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格致

格致

格致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1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青年博览、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格致的相关文献由65位作者贡献,包括格致、崔栋君、李醒民等。

格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 占比:97.01%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2.99%

总计:67篇

格致—发文趋势图

格致

-研究学者

  • 格致
  • 崔栋君
  • 李醒民
  • 亓锡云
  • 周程
  • 张东华
  • 沈炼之
  • 王明峰
  • 王明祥
  • 石威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敏
    •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在晚清时日渐萧索,国人此时也萌生出“文化自卑”心理.报人蔡尔康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缩影,他在文化观念上由亲近传统排斥西方逐步走向提倡中西文化交融.作为将Karl Marx译为“马克思”的第一人,蔡尔康始终坚持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在办报、介绍西史、传播西学等方面都尽可能地坚持以东方文化为本位.同时,他提倡格致之道,希望借西方文化之精髓充实中国文化.
    • 王若尘
    • 摘要: "科学"一词在被赋予了"science"词义之后,其释义演化至今经过了多次的变迁.通过比较"科学"与"格致"在并举时期的此消彼长,参照"科学"在不同时期工具书中的释义,对"科学"释义变迁的阶段进行了历史分期,并通过检索数据库及历史背景两个层面分析了"科学"释义变化的原因.
    • 杜鼎克荷1; 古伟瀛(译)2
    • 摘要: 本文译自杜鼎克(Ad Dudink)博士所撰的一篇文章“Biblical Chronology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Theory of Six ‘World Ages’ to China:Gezhi Aolüe格致奥略”,刊载于《东亚科学、技术和医学》(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杂志,2012年第35期,第89-138页。杜鼎克博士,1947年出生于荷兰,退休前为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研究员。他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和莱顿(Leiden)学习神学(特别中国宗教历史)和汉学,1995年毕业于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为许理和(Erik Zürcher,1928-2008)教授。从1996年起,他在鲁汶大学和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合作,进行多项中国基督教历史(17和18世纪)的研究与出版计划。此文主要处理《格致奥略》文本的性质问题。这是一本1820年存于上海徐家汇的孤本,1996年首次出版。杜鼎克博士指出,在1996年出版藏于徐家汇的《格致奥略》时,有两个错误,一是出版年代有误,二是作者有误,此文对此加以改正。黄兴涛、王国荣所编的《明清之际西学文本:50种重要文献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册,第892-938页)认为在1724至1842年间很少有西学文本流传,而此书出版于1820年,因而纳入。本文集中讨论“武加大”(Vulgata)本圣经(即拉丁文通行译本)中的纪年,即在《便览》中存在着六个“世界年代”(亚当、亚巴郎、梅瑟、撒落莫、则鲁巴伯到基督),此六个年代却未出现在路易斯·格拉纳达(Luis de Granada)的书中。由于当时并没有《圣经》的中译本,《格致奥略》并非是西方传教士所编,而是在《格物穷理便览》中使用的闽南或福建的音译,从亚当到基督的祖谱,以一些较不为人所知的书名一再重印问世。此文的重要性在于指出了传教士在清代为使所传的宗教更具说服力,将中国历史的纪年与圣经纪年加以整合比较,因而引入了两种纪年法,即“武加大”本纪年法和“七十贤士”译本纪年法,虽然后者比较流行,但前者也被使用过,而本文集中讨论的是“武加大”本纪年法。文末所附的《吾主耶稣及天下万民历代宗派图》(1704)是由方济各会士康和子(Carlo di Orazio da Castorano,1673-1755)所绘,目前唯一为人所知的孤本保存在梵蒂冈图书馆内。
    • 王慧斌
    • 摘要: 根据现有材料,培根《新工具》文本在中国的传播始于传教士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及其中国合作者沈毓桂的工作,具体包括连载于1876-1877年《益智新录》的《格致新理》、分别连载于1877年《格致汇编》和1878年《万国公报》的《格致新法》、1888年出版并于1897年重印的《格致新机》。“理”、“法”、“机”三种形态的前后交替并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借此可以看到译者与读者对《新工具》形象共同的影响。
    • 冯天瑜; 聂长顺
    • 摘要: 人类进行思维的前提之一是形成概念,而概念不能悬浮空际,必须命名,即必须词化,才能进入语用,达成文化运作。故研究一名,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华文明沿袭数千年未曾中辍,原因之一是使用形意文字的汉字词(名)丰富而且含义相对稳定,同时又具有吸纳外来语的包容精神,从而生生不已。以“科学”为例,此名从古典义到现代义的演绎,经历了“中—西—日”或“印—中—日—西”之间的流转与变迁历程,在此过程中,其古汉语义、西语义及日语义相综汇,最终形成“科学”的现代意义,昭显了延续性与变异性的统一。
    • 雷环捷; 刘大椿
    • 摘要: 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主要发生于20世纪初,包括科学概念、科学观念和科学事业等三阶段的本土化.科学概念本土化反映为维新变法时期的日式译词“科学”取代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式译词“格致”.科学观念本土化得益于科学救国思潮的推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实现,“赛先生”的鼓吹更使科学作为思想武器达到高潮.科学事业本土化落实于科学成为一种社会体制和共同追求.评价科学的本土化进程,应梳理其易名、扬名与正名的特定模式及特征,并反思其负面影响且分析背后原因,以求客观看待科学本土化进程,肯定科学就此在中国扎根生长的历史意义.
    • 陈琳
    •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文化交流和内外同化的过程不断加剧,本土文化和传统意识减弱,在与西方同质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导致了人们对乡土审美认同感的逐渐降低.新时期,中国的乡土审美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乡土文化的外化,是某一地区或某一个阶层对美的基本认识.在浙江地区,浙江民间绘画特色鲜明,其作者大多来自乡村和海岛,对事物的描绘来源于生活的日常性.通过对浙江民间绘画中的内容、 形式和色彩的分析和比较,以格致之方法探索民间绘画的审美规律和趣味,推演出乡土审美与个人修身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以此勾勒出以格致学说的方法展开对乡土审美的表达方式基本模式,为民间绘画的本土性、 系统性和创新性提供新的路径.
    • 范丽媛
    • 摘要: 中国传统学术术语“格致”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对科学文化的本土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格致”到“科学”这一演变历史过程的回顾与解读,一方面以期一个具体而微的视角深化对传统文化及科学文化本土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当下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 范丽媛
    • 摘要: 中国传统学术术语"格致"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对科学文化的本土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格致"到"科学"这一演变历史过程的回顾与解读,一方面以期一个具体而微的视角深化对传统文化及科学文化本土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对当下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