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施氮方式

施氮方式

施氮方式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4944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五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等;施氮方式的相关文献由330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岩、王道波、胡田田等。

施氮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4944 占比:99.92%

总计:95023篇

施氮方式—发文趋势图

施氮方式

-研究学者

  • 宋岩
  • 王道波
  • 胡田田
  • 漆栋良
  • 刘永贤
  • 唐永群
  • 姚雄
  • 文明
  • 易志刚
  • 李经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俊峰; 李漪濛; 梁超; 周婵婵; 王术; 贾宝艳; 黄元财; 王岩; 王韵
    • 摘要: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_(0))、农户方式(A_(1))、底氮减施(A_(2))、底氮后移(A_(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B_(1))、缩行增密(行距25 cm,B_(2))、宽窄行(行距40 cm+20 cm,B_(3))3种行距配置,运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下水稻各层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剑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在A_(3) B_(2)组合下,产量达到最高,为9.85 t/hm^(2)。与A_(1)、A_(2)相比,A_(3)处理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4.31%~10.55%,结实率提高2.87~4.09百分点,使剑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4.84%~9.12%,14.08%~15.71%,11.33%~15.83%;同时,A_(3)具有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与B_(1)、B_(3)相比,B_(2)可以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幅分别为7.57%~9.97%,4.29%~20.43%,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达88.99%。综合产量、光合特性和冠层结构的表现,施氮方式为底氮后移结合行距为25 cm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改善群体结构,促进高产形成。
    • 戴明; 郭海滨; 魏雅冬
    • 摘要: 以绥粳1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探索优化聚天冬氨酸尿素和常规尿素的施用方式对寒地水稻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用聚天冬氨尿素(分2次和4次施用)和常规尿素分4次施皆显著提高了水稻穗、茎、叶的干物质量及氮素含量,并降低了土壤NO_(3)_(-)-N和NH_(4)^(+)-N的淋溶。其中,以聚天冬氨尿素分4次施的处理效果最佳,其籽粒氮含量、精米氮含量及有效穗数、总粒数等指标皆最高,稻谷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10.24%~48.07%(2019年)和18.95%~51.91%(2020年)。
    • 王瑞军; 申丽霞; 孙雪岚; 李京玲; 孟涵; 李慧敏
    • 摘要: 为探寻微润灌施条件下大棚空心菜高产高效模式,进行大棚空心菜种植试验,试验设置压力水头为1.5 m,施氮方式分别为全生育期不施氮(CK);全生育期施氮浓度为300 mg/L(T1);生长前期施氮浓度为300 mg/L,中后期施氮浓度分别为600 mg/L(T2)、900 mg/L(T3)和1200 mg/L(T4)。对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空心菜株高、茎粗、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空心菜生长状况、水氮利用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方式对空心菜生长状况影响显著,T1至T4处理空心菜长势显著优于CK处理,空心菜株高、茎粗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叶片SPAD值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时间增大先增长后下降,不同施氮方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显著,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处理空心菜产量:T2>T3>T1>T4>CK,灌溉水分生产率:T2>T1>T3>CK>T4,T1、T2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综合空心菜的生长指标和水氮利用效率,T2处理是微润灌溉空心菜种植的最佳施氮方式
    • 施贤波; 金林灿; 鲁立明; 姜洁锋
    • 摘要: 本研究以早熟早籼稻新品种甬籼634为供试材料,于2021年早季在浙江省余姚市进行了不同氮肥施用量(667 m^(2)施用0、10.0、12.0、14.0、16.0 kg)和不同施氮方式(基∶蘖∶穗3∶1∶1、2∶2∶1、2∶3∶0)对甬籼634产量及性状影响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丰产稳产性和生态经济效益,在浙江省肥力中等偏上的田块种植,甬籼634每667 m^(2)氮肥施用量宜控制在12.0 kg的中氮水平,施氮方式以基∶蘖∶穗肥=2∶2∶1最佳。
    • 郭萍萍; 黄幸然; 吴旺旺; 郑丽丽; 方熊; 易志刚
    • 摘要: 作为影响全球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影响.细菌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参与者,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在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模拟2种施氮方式(SAN:土表施氮,LAN:叶面施氮)和3种施氮量(5.6、15.6、20.6gN m-2a-1),运用PCR-DGGE技术,分析不同施氮方式和施氮量对两种盆栽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幼苗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添加方式下,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对氮添加的响应不同,并受到季节的影响.在雨季,LAN处理木荷土壤细菌多样性高于SAN处理;而旱季,LAN处理两种幼苗根系土壤细菌多样性均高于SAN处理.LAN处理条件下,马尾松土壤Acidobacteria_Gp1相对丰度在旱季和雨季均显著高于SAN处理(P<0.05).在雨季,马尾松LAN处理土壤Alpha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SAN处理(P<0.05),旱季没有显著差异(P>0.05).氮添加能够提高木荷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马尾松土壤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旱季施氮还能够提高马尾松土壤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木荷土壤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土壤细菌群落变化与土壤pH显著相关(P<0.05),木荷土壤细菌群落还受到土壤NH4+-N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
    • 傅友强; 钟旭华; 黄农荣; 潘俊峰; 胡香玉; 胡锐; 李妹娟; 梁开明
    • 摘要: [目的]明确华南地区籼稻主栽品种冠层光谱特征与氮素营养关系,为专家决策系统和精准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美香占2号(MXZ2H)和吉丰优1002(JFY1002)为试材,设置施氮0 kg/hm2(N0)、150 kg/hm2(N150)、210 kg/hm2(N210)等3个处理,采用习惯施肥法,在JFY1002中增设施氮180 kg/hm2(N180+)的水稻"三控"施肥法,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水稻叶片光谱特征与氮素营养的关系.[结果]与N0相比,N150处理下MXZ2H和JFY1002叶片氮含量分别增加16.05%和13.76%,N210处理分别增加24.29%和25.00%.N180+处理下JFY1002叶片氮含量与N210处理相比增加18.03%.随着叶片氮含量的增加,蓝光到红光(450~650 nm)波段的叶片反射率逐渐下降,红边到近红外(730~840 nm)波段的叶片反射率逐渐增加,红光650 nm、近红外840 nm处的MXZ2H和JFY1002叶片反射率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XZ2H叶片氮含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绿波段归一化植被指数(G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差值植被指数(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呈正相关;JFY1002叶片氮含量与RVI、EVI、改进非线性植被指数(MNLI)、DVI和NDVI呈正相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MXZ2H和JFY1002叶片氮含量反演模型,R2分别为0.817和0.973,RE分别为8.35%和3.48%.[结论]建立了华南籼稻品种叶片氮含量反演模型,可为精准施肥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梅晶晶; 周苏玫; 徐凤丹; 黄源; 申冠宇; 陈旭; 宋淼; 杨习文; 贺德先
    • 摘要: [目的]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方法]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主区为施氮量(240、180 kg/hm2),副区为耕作方式(旋耕、深耕),副副区为追肥方式(撒施、隔行开沟追肥、隔二行开沟追肥),研究了小麦根系生长和生理活性、主茎和分蘖发育动态与成穗、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均随施氮量降低而降低.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小麦生育中、后期单株次生根数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增多、根系活力提高、LAI增大.生育后期,隔行开沟追肥的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和LAI最高,撒施次之,隔二行开沟追肥最低.减量施氮较常规施氮籽粒产量降低了2.41%,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内在利用率分别增加了29.67%、25.69%和2.29%.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籽粒产量增加了5.60%,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4.48%和8.47%.不同追肥方式中,隔行开沟追肥的籽粒产量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显著提高,较撒施分别提高了3.62%、3.98%和7.38%,较隔二行开沟追肥分别提高了5.93%、6.34%和12.93%.[结论]深耕可提高生育中、后期小麦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常规施氮(纯氮240 kg/hm2)结合深耕(深度25~30 cm)、隔行开沟追肥,可获得最高小麦产量;减施25%氮肥(180 kg/hm2)会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但结合深耕并采用隔行开沟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部分降低减氮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是获得高产高效的最佳组合.
    • 单德鑫; 孙萌芮; 刘霄; 徐振轩; 刘璐; 高佳楠
    • 摘要: 以"乐玉一号"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施氮处理(T1)、100% 基施尿素处理(T2)、基追比1:1施尿素处理(T3)、37.5% 尿素+62.5% 控释尿素配施处理(T4)、70% 尿素+30% 有机无机复混肥配施处理(T5)、37.5% 尿素+30% 有机无机复混肥+32.5% 控释尿素配施处理(T6)对土壤各养分利用、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从而找出了黑龙江省春玉米最佳施氮方式.除T1处理外,T6处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在成熟期均最低;除拔节期外,3个时期T6处理玉米叶片、茎秆的氮积累量及干物质量均最高;其产量为11428 kg/hm2,增产率为24.82%,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因此,黑龙江省春玉米生长所需的最佳施氮方式为37.5% 尿素+30% 有机无机复混肥+32.5% 控释尿素配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