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散文风格

散文风格

散文风格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专利文献2798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齐鲁学刊、青少年日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散文风格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公觉、阮忠、马玉红等。

散文风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7.10%

专利文献>

论文:2798 占比:92.90%

总计:3012篇

散文风格—发文趋势图

散文风格

-研究学者

  • 叶公觉
  • 阮忠
  • 马玉红
  • 刘勇
  • 吴周文
  • 喻进芳
  • 徐中原
  • 曾大伟
  • 杨文丰
  • 林衍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旭东
    • 摘要: 本文考察了鲁迅散文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政治。作者认为,记忆与遗忘的二元对立为解读和重构鲁迅存在观的时间形态提供了切入点。本文旨在揭示,时间政治是推动和启发鲁迅写作的叙事和批判能量,使其能够进入一种激进的虚无主义,通过使历史时间更为充实、更加紧凑和更有成效,来驳斥和救赎历史时间。本文将鲁迅的时间政治划分为三个领域:首先以鲁迅借助严复对赫胥黎《天演论》的翻译挪用进化论为研究对象,对鲁迅的宇宙时间政治进行了考察;此处的关键因素并非鲁迅对达尔文进化论理念间接和粗略的了解,而是他早期接触的西方实验科学与数学科学,以及他在地质学、采矿、工程学以及最终在日本接受的生物学和西医培训。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作为宇宙秩序的自然进化法则交织在鲁迅的文学表现、叙事和政治理念当中;它保留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因此是非政治性的、历史的,甚至是时间的立场。相对于世俗而具体的社会政治,它常在仅由“过渡形式”或“中间事物”所构成的“进化链”中被否定和取代。鲁迅的时间政治的第二个层面,即是在这种时间政治的时间性基础上,建构一种生命自成一条路、消灭或打击一切阻碍它的事物的存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首要性。鲁迅时间政治的第三个方面,也是最深层的方面,在于他作为一种写作的散文风格,一种作家意识的自觉。这种自我意识经由一种策略性和稍显刻意的“混合风格”(笔者认为,这是他散文创作的一个中心特征)以及一种二次建构的形式象征性地得以实现;后者多以他笔下的众多序言和与之对应的散文集为例。笔者认为,正是在这些时刻,我们才得以识别五四以降在启蒙运动影响下产生的小说和报告宣传文学之后,鲁迅文学的“二次诞生”抑或“二度降临”。正是通过鲁迅文学更为“自然”的、以小说形式完成的初绽与第二种更政治化、更为自觉的混建风格之间由过渡而生的罅隙,我们才能批判性地定位和分析鲁迅的文学作品,并将其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起源,以及其历史性、审美抱负和存在政治的具象体现。而这一作为存在诗学的时间政治归根结底亦是厘清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辩证关系的重要途径。
    • 张宇; 张翼
    • 摘要: 李世熊是明末清初汀州府的文学领袖,其散文成就斐然,有“清初散文中枢”之誉。李世熊散文风格多样,有青壮年时期的“文之三变”,也有“文章如韩,心事如屈”与“得秦文气多,汉文气少”的一面,甲申国变后,文风突变,又呈现出鲜明的道德倾向性、经世致用的学术主张与缜密的文风。李世熊散文文风的变化不仅与明末清初的文坛风向有关,更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紧密相关。研究李世熊的散文,对研究明末清初的散文风格和社会思潮都有一定的意义。
    • 柴舒莹; 孙良好(指导)
    • 摘要: 琦君被誉为“台湾的冰心”,她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散文风格自成一体,具有显著的个人特征,淡雅的文笔中包含深厚的感情,明亮的主色调中蕴藉哀愁的情绪,以回忆为纽带勾勒出一幅幅往事的图景。
    • 蒋咚咚; 冯铁山
    • 摘要: 汪曾祺是一位对语言有理论的自觉追求,并用作品践行的作家。其"融奇崛于平淡"[1]的审美追求,表现出来的散文风格就是"平淡"而"有味"。这两种风格看似互不相融,却没有在汪曾祺的笔下互相消解,而是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基于这种对立统一,笔者选取《昆明的雨》一文,尝试采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矛盾分析方法,剖析作品内蕴的主观与客观、当下与过去、含蓄与深情种种矛盾,揭示文章平淡叙述中的文本张力,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
    • 宋保昆
    • 摘要: 《父爱之舟》这篇文章极具散文风格,文章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其实结构严谨。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
    • 张莹
    • 摘要: 苏轼才华横溢,却一生仕途坎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平生第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政治打击,由此带来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黄州的特殊时期和特殊环境,造就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独具魅力的人格和独具特色的的散文风格。从苦闷中哲思,从孤独中体悟,苏轼练就旷达随缘的个性。黄州的诗词创作充分展现了他的人生际遇与情怀。本文以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赋作《前赤壁赋》为例,研究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诗词创作心境和人生超越。
    • 刘珊珊
    • 摘要: 任昉和陆倕作为齐梁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长期以来学界对两人的研究并不丰富,对其交游行迹的讨论也不充分。考察两人交游的行迹,可以看出永明年间两人在萧子良幕府下相识,但只是点头之交。彼此视为知己是到了永元元年至永元二年以后,天监时期的"兰台聚"、"龙门之游"唱和是两人深厚友谊的印证。
    • 朱羽
    • 摘要: 《上海姑娘》摄制的完成是在“反右”开展之后,但其剧本基础却是“双百时期”的小说《甲方代表》,因而此片呈现出颇为暧昧的过渡色彩。从其具体影像特征来看,“上海”所表征的现代性(不仅是消费文化更是一种知识霸权)、“姑娘”所带出的性别议题,与一种“散文风格”的电影美学追求构成微妙的配置,塑成与大跃进时期“主流”政治-审美“语法”难以兼容的特质,同时又表露出一种隐含在情欲要素、乃至场景氛围之中的文化政治取向。本文的解读尝试与“再解读”思路以及“大跃进”时期的主流批评展开对话,摸索一种更具历史感而又不失理论强度的读法。
    • 张舒童
    • 摘要: 毕淑敏是大器晚成的女性作家代表,其风格迥异的创作格调、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女性情感的流露是其散文创作中最难能可贵之处.对毕淑敏的散文创作风格进行探究,会发现在情感方面,散文中多表现出对生命存在的领悟、对女性色彩的细腻描画以及一种独特的、和谐的中性智慧.在语言特色方面,温暖和柔和、真实和清澈是毕淑敏散文的色彩基调,就像是冬日的暖阳,又像是一汪春水,给人以无限舒缓、安定的气息,但又使你不得不正视蕴含在温和清澈下的智慧与精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