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景观遗产

文化景观遗产

文化景观遗产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建筑科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6578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理论导报、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明日的风景园林学国际学术会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8年会等;文化景观遗产的相关文献由14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晓峰、陈晨、严国泰等。

文化景观遗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6578 占比:99.68%

总计:26662篇

文化景观遗产—发文趋势图

文化景观遗产

-研究学者

  • 赵晓峰
  • 陈晨
  • 严国泰
  • 单霁翔
  • 王梅
  • 但文红
  • 向东福
  • 吴忠
  • 张龙
  • 李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卓菲; 鲍沁星; 黄晓
    • 摘要: 钱塘观潮是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现象,具有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形成以“观潮”为核心的钱塘文化景观。从图像角度对钱塘观潮景观进行系统性研究,搜集整理相关的69件古代绘画图像,精选其中史料价值较高的21件实景类绘画,将其分为全景式与分景式两类,解读图像内容并分析钱塘观潮景观的位置分布和空间形式特征。钱塘观潮景观与周围山水关系密切:分析全景式图像发现观潮景观位置呈现沿江北岸线性分布的特征,分析分景式图像归纳出临江近观、临江俯瞰和登高远望3种观潮景观空间形式。观潮景观呈现出有别于常规静观和动观的观赏特点,视点为静态而景观为动态,形成具有单一时向性的变化视线。通过挖掘钱塘观潮景观实景类绘画的史证价值,论述古今观潮景观位置和空间的变化,形成对钱塘观潮景观的整体性认识,为区域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借鉴。
    • 贾世桢; 孟祥彬; 秦柯
    •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桥梁及其景观的设计独树一帜,在漫长的园林发展过程中不仅结合了古代自然观和人文观,还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建造技巧。圆明园作为清代艺术成就极高的皇家园林,汇聚了我国古典园林累积的造桥智慧。该文首先归纳了我国古典园林中桥梁的演变,然后以圆明园四十景图和样式雷图档为主要研究资料,分析圆明园桥梁所在位置、材料、形式和立意的基础上,对圆明园桥景造景要素及其桥景类别进行梳理;最后对圆明园桥景在现代造园上的意义与传承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圆明园景观遗产或对园林中桥景的设计提供参考。
    • 周觅; 邬东璠
    • 摘要: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CiteSpace软件分析近30年国内外文化景观遗产期刊文献,梳理研究发展态势与特征。结果表明:国内外各有3个发展阶段,呈现关注热点增多与领域细化、概念认知扩展、保护管理目标转向复合化3点国内外相似特征,以及国外研究与社会发展议题整合更充分与国内前期研究对自然属性重视不足的差异。提出我国研究展望:填补国内尚未充分重视的国际热点,并促进本土文化景观价值认知和表达;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议题建立更多关联协作。
    • 王浩
    • 摘要: 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呈现出不同特点。大运河常州段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开发应遵循原真性、文化性、传承性、可持续发展、彰显特色等原则。根据国内外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大运河常州段文化景观遗产的特点,遵循国家对大运河保护的目标,可以构建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的新模式。大体可以采用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游径、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大运河商贸文化旅游街区、大运河生态养生度假区等模式。
    • 陈晨; 李辉
    • 摘要: 价值辨识是文化景观遗产认定的核心要义,却始终处于讨论之中.哈尼梯田作为人地持续互动的遗产典范,其价值辨识始终以原真性的构建与感知关联为核心,建立起了需求实践与体验偏好结合的双重结构.研究发现,对于这一结构所蕴含的价值内涵与内容的挖掘,既能准确把握文化景观遗产持续演化的主客关系,对解决遗产价值认同的分歧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也突显了原真性感知存在差异性与局限性等亟待解决问题,有利于通过持续论证遗产价值辨识结构把握遗产准确认知的规律.将遗产原真性的构建与深度体验结合建立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辨识结构,对于遗产价值传承并开展针对性的保护大有裨益.
    • 章佳祺; 吕勤智
    • 摘要: 文章基于环境美学的视角探讨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审美体验,通过挖掘大运河独有的景观遗产资源和代表性运河遗产的审美特征,明确文化景观遗产的审美体验价值,从表层、中层、深层角度提出审美体验设计策略,为运河文化景观遗产的传承建立美学研究的基础,探讨中华文化弘扬的审美体验途径与方法.
    • 王君
    • 摘要: 南京钟山风景区曾经以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身份申报世界遗产,但未成功.其实,钟山更加符合《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文化景观遗产的申请标准,具备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潜质与条件.故而,分别论述了钟山的历史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并以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为标准,总结出该遗产的核心价值,以从学术角度为将来钟山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提供一定理论支持,并促进对钟山风景区的景观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南京的知名度.
    • 肖洪未; 郭欣; 刘磊
    • 摘要: 重庆工业遗产是我国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缩影和见证,它为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但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基于文化景观遗产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重庆工业文化景观遗产物质空间特征进行解析,从科技文化、营建智慧、审美艺术、民族精神方面对其社会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并立足于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空间-时间-文化"研究框架,提出空间价值的完整保护、时间价值的永续更新、文化价值的创新表达等价值传承途径,旨在为重庆工业遗产融入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地域景观特征提供依据和参考.
    • 赵泽雨; 郭沁
    • 摘要: 通过创新性地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保护和管理遗产景观是当代风景园林界和遗产界的热点.日本藤泽宿地区于2016年运用三维计算机图形学模型及游戏引擎等媒介构建"历史景观模拟系统",通过浮世绘风格渲染与VR智能设备等体验型设备共同营造沉浸式环境,使体验者更加深切地体会文化景观遗产,是极具创新性的数字化实践.从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视角对该系统的构建过程与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遗产景观数字化建设的四大创新点: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性、以遗产价值传播为目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重视及景观体验形式上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对我国进行历史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及发展的启示.
    • 郭晓彤; 杨晨; 韩锋
    • 摘要: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遗产记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梳理了国内外数字化遗产记录研究的趋势,以《世界遗产公约》提出的3类文化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回顾当代数字化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识别了文化景观遗产数字化记录的全面、精准、动态、集成和开放五大特征,提出了以多维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动态景观信息存储与分析,以及多元遗产知识表现与传播为核心的技术框架,并进一步讨论了数字化记录为文化景观遗产研究和实践带来的新视角,对提升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性具有借鉴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