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月意象

月意象

月意象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专利文献1918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赤子、作文教学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等; 月意象的相关文献由156位作者贡献,包括成英丽、陈定宏、代珊珊等。

月意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7.66%

专利文献>

论文:1918 占比:92.34%

总计:2077篇

月意象—发文趋势图

月意象

-研究学者

  • 成英丽
  • 陈定宏
  • 代珊珊
  • 宋俊丽
  • 崔玲
  • 张轶男
  • 张辉
  • 朱玺婵
  • 杨成虎
  • 杨清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情感内涵
    •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其中“月”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运用更是数不胜数。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堪称“月”意象使用的巅峰之作。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奠定了其在我国诗坛中的重要地位。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将“月”意象的情感内涵运用得恰到好处,借“月”意象将写景、写人、写情贯穿起来,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新局面。
    • 张轶男
    • 摘要: 先唐社会所经历的原始宗教文化、卜筮宗教文化、儒学文化、玄学文化、佛教文化等几次文化转型,对月意象的萌生、发展和嬗变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月亮的神话意象是原始宗教和卜筮宗教文化的产物和表现,呈现了女性地位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逐渐跌落的过程。殷周之际,在儒家实用理性的影响和作用下,月亮的道德伦理意象应运而生,并成为中国月意象的基调和底色。月亮的审美意象与魏晋玄、佛关系千万重。在历史选择中逐渐形成的先唐月意象,说到底是中国人的自我领会,是人文的诠释使然、文化转型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史也是文学史、文化史,而结合文化背景研究月意象,也是意象研究的题中之义。
    • 周睿敏
    • 摘要: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其中“月”是全诗的重要意象,总共出现了15次,不仅描写了月的自然之美,更是引发了诗人置身于月夜中对人生哲理性的深思,以及抒发了男女离别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的无限愁情。分析诗中“月”意象,能更好体味全诗的情感。
    • 郭怡
    • 摘要: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其作品寄予了他对社会现实以及自然万物的探索与思考。在苏轼的诗词中不难发现他对运用自然意象的喜爱与擅长,而在这些自然意象之中,又以“月”“水”“风雨”等意象的运用频率最高。本篇论文主要选用古今以来大众对苏轼作品较为熟悉的“月”意象进行研究,旨在了解苏轼作品中“月”意象的文学蕴含以及苏轼的情感寄托。
    • 罗尚荣; 党正
    • 摘要: 解缙诗歌中月意象多次出现.结合诗人屡遭贬谪的身世际遇对其诗歌中"月"的情感内涵进行分析,可发现除了抒发离愁别绪、思乡思亲之外,更多地蕴含了归田隐逸、忠君爱国的思想.诗人继承了李白"以月入诗"的写意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月意象以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将意象叠加起来,给人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
    • 刘毅
    • 摘要: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来说,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寄寓诗人丰富情感、特殊含义的具体形象。“月亮”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十分常见。它被寄予的丰富的情感、特殊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
    • 苏杭; 杨成虎
    • 摘要: 许渊冲是我国翻译界的泰斗,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的译作《宋词三百首》广为流传。在此之前,也有许多学者对《宋词三百首》进行研究,但其中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入手的研究较少。因此,文章将在译者主体性视角下,以《宋词三百首》中的"月"意象为研究对象,选取许渊冲英译版本,研究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在译者主体性对原作阐述上,译者通过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对译者自身的创造性的发挥对文本进行翻译;在翻译策略上,译者采取了灵活意译以及视觉转换的翻译方法。
    • 苏杭; 杨成虎
    • 摘要: 许渊冲是我国翻译界的泰斗,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的译作《宋词三百首》广为流传.在此之前,也有许多学者对《宋词三百首》进行研究,但其中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入手的研究较少.因此,文章将在译者主体性视角下,以《宋词三百首》中的"月"意象为研究对象,选取许渊冲英译版本,研究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在译者主体性对原作阐述上,译者通过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对译者自身的创造性的发挥对文本进行翻译;在翻译策略上,译者采取了灵活意译以及视觉转换的翻译方法.
    • 张露元
    • 摘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诗意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了上千年。语文教育要通过古诗词教学 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重视初中古诗词教育可以积淀学生的 文化底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是从意象 入手进行教学。而“月”是古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
    • 李盈秋
    • 摘要: 李冶同许兰雪轩虽处于不同朝代和国家,但均为才情横溢、命途多舛的女诗人。 在二者的诗歌作品中,“月”意象的运用颇为多见,且均体现了孤寂忧思之感和道家阴柔之美。 不过,二者“月”意象的不同之处也十分明显:李冶的“月”意象主要体现自身愁绪和寂寞;而许兰雪轩的“月”意象不仅有愁,还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 这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生活经历及环境的影响,这正体现出封建制度压迫下女性对待生活的两种方式,即隐逸和超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