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棚洞

棚洞

棚洞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98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6909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科技信息(学术版)、后勤工程学院学报、四川建筑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六届年会、江苏宁淮高速公路老山隧道环保型建设技术暨大跨径隧道建设技术学术研讨会等;棚洞的相关文献由966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松、黎良仆、余志祥等。

棚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6909 占比:99.41%

总计:17010篇

棚洞—发文趋势图

棚洞

-研究学者

  • 袁松
  • 黎良仆
  • 余志祥
  • 王希宝
  • 赵雷
  • 何思明
  • 王东坡
  • 许浒
  • 齐欣
  • 王峥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朱显镇
    • 摘要: 依托福州市福泉高速公路连接线拓宽改造工程主线K4+580~K5+000南侧高边坡拓宽改造实例,从技术条件、工程费用、施工工期、环境保护、交通影响、运营维护等多方面对福泉高速公路连接线拓宽改造项目的高边坡拓宽方案的原位高边坡拓宽、辅路内移暗挖隧道、大开挖棚洞、半明半暗棚洞+慢行隧道四个方案进行比选分析,并分别从爆破和静力施工阶段两个方面论证辅路内移暗挖隧道的拓宽方案是可行的。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袁云洪
    • 摘要: 以大临铁路三家村隧道出口高陡仰坡危岩落石综合防护治理项目为依托,通过对岸坡进行勘察,分析危岩分布情况、危岩结构、稳定性和落石运动特征,并考虑极端天气条件下其他区域对铁路工程的影响,针对性展开分区域、多级(重)防护,确保铁路工程结构和运营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 文旭; 裴向军; 裴钻; 杨海龙; 陈臻林; 张以晨
    • 摘要: 长白山南景区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景区公路沿线边坡上部的危岩体较为发育,易发生崩塌落石灾害,对过往游客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为保证长白山南景区顺利运营,拟修建棚洞对景区鸭绿江大峡谷段公路进行防护.在棚洞设计满足基本防护功能的同时融入长白山地区建筑风格的特征,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通过冲击数值模拟验算验证了设计棚洞在危岩体冲击下的稳定性,说明了该棚洞设计方案安全可行.
    • 唐垚
    • 摘要: 隧道洞口常面临危岩落石风险,尤其是山岭隧道高陡边坡的高差大、坡面陡,下落过程中动能大、破坏能力强,跌落至轨面或与高速运行的列车相撞,将产生严重的后果.文章以大临铁路三家村隧道出口危岩段为工程依托,提出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帘式防护网、锚索(杆)并结合棚洞的施工方案,并采取自动化监测,有效地保证了岩体的稳定性,消除了运营安全隐患.通过一系列的施工措施,有效地缩短了工期,施工科学、简单,施工安全质量得以保证,可为其他类似高陡边坡危岩整治工程提供施工参考.
    • 王希宝
    • 摘要: 地震震区斜坡崩塌落石、泥石流多发,常规钢筋混凝土结构明棚洞常作为防护此类斜坡地质灾害的重要工程措施.结合映秀—汶川—马尔康公路灾后重建工程,介绍了几种既保证结构安全,又解决了工程难题的新型结构,其中既有在传统结构基础上的优化,也有创新型的新颖结构,如半桥式明洞及棚洞等.
    • 袁松; 邵林; 黎良仆; 邹鹏
    • 摘要: 我国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山高坡陡,地震频发,从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等历次山区强烈地震后的公路震害显示,对公路破坏最大、抢通保通难度最大、破坏影响最深远的是高位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为解决震后高位崩塌等次生灾害对山区公路的破坏,满足生命线公路的保通需求,以“应急响应快、安装风险小、地基要求低、适应能力强、抗冲击能力强”为切入点,提出了“避、缓、抗”、“避、缓、延”、“避、延、耗”三种理念的装配式钢箱棚洞。基于ANSYS/LS-DYNA的显示算法,对钢箱棚洞在落石冲击荷载下进行全过程模拟,依据落石最大冲击力,棚洞各部件吸能能力和钢箱结构等效应力等动力响应指标对三种类型钢箱棚洞抗落石冲击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掌握了钢箱棚洞受力机理;利用钢箱结构屈服应力、基底承载能力和结构是否侵限为标准对三种防护理念的钢箱棚洞极限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钢箱棚洞的结构形式合理,防护能级均能达到1000 kJ,相对于传统钢棚洞或钢筋混凝土棚洞,其防护能级提升较大;安装的改性橡胶支座为可压缩超弹性材料,自恢复性良好能够重复多次使用,可通过其环向大变形进行储能,延长冲击时间以减小落石冲击力,提高棚洞抗冲击能力;柔性网防护系统通过防护网的大变形缓释并辅以其他系统耗能组件耗散能量,对比分析后其防护效果最佳,结构经济性和抗震性最佳,极限抗冲击能级可达2000 kJ。研究结果为钢箱棚洞缓冲装置材料、构造的选型设计、优化和后续1∶1原型试验提供了依据。
    • 袁松; 邵林; 黎良仆; 邹鹏
    • 摘要: 我国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山高坡陡,地震频发,从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等历次山区强烈地震后的公路震害显示,对公路破坏最大、抢通保通难度最大、破坏影响最深远的是高位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为解决震后高位崩塌等次生灾害对山区公路的破坏,满足生命线公路的保通需求,以"应急响应快、安装风险小、地基要求低、适应能力强、抗冲击能力强"为切入点,提出了"避、缓、抗"、"避、缓、延"、"避、延、耗"三种理念的装配式钢箱棚洞.基于ANSYS/LS-DYNA的显示算法,对钢箱棚洞在落石冲击荷载下进行全过程模拟,依据落石最大冲击力,棚洞各部件吸能能力和钢箱结构等效应力等动力响应指标对三种类型钢箱棚洞抗落石冲击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掌握了钢箱棚洞受力机理;利用钢箱结构屈服应力、基底承载能力和结构是否侵限为标准对三种防护理念的钢箱棚洞极限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钢箱棚洞的结构形式合理,防护能级均能达到1000 kJ,相对于传统钢棚洞或钢筋混凝土棚洞,其防护能级提升较大;安装的改性橡胶支座为可压缩超弹性材料,自恢复性良好能够重复多次使用,可通过其环向大变形进行储能,延长冲击时间以减小落石冲击力,提高棚洞抗冲击能力;柔性网防护系统通过防护网的大变形缓释并辅以其他系统耗能组件耗散能量,对比分析后其防护效果最佳,结构经济性和抗震性最佳,极限抗冲击能级可达2000 kJ.研究结果为钢箱棚洞缓冲装置材料、构造的选型设计、优化和后续1:1原型试验提供了依据.
    • 王东坡; 刘浩; 裴向军; 孙新坡; 周良坤; 刘彦辉
    • 摘要: 在棚洞结构顶部覆盖一层砂土缓冲垫层能有效减小滚石对棚洞顶板的冲击力,以往多采用有限元方法开展研究,无法考虑砂土垫层离散特征,研究手段有待改进.以棚洞垫层物理模型试验为原型,考虑砂土颗粒离散性和棚洞混凝土结构的连续性,采用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算法,其中离散元模拟砂土垫层,有限差分法模拟棚洞混凝土结构,在充分发挥两种模拟方法优势下,开展滚石以不同角度、不同速度冲击棚洞垫层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受冲击棚洞支座反力、棚洞顶板位移、滚石冲击力分析,揭示棚洞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冲击角度和冲击速度对支座反力影响显著,冲击角度增大,支座反力随之增大.相对而言,在较小冲击角度下,支座反力受冲击角度的影响较大,而较大冲击角度下,冲击速度的影响则更明显;冲击力方面,伴随冲击角度和冲击速度增大,滚石冲击力随之增大,较大冲击角度下,角度的增大对冲击力的提升更加明显;棚洞顶板中心处竖向位移值随冲击角度和冲击速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且在较小冲击角度下,冲击角度对顶板位移的影响更大,而较大冲击角度下,冲击速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 甘目飞; 刘科
    • 摘要: 郑万铁路罗家山隧道横洞洞口分布大范围的危岩落石,对洞口施工人员及设备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本文采用Rockfall落石分析软件对坡面落石滚落弹跳高度、运动速度和冲击能量进行模拟分析,结合边仰坡实际情况,提出"落石清除及场地搬迁+混凝土明洞+高强波纹板棚洞+张口式帘式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的综合措施,以减轻危岩落石危害,设计方案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陈国栋; 甘目飞
    • 摘要: 研究目的:以郑万高铁湖北段GJS隧道出口段下穿岩堆体为工程依托,在分析现场岩堆体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岩堆体稳定性进行评价,提出"截流地表水+岩堆体加固+隧道洞身加固+隧道洞口加固+隧道基底加固"的综合处置方案,以确保隧道洞身及洞口结构物施工及运营安全.研究结论:(1)隧道洞口位于岩堆前缘,洞口开挖扰动并形成临空面后易引起局部失稳坍塌,必须进行针对性处理;(2)隧道下穿岩堆整治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即先保证岩堆体在施工扰动下整体变形稳定可控,再考虑隧道开挖引起岩堆局部挤压变形影响;(3)地表及洞内变形监测表明,"截流地表水+岩堆体加固+隧道洞身加固+隧道洞口加固+隧道基底加固"的岩堆综合处置方案合理可行,隧道顺利下穿岩堆体;(4)本文相关技术可为其他类似的隧道穿越岩堆不良地质整治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