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放射剂量分次

放射剂量分次

放射剂量分次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18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专利文献29129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现代肿瘤医学、实用癌症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等; 放射剂量分次的相关文献由299位作者贡献,包括施学辉、何少琴、徐志渊等。

放射剂量分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29129 占比:99.72%

总计:29212篇

放射剂量分次—发文趋势图

放射剂量分次

-研究学者

  • 施学辉
  • 何少琴
  • 徐志渊
  • 林连兴
  • 高献书
  • 姚伟强
  • 崔玉山
  • 李宝生
  • 杨思燕
  • 梁卫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殷英; 杨林
    • 摘要: 目的 比较常规调强放疗与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剂量学参数的差异.方法 选择10例中段食管癌的患者,分别在计划系统上制定序贯加量调强放疗计划(SB-IMRT)和同步加量调强放疗计划(SIB-IMRT).SB-IMRT是先给计划靶区(PTV)50 Gy/25F,然后在大体肿瘤区(GTV)推量10 Gy/5F,SIB-IMRT是PTV区50 Gy/28F,同时给予GTV区60 Gy/28F.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结果 SIB-IMRT的适形指数CI(0.59±0.30)优于SB-IMRT(0.59±0.30)(P=0.000),但两者均匀指数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SIB-IMRT的右肺的V20、V30、平均剂量(MLD),左肺的MLD以及心脏的V50均低于SB-IMRT(统计值分别为P=0.012、P=0.007、P=0.002、P=0.001、P=0.003),两者在左肺的V20、V30以及脊髓最大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值分别为P=0.053、P=0.134、P=0.998).结论 在总物理剂量相同的情况下,相比序贯加量调强放疗,同步加量调强放疗的适形性更优,并且能减少部分危及器官的受量,尤其对肺脏和心脏的保护更有优势.
    • 史颖; 茹亚; 宋丽华; 李晓娟
    • 摘要: 目的 探讨后程与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方案治疗宫颈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共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后程组(40例)和同期组(40例),分别在铂类化疗基础上同步给予后程与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中位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远处转移时间(DMR)、随访复发转移率、危及器官放射剂量及毒副作用发生率等.结果 同期组近期治疗客观缓解率97.50%显著高于后程组80.00%(χ2=6.135,P<0.05);同期组中位OS、PFS及DMR分别为23.6、16.8、19.1个月,后程组分别为18.3、13.5、15.4个月,同期组均长于后程组(χ2=6.355、3.846、4.859,P<0.05);同期组患者野内淋巴结复发率为5.00%,显著低于后程组22.50%(χ2=5.165,P<0.05);同期组患者小肠最大放射剂量(Dmax)、直肠Dmax及膀胱1cc体积(D1cc)放射剂量分别为(54.73±6.05)Gy、(54.10±5.89)Gy、(54.26±7.18)Gy,后程组分别为(62.12±8.31)Gy、(65.32±7.66)Gy、(68.70±9.53)Gy,同期组均低于后程组(t=4.547、6.166、7.564,P<0.05);同期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35.00%显著低于后程组65.00%(χ2=7.200,P<0.05).结论 相较于后程加量方案,同期加量调强放疗方案治疗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改善远期生存率,避免远期转移,且有助于降低骨髓抑制发生风险.
    • 吴桂平; 赵婷婷; 张霞; 刘小宇
    • 摘要: 目的探讨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late course accelerated hyperfractionation radiotherapy,LCAHR)联合同期化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LANSCLC)中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LANSCLC患者65例,依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常规分割2. 0 Gy/f,1次/d,5次/周,总剂量66~70 Gy,总治疗时间33~35 d)和研究组(n=33,2个治疗阶段:第1阶段常规分割2. 2 Gy/f,1次/d,5次/周,总剂量57~59 Gy;后进入第2阶段:加速超分割,2. 0 Gy/f,2次/d,8~10次/周,总剂量16~20 Gy;2个阶段累积总剂量73~79 Gy,总治疗时间31~32 d)。两组放疗期间均联合同期化疗,对两组近期疗效、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和死亡原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结束随访3~36个月,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 8%,高于对照组的75.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死亡患者19例,远处转移率24. 2%;对照组死亡25例,远处转移率34. 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LCAHR联合同期化疗治疗LANSCLC近期疗效较好,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与常规放疗比较并未增加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 宗蕊; 安永恒
    • 摘要: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并不同分割模式照射对大鼠肾上腺近期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将1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单纯化疗组(B组)、奥沙利铂+常规分割(12Gy/5次/1周)组(C组)、奥沙利铂+低分割(12Gy/2次/1周)组(D组)和奥沙利铂+大分割(12Gy/1次/1周)组(E组)。其中C、D、E组先给予腹腔注射奥沙利铂15mg/kg,后给予6MV的X线照射,总照射剂量为12Gy。于照射前和完成照射后第3、7、14、30天8:00在深度麻醉下每组处死6只大鼠,测定血皮质醇水平,观察肾上腺组织学改变。结果 B、C、D、E组大鼠照射后第3天血皮质醇分泌增多,肾上腺髓质内毛细血管网出现扩张充血;第7天血皮质醇分泌较前下降,肾上腺皮质体积呈现不同程度缩小;第14天血皮质醇下降至基础水平,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代偿性增生;第30天血皮质醇分泌轻度上升,肾上腺形态结构恢复。照射后第3天大鼠血皮质醇水平与照射剂量之间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F=25.340,P<0.01)。结论同步放化疗可引起大鼠肾上腺的急性损伤,不同分割方式照射后皮质醇分泌量和肾上腺形态结构发生阶段性的适应性改变,并且与照射剂量有关。
    • 胡潺潺; 连相尧; 王锐
    • 摘要: 【目的】研究两种放射治疗分割方案对脑转移瘤患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转移瘤患者,根据不同放射治疗分割方案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0例,其中A组采用DT 30 Gy/10次全脑放疗2周和DT 10 Gy/5次局部推量1周,B组采用DT 40 Gy/20次全脑放疗4周和DT 20 Gy/10次局部推量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放疗疗效及毒性反应。【结果】B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放疗结束后S‐100B蛋白含量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毒性反应Ⅲ级和Ⅳ级所占比例高于A组,两组患者的毒性反应集中在Ⅰ级和Ⅱ级,毒性反应比较轻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脑转移瘤患者采用DT 40 Gy/20次全脑放疗4周和DT 20 Gy/10次局部推量2周的放疗方案,疗效较好,患者毒性反应较小,且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脑损伤,适合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任刚; 王颖杰; 邸玉鹏; 常冬姝; 康晓黎; 朱夫海; 吴伟章; 刘纤; 夏廷毅
    • 摘要: 目的 评估高剂量少分次放疗模式治疗老年Ⅳ期胰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5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就诊的胰腺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螺旋断层放疗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治疗.通过随访获取疗效及毒副反应,依据NCI-CTCAE 4.02标准行不良反应评价.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 共33例65岁以上患者接受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放疗,30例获得随访,获访率91.0%,其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1年生存率为24.0%,疼痛缓解率80.0%(20/25).17例患者可评价胰腺病灶治疗效果,其中部分缓解4例(23.5%),稳定12例(70.6%),进展1例(5.9%).毒副反应中血液学反应3级占6.7%(2/30),无2级以上消化道反应.结论 采用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治疗老年Ⅳ期胰腺癌,副反应可接受,可缓解患者癌痛,有延长生存时间的趋势.
    • 谈瑞生; 朱永强; 许士勇; 王小仁; 蔡顺达; 张云; 刘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在低剂量CT(100mA)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恶性肿瘤及转移病例29例,分为低剂量CT(100 mA)定位引导下治疗组(13例)及常规剂量CT引导下(250 mA)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治疗组(16例)。术前采用肿瘤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重建恶性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所需粒子数目及总活度。单个病灶植入粒子数目5~76粒,平均粒子数36粒。单个粒子活度为0.5~0.9 mCi,粒子间距为0.5~1.0 cm。常规消毒麻醉,在CT引导下选择合适穿刺点、进针角度及路径后行肿瘤病灶内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记录CT扫描仪自动显示扫描加权容积CT剂量指数(weighted 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比较两种不同剂量下CT扫描在有效剂量(ED)、图像质量、穿刺植入成功率及近期疗效方面有何差异。结果低剂量CT引导植入治疗组的CTDlvol中位值为7.3 mGy,DLP中位值为423 mGy. cm,ED中位值为7.191 mSv;常规剂量组CTDlvol中位值为18.3 mGy,DLP中位值为1089.6 mGy.cm,ED中位值为18.52 mSv;统计学结果示2组患者的辐射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03,P<0.001);但在图像质量可接受性方面,2组患者的图像均为100%(评分均>2分);关于穿刺成功率及患者的近期疗效,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100 mA)扫描在减低患者辐射上意义显著,同时又保证了图像质量满足穿刺植入要求,由于采用了低剂量扫描,降低了CT机器的消耗,增加了机器的使用寿命,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普遍开展。%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low-dose CT (100 mA) CT-guided 125I seed im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 Methods Twenty-nine cases with malignant tumor and metastasis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10 to May 2015. Patients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wo groups: low-dose CT (100 mA) lo-calization guided treatment group (13 cases) and conventional dose-CT guided (250 mA) treatment group positioning under 125I radioactive particles implantation to treat malignant tumor (16 cases). Before the procedure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3-dimensional images of the tumor to calculate the quantity and total activity of 125I seeds needed for the individual 5~76 125I seeds (on average 36 per patient) were implanted in the les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T. The activity of 125I seed used in treatment was (0.5~0.9)mCi,the interval distance between implanted seeds was (0.5~1.0)cm. Wiht regular disinfection and anesthesia, CT-guided choose appropriate puncture point,into the needle point and path after 125I radioactive particles implanted within the tumor lesion. CT scanner automatically displayed the scan weighted 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dose-length product(DLP)and effective dose(ED). Two different doses of CT scan in the effective dose,image quality,puncture success rate of implants and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above-mentioned two groups. Results The median CTDlvol (volume CT dose index) was 18.3 mGy,median DLP was 1 089.6 mGy.cm,median ED was 18.52 mSv respectively in low-dose CT group,whereas 7.3 mGy,423 mGy.cm,7.191 mSv respectively in standard-dose group,with significant statistic differ-ence(t=21.903,P2,no statistic difference was existed.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existed regarding to successful puncture rate and short-term outcome(P>0.05). Conclusion It is significant to reduce radiation on patients with low-dose CT(100 mAs),and guarantee the image quality.As a result of low-dose scanning,the consumption of CT machine was also reduced,which could greatly increase the life of machine,thus deserving to be applied comprehensively in clinical practice.
    • 陈静; 杜镭; 蓝玉玲; 杨咏强; 孟玲玲; 刘宗文; 曲宝林; 李建雄; 杨丰蔚; 冯林春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分割模式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选取2011 年6 月- 2013 年3 月我科收治的98 例鼻咽癌患者。应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改变了传统剂量分割模式,具体处方剂量为:鼻咽部原发肿瘤(pGTV nx ) 及可见的转移淋巴结(pGTV nd ) 67.5 Gy/30 F ,高危临床靶区(CTV 1 ) 60 Gy/30 F ,低危临床靶区(CTV 2 ) 54 Gy/30 F ,5 次/ 周。根据RECIST 1.0 版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RTOG/EORTC 标准,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一个月评价急性反应。根据LQ 放射生物模型计算改变剂量分割模式的生物等效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ED)。 结果 随访1 -22 个月,中位随访12 个月。鼻咽部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90.8% 和93.9%。皮肤、黏膜、唾液腺、咽食管1 - 2 级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92.8%、89.8%、96.9%、98%,3 - 4 级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1%、7.1%、0%、2%。对于肿瘤组织,本组单次2.25 Gy,总剂量67.5 Gy,照射30 次/40 d 即67.5 Gy(30×2.25 Gy) 剂量分割模式的BED 为62.9 Gy,等效于单次2 Gy,总剂量72 Gy。对于正常组织晚期反应,等效于单次2 Gy,总剂量70 Gy。 结论 改变调强放疗剂量分割模式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同时缩短了总治疗时间,相应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陈静; 杜镭; 蓝玉玲; 杨咏强; 孟玲玲; 刘宗文; 曲宝林; 李建雄; 杨丰蔚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分割模式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98例鼻咽癌患者.应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改变了传统剂量分割模式,具体处方剂量为:鼻咽部原发肿瘤(pGTVnx)及可见的转移淋巴结(pGTVnd) 67.5 Gy/30 F,高危临床靶区(CTV1) 60 Gy/30 F,低危临床靶区(CTV2) 54 Gy/30 F,5次/周.根据RECIST 1.0版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RTOG/EORTC标准,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一个月评价急性反应.根据LQ放射生物模型计算改变剂量分割模式的生物等效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ED).结果 随访1~22个月,中位随访12个月.鼻咽部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90.8%和93.9%.皮肤、黏膜、唾液腺、咽食管1~2级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92.8%、89.8%、96.9%、98%,3~4级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1%、7.1%、0%、2%.对于肿瘤组织,本组单次2.25 Gy,总剂量67.5 Gy,照射30次/40 d即67.5 Gy(30×2.25 Gy)剂量分割模式的BED为62.9 Gy,等效于单次2 Gy,总剂量72 Gy.对于正常组织晚期反应,等效于单次2 Gy,总剂量70 Gy.结论 改变调强放疗剂量分割模式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同时缩短了总治疗时间,相应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王庆国; 李晓梅; 张敏; 李航; 温冰; 李洪振; 高献书
    • 摘要: 目的:分析两种放疗分割方式对预防瘢痕疙瘩术后复发的疗效,探讨瘢痕疙瘩术后放疗的最佳方式.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射治疗科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对瘢痕疙瘩患者术后24 h内开始放疗,并采取两种放疗分割方式治疗:每天1次5 Gy照射,连续4 d(5 Gy组);每天1次4 Gy照射,连续5 d(4 Gy组).共治疗107例患者的139个病变,为使材料更具可比性,在同患者同部位出现多个病变时,仅取一个最大病变进行疗效分析,最终纳入114个病变.参考Darzi的瘢痕疙瘩疗效标准将疗效分为治愈、好转、无效,有效为治愈与好转之和,复发指放疗无效患者.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总有效率5 Gy组为90.7%(49/54),4 Gy组为66.7%(40/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病变部位按皮肤张力大小分为耳部面颈区、前胸肩背区、其他部位进一步分析,5 Gy组及4 Gy组的疗效分别为94.1%和85.0%(P=0.609)、89.7%和60.0%(P=0.009)、87.5%和50.0%(P=0.152),前胸肩背区5 Gy组疗效明显优于4 Gy组.两组的放疗副作用均不明显.结论:瘢痕疙瘩术后24 h内开始放疗,每天治疗1次,每次给予5 Gy(连续4 d)或4 Gy(连续5 d)均是有效的,特别是每次5 Gy(连续4 d)的放疗效果更好,提示大分割短疗程的放疗效果更好,对患者也更加经济方便,值得进一步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