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森林资源清查

森林资源清查

森林资源清查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322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8853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瞭望、安徽林业科技、内蒙古林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7年中国林业论坛、2004环境遥感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等;森林资源清查的相关文献由43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振雄、孔雨光、张煜星等。

森林资源清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6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8853 占比:99.64%

总计:89172篇

森林资源清查—发文趋势图

森林资源清查

-研究学者

  • 陈振雄
  • 孔雨光
  • 张煜星
  • 王雪军
  • 胡觉
  • 路洪春
  • 巩延苹
  • 张茂震
  • 张金良
  • 李振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婧
    • 摘要: 森林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及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类型,通过合理应用森林资源,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森林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了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估算的发展历程,以及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估算模型及估算评价,提出了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策略,以期基于森林资源清查为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估算提供参考。
    • 曾子航
    • 摘要: 十九世纪以来,人类活动与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剧烈变暖,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8?1.3°C,且在当前碳排放下,本世纪末期将提高至2.1?3.5°C。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最重要组成之一,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与地表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十三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森林面积持续增加,森林质量稳步提升。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20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森林储碳量91.86亿吨。明确气候变化条件下对森林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经营管理,对“碳中和”目标的保驾护航至关重要。
    • 温晓芸; 郑蓉; 杨杰
    • 摘要: 竹子,非草非木,亦刚亦柔,四季青翠,虚心有节。2019年世界竹子清单更新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130属1700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竹国,竹林面积、蓄积量及竹笋、竹材制品的产量和出口额均居世界前列,因此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竹子种类已知有43属800余种,竹林总面积约641.16万hm^(2)。毛竹,别名楠竹、猫儿竹、孟宗竹,是竹类资源中最重要的一个竹种,面积占全国竹林总面积七成以上,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和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经济竹种。
    • 田惠玲; 朱建华; 何潇; 陈新云; 简尊吉; 李宸宇; 郭学媛; 黄国胜; 肖文发
    • 摘要: 【目的】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连续监测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基于多因子的森林生长模型,提高森林生长和固碳量的模拟精度,预测东北三省乔木林未来碳汇潜力,探索乔木林碳汇的潜在分布,为准确定位我国东北森林在增汇减排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制定国家“碳中和”行动路径和目标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1999—2018年4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监测数据,结合区域气候、土壤、林分和地形因子,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区域主要优势树种(组)的生长-消耗模型,运用未来气候情景与未来乔木林面积扩增情景,预测东北三省2015—2060年间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变化与碳汇潜力。【结果】东北三省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2060年可达3393.15 TgC,比2015年增加1895.23 TgC,2015—2060年间年碳汇量为42.12 TgC·a-1,其中天然林是主体。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分别由2015年的139.19、463.58和895.15 TgC增至2060年的328.95、915.83和2148.37 TgC,乔木林平均生物质碳密度分别由2015年的32.71、59.75和45.11 MgC·hm-2增至2060年的75.20、109.32和85.24 MgC·hm-2。2015—2060年间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乔木林生物质年碳汇量分别为4.22、10.05和27.85 TgC·a-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效果较好,能够用于东北三省未来乔木林碳储量预测。2015—2060年东北三省乔木林生物质碳储量将增加1895.23 TgC,未来仍具有较大碳汇潜力。黑龙江省的碳汇潜力最大,年碳汇量达27.85 TgC·a-1,是未来重要的碳增汇区域;辽宁省的碳汇潜力较弱,年碳汇量仅为4.22 TgC·a-1。加强中、幼龄林经营管理,适度更新成、过熟林,有助于提升东北三省乔木林碳汇功能,发挥我国东北森林在增汇减排以及实现区域“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 陈铭捷; 陈敏; 刘萍
    • 摘要: 【目的】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进行广东桉树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以及适地适树造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7年广东省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254块桉树人工林样地数据中的地貌、海拔、坡向、坡位等11个立地因子为基础,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影响广东省桉树人工林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构建立地质量评价函数并计算各样地立地质量评价得分值;其次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广东省桉树人工林立地质量等级,对不同等级立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总结不同等级立地质量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提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措施。【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广东省桉树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的主导因子为地貌、砾石含量、腐殖质层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坡位、坡向和土壤类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取阈值为4时可将254个样地立地质量划分成Ⅰ(优)、Ⅱ(良)、Ⅲ(中)、Ⅳ(差)4个立地质量等级,其中60.63%的样地立地质量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等级;Ⅰ、Ⅱ等级样地桉树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位面积蓄量均优于Ⅲ、Ⅳ等级样地,坡位、坡向、枯枝落叶层厚度、腐殖层厚度、砾石含量和土壤类型的不同造成了立地质量的差异。【结论】广东适宜桉树人工林生长的立地质量特征为:下坡位、阳坡、缓坡、红壤或黄壤、砾石含量较低及土层较厚、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深厚的低山或丘陵地区,可通过适地适树造林、增加混交林比例、保护林下植被、提高土壤肥力等经营技术措施来提高桉树人工林立地质量,促进桉树人工林生长。
    • 张煜星; 王雪军; 蒲莹; 张建波
    • 摘要: 【目的】建立全国单木材积生物量模型非常重要且必要。研究中国的森林碳储量变化及其碳汇能力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结合森林资源清查抽样总体和气候区差异的实际,利用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2种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建模实测数据,分别建立区域性单木生物量与材积回归模型,利用1949-2018年间11个时间段的森林资源清查和统计数据,系统测算出了近70年全国及各个区域森林碳储量和碳源汇能力,以期揭示出70年来我国森林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和原因以及对碳汇的相关贡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1949-2018年间,林分、疏林等森林资源碳储总量由4.509×10^(12) kg增加到8.601×10^(12) kg,增加了90.74%,其中2014-2018年期间年均增长3.09%;林分碳储量由4.38×10^(12) kg增加到7.97×10^(12) kg,增加了81.97%;林分碳密度在1973-1976年时段最低为31.64 t/hm2,2014-2018年时段增加到44.30 t/hm2,但是仍然没有达到1949年的46.48 t/hm2;各区域的森林资源碳储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华北区和东南沿海区增长较快,分别增加了145.91%和116.63%;全国及各个区域的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变化规律基本呈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全国碳源汇的变化规律也与此基本相同,1981年之前,年均碳积累是负值,以碳源为主,1981年之后碳积累是正值,年均生物量碳汇0.122×10^(12) kg/a,且积累能力不断提高。林分生物量碳库在森林总碳库中占据主要地位,各期的全国林分碳储量占碳储总量的比例均在80%以上;由于我国人工林面积大量增加,碳累积增长速度很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生物量碳汇为0.04×10^(12) kg/a;天然林在1989年前虽然碳累积为负值,但自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天然林碳汇能力持续增强,是我国森林碳逐年累积的主要贡献者。【结论】随着我国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和保护政策持续加强,同时中国现阶段以中幼龄林为主的森林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未来中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
    • 尹晶萍; 张煜星; 付尧; 王雪军
    • 摘要: 碳排放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生存发展的权利.中国碳排放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2005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但2016年人均碳排放仍仅为美国的46.28%.2030年中国CO2排放总量将可能达到170~190亿t/a.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改变能源结构,改进减排技术,使能源结构更加合理,煤改气是当前减排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到2060年,中国森林植被年固碳能力将达到或超过7.5914亿t,年吸收CO2能力将达到27.835亿t,以此目标控制碳排放,必须在2017年碳强度基础上降低95.39%,达到640t CO2/亿元.中国陆生植被(森林、草原)的年固碳能力将达到13.803亿t,年吸收CO2能力将达到50.693亿t,以此控制碳排放,中国的碳强度要在2017的基础上降低91.70%,达到1152t CO2/亿元.由此表明,中国碳强度在难以达到零排放的条件下,保障和提高森林植被固碳能力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的作用.
    • 郑似青; 熊伟; 方陆明; 孙林豪; 袁方星; 郑辛煜
    • 摘要: 立木胸径测量精准度直接影响胸高断面积、蓄积量的估算以及林地质量分析.现有测量方法都是将树干截面当作标准圆曲线来估测胸径;一些研究表明椭圆曲线或超椭圆曲线更能精准地反映树干和年轮的外形和生长情况.本研究利用自制的电子卡尺、传统围尺2种测量工具,选取8个树种,分别测量各树木的东西向、南北向、近似最大、近似最小胸径及胸高断面处的周长,并分析之间的差异性;研究了计算模型,将胸高断面分别当作标准圆、椭圆、超椭圆时与围尺测量值的接近程度以及对胸高断面积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1)超椭圆模型相比于标准圆、椭圆模型估算胸高断面积更加准确;2)东西向胸径比南北向胸径生长快的概率更高;3)对于卡尺,单株单次测量时选择东西方向的胸径,估算的胸高断面积更准确.
    • 原利兵
    • 摘要: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以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介绍了阳城县在2015年开展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中遇到的特殊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 张煜星; 王雪军
    • 摘要: 用蓄积量推算生物量是森林碳估测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林分蓄积生物量模型只有个别树种在局部建立,因此建立全国和区域性该类模型意义重大.本研究根据森林资源清查抽样总体和气候差异等将全国划分成7个区域,分区建立了25个树种、21个针、阔和针阔混交林林分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并利用1949~2018年间11个时段的森林资源数据,测算了70年全国及各区域碳变化.结果表明,各区域碳变化差异明显.1949~1976年间,全国碳减少明显,林分碳储量年均减少0.52%;碳储总量年均减少0.13%.1977~2018年林分碳和碳储总量均逐年增加,其中1999~2003年时段增速最大,分别为3.80%和3.14%;70年间碳储总量由4.050 PgC(1 Pg=10^(15)g)增加到8.362 PgC,增加了106.46%;林分碳储量由3.938 PgC增加到7.669 PgC,增加了94.74%;林分碳密度在1973~1976年时段最低为35.24 Mg/ha(1 Mg=106 g),2014~2018年时段增加到42.63 Mg/ha,且仍具有增长趋势,未来中国碳汇潜力巨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