因传感器探测精度有限带来的量测不确定性问题,引入区间型样本数据的模糊分类思想,在完成一型模糊系统构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型模糊推理系统的遗传优化算法。给出了由三角型隶属度函数嵌入构造对应二型模糊集的推导过程,设计了满足点值与区间型数值复合输入的二型模糊推理系统,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推理系统的可行性。
    • 周靖峰; 胡满峰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前提不匹配的区间2型(IT2)模糊系统的事件触发预测控制问题.首先,提出了一个IT2模糊系统模型,包括动态事件触发机制(ETM)和预测控制器,ETM可以通过减少传输的数据包数量来节省有限的网络资源,预测控制器可以预测两个成功传输时刻之间的系统状态来处理不可靠的通信网络.其次,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前提不匹配方法,得到了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然后,根据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得到控制器增益.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 摘要: 李洪兴(1953-),男,博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模糊信息处理与机器智能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应用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中国模糊系统与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兼智能系统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委员会理事、中国运筹学会模糊系统委员会副理事长、国际刊物《Set Valued Mathematics》编委,国内刊物《系统工程学报》《模糊系统与数学》编委,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IEEE会员。1985年被授予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彭丹; 陈莹
    • 摘要: 针对Fornasini-Marchesini(FM)模型描述的具有区间时变时滞的二维(2-D)离散模糊系统,研究延迟依赖稳定性和状态反馈H控制问题。首先,选取包含更多时滞信息的双重及三重求和的Lyapunov-Krasovskii函数(LKF)。其次,利用Wirtinger不等式,得到了一种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延迟依赖稳定性准则,进而给出了保证所研究系统具有给定H性能的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最后,考虑热过程的实际算例,通过MATLAB工具箱求得增益矩阵,利用仿真图验证所得定理的正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