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敌草隆

敌草隆

敌草隆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7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1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农药科学与管理、世界热带农业信息、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化学问题”学术研讨会、2012全国甘蔗植保技术研讨会等;敌草隆的相关文献由73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建平、过学军、刘长庆等。

敌草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56.4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2.93%

专利文献>

论文:111 占比:40.66%

总计:273篇

敌草隆—发文趋势图

敌草隆

-研究学者

  • 吴建平
  • 过学军
  • 刘长庆
  • 胡安胜
  • 高焰兵
  • 朱张
  • 黄显超
  • 徐小兵
  • 戴玉婷
  • 李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丽伟; 贾馨雅; 刘俊桃; 胡平; 徐军; 陈威风
    • 摘要: 以敌草隆为模板分子,邻氨基苯酚为功能单体,在氧化锌三维氮掺杂石墨烯(ZnO/3DNGH)修饰的玻碳电极(GCE)表面,采用电聚合法制备了可特异性识别敌草隆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Diuron-MIP/ZnO/3DNGH/GCE)。研究了传感器修饰过程中的电化学行为,对传感器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以K_(3)[Fe(CN)_(6)]作为电活性探针,其差分脉冲伏安(DPV)峰电流强度与敌草隆浓度在5.0×10^(-10)~5.0×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59,检出限(S/N=3)是4.12×10^(-10) mol/L。此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在实际样品检测中,加标回收率为96.25%~98.28%。
    • 王浩东; 张嘉宇; 钱灿灿; 魏姿涵; 吴彩兰; 杨德松
    • 摘要: 【目的】明确筛选分离得到的敌草隆降解菌株SL-6生物学分类地位,并优化其降解条件,为降解敌草隆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采用富集培养法从棉田中分离敌草隆降解菌SL-6,并通过16S rDNA及nrdA基因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对其进行鉴定;运用HPLC法检测SL-6菌株对敌草隆的降解效果,研究该菌株在不同敌草隆初始质量浓度、接菌量、蔗糖含量、pH及温度条件下的降解能力并优化降解条件。【结果】从棉田土壤中分离得到7株菌株,其中,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菌株SL-6、SL-7和SL-9对敌草隆的降解效果好且消解动态符合消解动力学方程;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Xylosoxidans SL-6降解效果最佳,第15天的降解率为94.6%。在敌草隆初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接菌量为15%(Φ)、不外加碳源、pH为8.0以及温度为30°C时,处理5 d后降解率达93.1%。【结论】SL-6菌株能够高效降解敌草隆,可作为新的菌株资源,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降解敌草隆奠定基础。
    • 范树茂; 司国栋; 熊风; 刘志航; 王飞菲; 田雪梅; 张坤
    • 摘要: 为了筛选540 g/L噻苯隆·敌草隆悬浮剂的最优配方,以及研究其在田间的应用效果,采用对比比较分析法,研究开发540g/L噻苯隆·敌草隆悬浮剂产品,并通过对不同分散剂种类和用量的筛选,以及对悬浮率、粒径等指标的控制,确定了最优的配方。然后对产品进行表面张力、接触角测定,以及实际的田间试验效果评价。分散剂D800的用量为1.5%时,配方稳定且成本相对较低,该产品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通过大田试验发现,540 g/L噻苯隆·敌草隆+280 g/L烷基乙基磺酸盐+40%乙烯利水剂,其施用量(hm^(2))225 g+900 g+3000 g脱叶效果最好,其次是540 g/L噻苯隆·敌草隆+280 g/L烷基乙基磺酸盐+40%乙烯利水剂(375 g+1500 g+1500 g)和540 g/L噻苯隆·敌草隆+280 g/L烷基乙基磺酸盐+40%乙烯利水剂(225 g+900 g+1500 g),但是(225 g+900 g+1500 g)处理的性价比最高。
    • 员建; 张抗抗; 李威; 苑宏英; 高富; 张平
    • 摘要: 对微污染水体中检测出的脲类除草剂敌草隆进行氯化消毒生成卤乙腈(HANs)的潜能研究,主要考察了其在消毒过程中生成二氯乙腈(DCAN)、二溴乙腈(DBAN)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加氯量和敌草隆浓度的增加会使DCAN、DBAN的生成量增加;溴离子(Br-)在一定的投加浓度下对DCAN的生成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pH值对DCAN和DBAN的生成具有显著的影响,酸性条件下更有利于其生成;延长消毒时间可能增加DCAN、DBAN的生成量,但接触时间过长并不能使DCAN、DBAN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两种生成物中DCAN占的比例较大.
    • 员建; 张抗抗; 李威; 苑宏英; 高富; 张平
    • 摘要: 对微污染水体中检测出的脲类除草剂敌草隆进行氯化消毒生成卤乙腈(HANs)的潜能研究,主要考察了其在消毒过程中生成二氯乙腈(DCAN)、二溴乙腈(DBAN)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加氯量和敌草隆浓度的增加会使DCAN、DBAN的生成量增加;溴离子(Br-)在一定的投加浓度下对DCAN的生成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pH值对DCAN和DBAN的生成具有显著的影响,酸性条件下更有利于其生成;延长消毒时间可能增加DCAN、DBAN的生成量,但接触时间过长并不能使DCAN、DBAN有继续增长的趋势;两种生成物中DCAN占的比例较大.
    • 胡丽; 陈敏; 殷高方; 赵南京; 甘婷婷
    • 摘要: 藻类作为单细胞生物,其个体小、易培养、对毒物敏感、且能够观察细胞水平上的中毒症状,是快速检测水质生物毒性的理想受试生物."藻类生长抑制试验"依赖于藻类细胞的繁殖代谢过程,测量周期长,无法满足生物毒性快速检测的需求.藻类光合作用过程对污染物毒性的响应速度和灵敏度显著优于"藻类生长抑制试验",以藻类光合作用状态为毒性测试指标可大幅缩短毒性检测时间.现有"光合作用抑制实验"多采用可变荧光Fv或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作为生物毒性反应终点,缺乏对多个光合荧光参数响应敏感性的对比分析,造成生物毒性定量检测的灵敏度不高.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受试对象,以叶绿素荧光作为藻类光合作用状态快速无损探针,采用荧光动力学手段测量藻类光合荧光参数,对典型除草剂DCM U抑制下的多个光合荧光参数的毒性响应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适用于快速、定量评价DCM U胁迫效应的关键光合参数,提高DCMU生物毒性检测的速度和灵敏度.结果显示:(1)DCMU对光合荧光参数F0,Fm,σPSⅡ,τQA,Fv,Fv/Fm,Yield,rP,NPQ,α响应显著,其中参数α,rP,Fv/Fm,yield和NPQ在5 min即呈现出类似时长(96 h)的响应效应;(2)参数α,rP,Fv/Fm,yield和NPQ的5 min抑制程度对DCMU浓度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参数N PQ的相关系数和EC50-5 min分别为0.9985和2.41μg·L-1,显著优于其他四个参数,且优于96 h的测量结果.采用光合荧光参数NPQ作为5 min定量测量DCM U生物毒性的反应终点,可极大缩短DCM U生物毒性的检测时间(从96 h缩短至5 min),并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与光合抑制方法常规参数Fv/Fm相比,EC50降低了81.4%).实验结果为基于藻类光合抑制效应的DCMU生物毒性定量检测提供了基础数据,研究方法也为其他污染物胁迫下的藻类光合荧光参数筛选提供了参考.
    • 胡红岩; 马小艳; 任相亮; 王丹; 宋贤鹏; 单永潘; 马亚杰; 马艳
    • 摘要: 为明确敌草隆和二甲戊灵对棉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采用不同剂量的敌草隆水分散粒剂、二甲戊灵乳油及其混剂进行土壤封闭,药后15 d、30 d、45 d调查棉田杂草数量,并在药后45 d测定杂草地上部干物质质量,计算株防效和鲜物质质量防效.结果表明,敌草隆和二甲戊灵混用对棉田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其中敌草隆按照750~1050 g·hm-2(有效成分,下同)与148.5~297.0 g·hm-2的二甲戊灵混配,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鲜物质质量防效分别达到93.1%~100.0%和87.6%~97.7%,优于敌草隆和二甲戊灵单独使用.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建议2种药剂按上述剂量混配使用.
    • 孙新
    • 摘要: 60%环嗪酮?敌草隆可湿性粉剂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一种新型田间除草剂,由环嗪酮、敌草隆两种除草剂混配而成.文章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同时分析产品中环嗪酮、敌草隆的含量.该方法操作简单,分析时间短,成本低,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线性范围宽.
    • 吴迪
    • 摘要: 农药可湿性粉剂产品企业标准主要包括农药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等内容,以某农药厂企业标准《Q/SR 007-2013 25%敌草隆可湿性粉剂》为例,介绍了编制此标准的依据与过程,解读了农药可湿性粉剂产品企业标准在生产和检验等方面执行农药可湿性粉剂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各种质量控制项目的情况.
    • 于嘉兴; 刘旭东; 韩磊; 罗跃; 吴小毛
    • 摘要: 敌草隆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取代脲类除草剂,其进入农田土壤,经物理、化学及生物等过程后,其残留物及代谢产物引起环境污染.针对敌草隆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总结并梳理了敌草隆在土壤中的吸附、移动及降解;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农药理化性质、作物类型、土壤动物等因子对敌草隆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水解、光解和微生物菌群降解机制,并对敌草隆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敌草隆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