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限与无限

有限与无限

有限与无限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专利文献21232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北京社会科学、江汉论坛等; 有限与无限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世英、张同吾、张荣等。

有限与无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75%

专利文献>

论文:21232 占比:99.25%

总计:21392篇

有限与无限—发文趋势图

有限与无限

-研究学者

  • 张世英
  • 张同吾
  • 张荣
  • 林青山
  • 温纯如
  • 童其林
  • 丁传松
  • 丁益祥
  • 乔耀章
  • 于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晓明; 沈喜阳
    • 摘要: 本文在中国诗歌文化的论域,首次系统提出中国心灵诗学的概念。目前的诗学,还只是一个文艺学的概念,而中国诗学最深的义涵,是文化的结晶体。在中国文化中,“心”是广大精微、更能涵盖文化之中国性、更具中国文化特色之概念。道心、人心只是一心之不同认知觉解,所谓“一心开二门”。借用西哲的概念,“心灵”起自“心”,是对“心”的自我否定,是一种更高的、经历否定运动的、充满灵性的“心”。但依中国文化,心灵不是独立于心之外或者超越于心之上的超绝概念,心灵就寄寓于心之中,心灵是自由之心。中国文化破除我执以混融万物而为一是无我,保证个人生命之自足与完整是有我,此“心灵境界”可谓“无我而有我”。中国文化合理想于现实,融高明性于中庸性,此“心灵境界”可谓“有限而无限”,是哲学境界,也是审美境界,或者说是具有审美性的“天地境界”。因而,中国心灵诗学,是由“心”转化为“心灵”但又包含了“心”之丰富性和具体性的诗学,是赋予天地万物与人类以更高心灵生命之诗学。
    • 邱懿君
    • 摘要: 著名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其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中说,世界上总共只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因物质而发起的游戏,比如经商、创业、成名、成家,甚至建设一个国家,都是有限游戏;另一种就是无限游戏,是因精神而发起的游戏,比如科学、艺术、宗教等,其中所有的人不是为了终结游戏,而是为了延续游戏。有限游戏带给人的是短暂的快乐,而无限游戏却可以持续带给人一种使命感。
    • 丁传松
    • 摘要: 人的活动总是受其自身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所影响甚至所支配,在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这方面事例十分丰富.本文例举作者数学教学感受与反思中的三点:(1)哲学研究十分看重与依赖数学成果;(2)对数学许多问题的认识应有哲学作为指导;(3)数学对"无限"研究成果是对哲学的重要贡献.恭请大家指教.
    • 宋旭红
    • 摘要: 一、代表作评价与代表性成果评价:评价范围的有限与无限。(一)代表作评价的缘起和初衷。我国大学较早采用的教师代表作评价,更多地指向了人文社会科学(文科)的教师评价。
    • 贾桂清
    • 摘要: 新课程为教师留下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并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力,而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创造力。创造力不仅是一种创造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过程。在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就是理解文本,如果我们把视角转换到哲学上,我们就会发现,理解是在课堂这一广阔的时空中进行的文本、作者、解释者、读者的对话过程,并且由于历史的时间间距,解释者与文本的对话在不同的历史视界和现实视界的不断碰撞中融合。
    • 刘瑶瑶
    • 摘要: 孟子的性善说是儒家内部第一个自觉建立的系统的人性学说。并且,从儒家文化历史的发展来看,性善说开辟了儒家人性论的主流与传统,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孟子对于儒家正统人性论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也是研究、理解先秦乃至历史各时期儒家人性论的关键。孟子的人性学说既然是儒家内部第一个系统的人性学说,自然是孟子之后的儒家在讨论人性问题时绕不开的。自稍晚于孟子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批评孟子始,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论、李翱的性善情恶论以至理学的性二元论再到当代新儒家倡言的天道性命相贯通在调和孟荀发展孟子人性学说时,均采用了他们各自时代的思考方法而忽略了孟子时代和孟子自身人性探讨的思维方式。所以本文力图回到《孟子》文本探析孟子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以便尽可能地显出孟子人性论的真实面貌。所以,本文第一节指出孟子通过拒斥杨墨、辩难告子突显了"人禽之辨"对于人性探讨之重要,故而在承认"生之谓性"这一原则的同时,自觉地加入了"人禽之辨"这一原则作为人性探讨的前提与轴心。孟子将仅依"生之谓性"得出的"食色"等本能欲求排除在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之外,因为本能欲求虽然是生而具有的,但第一不能区别人与禽兽;第二欲求对象是外在的,得与不得受客观之限制,不能自主自由,所以在生理欲求上既不能突出人之为人的特质,又不能彰显人的主体性,所以不能作为人性。而在"人禽之辨"的原则下,将人之为人的本性指点在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端之心的发用处,既突出了仁义礼智是人区别于禽兽的特质,是人先天固有的,又表明了四端的发用是无条件的,是普遍必然的。本文第二节指出孟子人性的探讨和先秦正名思想有着结构的一致,基于"人禽之辨"对人性的探讨就是正人之名,即是通过属加种差的内涵定义法寻求类本质的本质主义路线,是类范畴在人性问题上的具体运用,而不是为人性善恶寻求本体论或宇宙论的说明。所以四端本心作为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类本质,是人的统一性所在,所以圣人与凡人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保障了每一个人成贤作圣的可能和平等。所以人与禽兽与万物是质的不同,四端本心作为人性为人所特有,动物不能有,余物更不能有。所以,在孟子的系统中人只是现象界物类中之一类,在本质上与其他物类相区别。由是便引出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亦即如何解释孟子"知天""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类命题。顺着第二节的问题,第三节得出以下结论。孟子在承认天作为存在的保障的同时指出天不可知,于是"知天"是知天之不可知,从而划定了天人的界限,指出人在超越之天的领域的无能为力,这同时指出了人的能力范围,转而向人自身寻求安定的力量,从而起肃穆敬畏之感而庄严我们的生命。在承认了保障存在的超越之天是不可知的同时,显出了人的界限和能力而起对人的本分的要求,即在尽自己本分的同时安立万物,使万物各得其位,各遂其生,从而与天地并列而"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在肯定了超越之天的不可知而将人的意识和对人性的考察放在了现象界,而且对人的本分和责任的要求是顺着历史文化而发展的,进而将世界安立在人性上,从而将世界纳入人的意识和意义范围内;并且要求人负起世间的责任,而世界又是变动地随着人的意识和人格的增长而增长的,故而得出了人认识和成德的无限的结论。
    • 陈开举
    • 摘要: 发话人或作者受其认知到的社会历史文化、客观世界、情景要素、个人意图的影响发出话语或文本,其中直接的字面意义根据词汇、语法、文法容易得到较为一致且可证伪的阐释结果;审美、伦理道德教化意义则随着阐释者所处时代的不同而见仁见智,宜从哲学、思想史、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运用知识考古的方法析出阐释的依据;作者意图最具个性化特征,随着作者生活阅历而变迁,对此,在阐释端往往莫衷一是,成为阐释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课题,也是当下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阐释者要依据文本提供的期待作者与阐释者互明的语境线索,找出作者在文本创作时最佳关联性的语境要素,从而求得最佳阐释,即符合作者意图的阐释.这是避免强制阐释、追求公共阐释的路径,也是对阐释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做出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探讨.
    • 成祖明
    • 摘要: 传统经学阐释一直在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徘徊,当阐释离开有限性束缚过度追求无限性时,虽可能盛极一时,但终究会因不被接受而遭淘汰.“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精练地表达了阐释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有机统一,存在着主体与六经之间阐释的循环.这种阐释循环推动了传统经学的发展.进入现代,古典经学有限性的历史基石坍塌,造成经典意义价值体系的崩解.现代经学理论迭出,都意在追求经典的历史性和客观性,造成了经典价值意义世界的失落.“正典的进路”的提出,扭转了这一现象,将之与集体记忆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相结合,不仅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语境中赋予经典以历史合法性,也在更为宏阔的“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阐释循环、公共性的不断展开中,开辟了一个中国现代经学阐释的新时代.
    • 徐姝静
    • 摘要: 日前,美团点评发布财报:2019年实现营收975亿元,同比增长49.5%,首次实现盈利。历经两次创业滑铁卢,多年蛰伏,掌舵者王兴终于迎来高光时刻。《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是王兴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因为对他来说,创业就是有限赛道上的无限游戏。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亿万富翁,一路保送读到清华,又拿了全额奖学金去美国读博士……顺遂的人生经历给了王兴宽松的人生选择。2003年圣诞,他中断博士学业,带着创业计划,走进了中关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