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本色化

本色化

本色化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1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专利文献556984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国宗教、天风、中国天主教等; 本色化的相关文献由95位作者贡献,包括何琦、范朴、吴义雄等。

本色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56984 占比:99.98%

总计:557080篇

本色化—发文趋势图

本色化

-研究学者

  • 何琦
  • 范朴
  • 吴义雄
  • 宫宏宇
  • 崔小莉
  • 张化
  • 张艳
  • 杨剑龙
  • 杨雪梅
  • 汪洪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宫宏宇
    • 摘要: 1876年来华、1903年在沪病逝的李提摩太夫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史和中西音乐交流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她的名字,对于任何一位从事中国音乐研究的人来说都不会陌生.因为在20世纪上半叶以前,她是有关中国音乐主题被引用最多的西人著者之一.她有关中国音乐的一系列文章,以及她的《中国音乐》一书,直到20世纪50年代依然是欧美学界研究中国音乐者必读书目.但是,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对李夫人在华的事工进行研究,但我们对她的了解实囿于其两篇代表作,对李氏其人、其在华事工尚缺乏整体、全面的认知.本文根据李提摩太夫人本人的书信、历年来发表的中英文文章和通讯、教会同行的回忆及其他档案文字资料,试图对李氏这位在中国基督教音乐本色化、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和中西音乐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的生平及其主要事迹作一尽可能全面的评述,旨在引起学界同仁对其在华的事工,特别是其在基督教音乐本色化以及绍介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的重视.
    • 宫宏宇
    • 摘要: 1876年来华、1903年在沪病逝的李提摩太夫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史和中西音乐交流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她的名字,对于任何一位从事中国音乐研究的人来说都不会陌生。因为在20世纪上半叶以前,她是有关中国音乐主题被引用最多的西人著者之一。她有关中国音乐的一系列文章,以及她的《中国音乐》一书,直到20世纪50年代依然是欧美学界研究中国音乐者必读书目。但是,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对李夫人在华的事工进行研究,但我们对她的了解实囿于其两篇代表作,对李氏其人、其在华事工尚缺乏整体、全面的认知。本文根据李提摩太夫人本人的书信、历年来发表的中英文文章和通讯、教会同行的回忆及其他档案文字资料,试图对李氏这位在中国基督教音乐本色化、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和中西音乐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的生平及其主要事迹作一尽可能全面的评述,旨在引起学界同仁对其在华的事工,特别是其在基督教音乐本色化以及绍介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的重视。
    • 鲍晓婉
    • 摘要: 基督教文学在中国的本色化,即传教士以中国话本小说之形,叙写基督教思想文化之实,借助东方通俗文学的影响力,灵活主动地传播西方宗教思想的过程。2000年12月,美国汉学家韩南(Patrick Hanan)在《哈佛亚洲研究》上发表《中国19世纪的传教士小说》(The Missionary Novels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一文,此后学界开始关注传教士模仿话本小说的语言和体例翻译创作汉文小说这一特殊的基督教"文字事工",探究其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本文试以《红侏儒传》为例,从翻译、改写、操控的具体策略技巧对比分析原作和译作,探究来华传教士及其中国助手将基督教文学本色化的方式。
    • 范秀植
    • 摘要: 当前,普通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改革面临着一些困境,不同的教师倡导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实践表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并无捷径可走,都是需要在长期的积累和训练中获得的能力.本文从教学本色化的意义进行简述,并提出具体的教学途径.
    • 刘迅
    • 摘要: 本期专栏刊载两篇论文分别讨论近代宗教史研究中的两个重要主题:一个探究围绕白云观东钟西鼓的独特建筑格局演变发展而来的清代全真道教与佛教争锋的仙话语系,另一个研究近代来华基督教本色化的问题。秦国帅博士的论文以北京全真道丛林白云观钟楼建筑格局为切入点,追溯了白云观钟鼓楼建筑演变的历史过程,用证据说明,与以往学界广为接受的认识即寺庙宫观自古以来多为东钟西鼓的常规建筑格局不同,白云观东鼓西钟的特殊建筑格局是在明代正德年间才初步形成的,而此建筑格局的成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白云观屡受明朝皇家眷顾,因此其钟鼓楼建筑极力仿摹皇家宫殿格局;其二,也是更深层的原因,可能与佛道寺观竞争的传统有关。秦文还向我们揭示,源自明代正德时期的白云观东鼓西钟的建筑格局,或许启迪并延续了清代、近代道教俗文学以及民间宝卷话语传统中通过讲述丘处机智调换常规钟鼓位置而挫败佛僧摧毁白云观的故事,进而达到扬道抑佛及弘扬自身优越教理和神圣教史的目的。
    • 王淼
    • 摘要: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大量传教区被日军占领,美国在华传教士被迫离开,中国本土教牧人员逐步掌握教会内部管理大权。由于战时政局动荡和教会经济困难,华北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内出现教会自立的趋势,而中国卫斯理宗合一运动则引发了教会内部本色化的分歧与讨论。抗战时期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的本色化运动并未能展开,无论自立还是合一,皆未能改变其英美大公会的性质,而日军对于华北基督教会的控制和整合则彻底打断了其本色化进程。
    • 景健美
    • 摘要: 上海窦乐安路(今多伦路)鸿德堂建成于1928年,是近代中国式教堂建筑的代表之一,鸿德堂前身是1882年美国北长老会在上海成立的"长老会第二教会"。位于美国费城的长老会历史学会(Presbyterian Historical Society)保存一份1929年出版的《中华基督教会上海鸿德堂建堂报告册》。本文从《建堂报告册》谈起,第一部分简述美国北长老会的简史及其早期在上海的宣教活动和鸿德堂的早期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建堂报告册》的主要内容,是一份珍贵的史料;第三部分是它的背景视角,鸿德堂建造时正值20世纪初非基运动之后,多种原因促使中国教会提倡建设"本色教会"。20世纪初也是中国式教堂建筑的兴起,一批中西合璧的建筑涌现,是基督教理念与中国式建筑理念的融合,鸿德堂即是一个显著的个案。鸿德堂的建成体现了上海本土信徒在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建设"中国本色教会"的努力,一是构建"中国式建筑教堂"的努力;第四部分,本文反思鸿德堂"倡中国化教会"的现实意义,并联系今天"基督教中国化"的提倡,指出"基督教中国化"应重视的双重语境。
    • 叶健辉
    • 摘要: 因古巴革命而流亡欧洲的福尔内特—贝当古在“历史被宣告终结”之际为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辩护,其辩护的方式是梳理1861-1991年期间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发展的历史,指出这段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在拉美本色化的历史.具体而言,拉美马克思主义最初通过移居拉美的希腊人罗达卡纳蒂与拉美根基深厚的基督教传统联结在一起,之后则通过胡斯托和因赫涅罗斯与风行拉美的实证主义深入对话,产生了实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拉美文化传统相交融所产生的理论高峰则是秘鲁共产党创始人马里亚特吉所倡导的印第安美洲社会主义,形成了使马克思主义拉美化的“马里亚特吉纲领”.此后马克思主义本色化事业受挫,但1959年古巴革命之后“马里亚特吉纲领”得以复兴.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在拉美的传播一直受到拉美本土文化传统的某种校正,因而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讲不是外来人的事业,而是拉美人自己的事业,不会因为外部事件而终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