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三维CT

三维CT

三维CT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41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口腔科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9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60223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国美容医学、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三届国际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学术研讨会、全国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医学摄影图像学术会议等;三维CT的相关文献由1187位作者贡献,包括段少银、方一鸣、陈伟建等。

三维CT—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60223 占比:99.92%

总计:460575篇

三维CT—发文趋势图

三维CT

-研究学者

  • 段少银
  • 方一鸣
  • 陈伟建
  • 吴承远
  • 孙召花
  • 宦怡
  • 张丽
  • 刘玉光
  • 孟凡刚
  • 张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建业; 刘鑫; 田霖; 孙宁; 李岳飞; 毕经纬; 刘昌震; 孙兆忠
    • 摘要: 背景: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文献较少,目前尚无该入路镜下定位、减压范围、各结构毗邻关系等深入分析的资料。目的:通过三维CT重建,观测侧隐窝、椎间孔区域的骨性结构、神经组织、椎间隙、黄韧带附着处及腰椎峡部的位置关系,指导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管狭窄症对侧入路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行腰椎CT脊髓造影检查,将影像资料导入Mimics 21.0软件重建腰椎三维CT图像。测量L_(4/5)和L_(5)S_(1)节段相关参数:①腰椎棘突侧方与椎板下缘交点(Q)分别至同序数腰椎对侧椎弓根下缘(a)、下位腰椎对侧椎弓根上缘(b)、同序数腰椎下终板(c)、下位腰椎上终板(d)垂直距离;②上关节突尖部至同序数椎弓根上缘(e)、上位腰椎下终板(f)垂直距离;③腰椎下终板至同序数椎弓根下缘(g)垂直距离;④腰椎上终板至同序数椎弓根上缘垂直距离(h);⑤神经根起点下缘分别至上位腰椎椎弓根下缘(i)、下位腰椎椎弓根上缘(j)垂直距离;⑥经Q(头倾或尾倾)与同序数腰椎对侧椎弓根下缘建立直径3 mm导棒,测量其外展角度(k)。7例患者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完成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腰椎管减压术,分别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6条目简明量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以验证手术疗效。结果与结论:①Q点、黄韧带上缘可作为镜下重要定位标志;黄韧带上缘压迹线对应的黄韧带上缘可作为内镜下定位标志,以此确定出口神经根、椎间孔上缘及腰椎峡部、下关节突;内镜下经Q点、以垂直于棘突后正中线、无头尾倾方向即可达L_(4/5)对侧椎间孔中1/3水平及L4下终板附近,向下完成椎间盘水平的侧隐窝减压;②L_(5)神经根起点下缘大多投影于对侧L_(4/5)椎间孔下1/3水平,这与L_(4/5)椎间隙投影相一致,说明L_(5)行走神经根多在L_(4/5)椎间盘水平附近受压;③Q点、S_(1)神经根起点下缘、L_(5)出口神经根均对应L_(5)S_(1)椎间孔上1/3水平,应对该区域对应的、神经组织密集的侧隐窝谨慎减压;④L_(4/5)、L_(5)S_(1)椎间隙位置均投影于椎间孔下1/3水平附近、均位于Q点以下,手术通道应经Q点水平适度尾倾对椎间隙水平减压;⑤去除L_(4/5)、L_(5)S_(1)增生上关节突骨赘时,应保留近似正常高度上关节突、避免影响腰椎稳定性;⑥7例对侧入路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12个月;随着术后康复时间延长,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36条目简明量表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⑦提示研究结果可指导单侧双通道内镜对侧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 徐伟光; 钟德泉; 赵展
    • 摘要: 目的 探讨脑CT三维定位贴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神经内镜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定位方法分为两组,徒手定位组(n=24)和定位贴组(n=2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血肿清除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定位贴组手术时间短于徒手定位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徒手定位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定位贴组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更明显。结论 应用脑CT三维定位贴定位血肿行神经内镜手术,具有定位精确、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血肿清除率高和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樊宗庆; 储成顶; 符东林; 潘檀; 马培旗; 郁长修; 聂宇; 胡勇
    • 摘要: 背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力线至关重要,术中确定股骨远端外旋截骨的方法较多,各有利弊,目前无统一标准。目的 评价个性化股骨远端外旋截骨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采用尸体解剖实验验证CT测量股骨后髁角的可靠性。取10具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行膝关节三维CT重建,测量股骨后髁连线(posterior condylar line,PCL)与股骨外科上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 TEA)之间的夹角,定义为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膝关节标本解剖,模拟TKA,肉眼定位确定s TEA和PCL的4个标记点,用大头针圆头标记,再行膝关节三维CT重建,根据标记点确定PCL和s TEA,测量二者夹角,即PCA’,计算两组角度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2)个性化股骨远端外旋截骨行TKA的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0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参照术前测量PCA行个性化股骨远端外旋截骨完成TKA,对照组采用常规股骨远端外旋3°截骨行TKA。术前测量膝内翻角、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疼痛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术中记录膝关节屈曲90°位软组织平衡情况、髌骨轨迹是否良好。术后测量股骨假体旋转误差和膝内翻角;记录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膝内翻角、疼痛评分、ROM和KS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解剖学研究中PCA为4.2°±1.3°,PCA’为4.3°±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中,观察组51例[男性8例,女性43例,年龄50~84(66.9±7.1)岁],对照组50例[男性8例,女性42例,年龄56~83 (67.8±6.4)岁],均成功获得随访。两组测量PCA为4.13°±1.19°,大于常规应用的外旋3°(P0.05)。观察组股骨假体旋转误差中位数[0(IQR:0,3)°]较对照组[Md(IQR):1(1,4)°]小(P<0.05)。两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膝关节疼痛评分、ROM、K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25);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采用膝关节三维CT重建测量PCA方法可靠。PCA具有个体化差异,采用个性化股骨远端外旋截骨可获得更好的屈曲间隙平衡,减少术后疼痛发生,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和临床疗效。
    • 严凯
    • 摘要: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HFUS)检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安阳市妇幼保健院于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84例疑似DDH患儿,均行HFUS、三维CT检查。分析HFUS、三维CT检查一致性、声像图表现及股骨头软骨及股骨头骨化核形态。结果:HFUS、三维CT诊断DDH一致性为83.33%,Kappa指数0.756,95%可信区间0.621~0.891,P0.05)。结论:HFUS对小儿DDH诊断价值良好,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检查方法,DDH股骨头软骨较小,但股骨头软骨变扁不明显,且股骨头骨化中心较正常股骨头骨化中心小,以左右径、上下径更为明显。
    • 李岳飞; 李瑞; 任佳彬; 刘鑫; 孙宁; 刘维克; 毕经纬; 孙兆忠
    • 摘要: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尚未对该技术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技术局限性等进行深入阐述.目的:通过三维CT成像指导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20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胸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脊髓造影检查,重建胸椎三维CT图像.①测量下关节突外下缘与上关节突外侧缘交点(Y点)至硬脊膜外侧缘(a)、关节突关节内侧缘(b)、上位椎体下终板(c)、下位椎体上终板的距离(d),测量硬脊膜外侧缘至椎弓根根部内侧缘与椎体中线夹角(g),硬脊膜外侧缘至椎体后正中与椎体中线夹角(h).于肩胛骨位置(T1/2-T6/7)水平,横断面测量相应节段椎弓根根部内侧缘至肩胛骨内侧缘与椎体中线夹角(i).在软件三维视图中,根据工作通道创建直径7.5 mm 3D圆柱体导板,观察导板到达椎弓根根部内侧缘通道经过的骨性结构,测量关节突关节缺损范围(j).②13例患者均行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胸脊髓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改良MacNab评估临床疗效.研究获得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T2/3-T10/11椎体间Y点至硬脊膜外侧缘的距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1/2-T10/11椎体间Y点至关节突关节内侧缘的距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T1/2椎体矢状面上Y点投影在椎间隙上方,其余节段矢状面上Y点投影在椎间隙水平;③T1/2椎体hi,导板外展时被肩胛骨阻挡;④13例患者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胸脊髓功能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改良MacNab术后优良率为92%;⑤由于T1/2-T4/5节段位置深在且被肩胛骨等阻挡,工作通道外展受限,经皮内镜后外侧路适用于旁中央型软性胸椎间盘突出症;在T5/6-T11/12节段,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适用于各种类型、性质的胸椎间盘突出症(巨大型除外);⑥结果表明,Y点可作为内镜下骨性定位标志,在矢状面上其恒定投影在椎间隙水平(T1/2除外);建立骨性通道需磨除各胸椎节段的骨性结构不同;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林天烨; 杨鹏; 熊冰朗; 何晓铭; 颜新昊; 张进; 何伟; 魏秋实
    • 摘要: 背景:临床上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前倾角增大者常通过股骨上端旋转截骨来实现,而如何术中精准控制旋转角度及位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目的:对比三维重建术前模拟与术中画线法两种股骨截骨旋转角度测量方法在矫正股骨颈前倾角中的价值.方法:取正常成人股骨标本进行体外旋转截骨,画线组通过公式计算股骨上端向前及向后各旋转2,4,6,8 mm所得的前倾角(共8组),然后在股骨标本上完成旋转截骨操作,CT扫描测量术后实际所得前倾角;术前模拟组对完整股骨标本行三维重建,对上述计算所得前倾角,通过Solidworks进行术前模拟股骨截骨旋转至特定角度,测量股骨截骨端表面位移(弧长),然后根据弧长在股骨标本上进行旋转截骨,CT扫描测量术后实际所得前倾角.将两组术后实际所得股骨颈前倾角与计算所得股骨颈前倾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画线组术后实际测量的前倾角为(8.4±26.2)°,术前计算所得前倾角为(10.3±26.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三维重建术前模拟与术中画线法指导股骨旋转截骨均能有效纠正过大股骨前倾角,三维重建术前模拟较术中画线法的误差更小,三维重建术前模拟可以使股骨旋转截骨更加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
    • 林天烨; 杨鹏; 熊冰朗; 何晓铭; 颜新昊; 张进; 何伟; 魏秋实
    • 摘要: 背景:临床上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前倾角增大者常通过股骨上端旋转截骨来实现,而如何术中精准控制旋转角度及位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目的:对比三维重建术前模拟与术中画线法两种股骨截骨旋转角度测量方法在矫正股骨颈前倾角中的价值。方法:取正常成人股骨标本进行体外旋转截骨,画线组通过公式计算股骨上端向前及向后各旋转2,4,6,8 mm所得的前倾角(共8组),然后在股骨标本上完成旋转截骨操作,CT扫描测量术后实际所得前倾角;术前模拟组对完整股骨标本行三维重建,对上述计算所得前倾角,通过Solidworks进行术前模拟股骨截骨旋转至特定角度,测量股骨截骨端表面位移(弧长),然后根据弧长在股骨标本上进行旋转截骨,CT扫描测量术后实际所得前倾角。将两组术后实际所得股骨颈前倾角与计算所得股骨颈前倾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1)画线组术后实际测量的前倾角为(8.4±26.2)°,术前计算所得前倾角为(10.3±26.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结果表明,三维重建术前模拟与术中画线法指导股骨旋转截骨均能有效纠正过大股骨前倾角,三维重建术前模拟较术中画线法的误差更小,三维重建术前模拟可以使股骨旋转截骨更加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
    • 段伟; 谭瑞; 甘璐; 常乐; 朱慧阳; 王飞; 叶正旭
    • 摘要: 目的 通过三维CT模拟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w,PS)和皮质骨通道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置入同一腰椎椎弓根,并分析置钉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Mimics 10.0软件重建49例病人腰椎三维图像,测量双侧L1~L5椎弓根直径(横径和纵径).将横径及纵径各分为3档,横径:<8.0 mm、[8.0 mm,12.0 mm)、≥12.0 mm;纵径:<10.0 mm、[10.0 mm,14.0 mm)、≥14.0 mm.将年龄分为3档:<40岁、[40岁,60岁)、≥60岁.制定3种不同置钉方案:方案A,先置入PS并固定位置,后置入CBT;方案B,先置入CBT并固定位置,后置入PS;方案C,同时置入PS和CBT,并保持PS偏下、CBT偏上,各螺钉可自行调整进钉点及角度.每个椎弓根均进行3种方案的置钉,统计49例病人共计1470次置钉的成功次数.按照置钉是否成功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横径、纵径、置钉方案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置钉成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470次模拟置钉中,23例女性的置钉成功次数为159(159/690,23.04%),26例男性的置钉成功次数为407(407/780,52.18%).年龄<40岁者17例,置钉成功次数为247(247/510,48.43%);年龄为[40岁,60岁)者19例,置钉成功次数为189(189/570,33.16%);年龄≥60岁者13例,置钉成功次数为130(130/390,3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置钉成功组和置钉失败组间横径、纵径及置钉方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椎弓根横径、纵径、置钉方案是置钉成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在腰椎同一节段同时置入PS和CBT具有可行性.椎弓根横径及纵径、置钉方案均可影响置钉成功率.双通道螺钉技术可以为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方式提供更多选择,扩展现有的腰椎内固定方式.
    • 李岳飞; 李瑞; 任佳彬; 刘鑫; 孙宁; 刘维克; 毕经纬; 孙兆忠
    • 摘要: 背景: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尚未对该技术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技术局限性等进行深入阐述。目的:通过三维CT成像指导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20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3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胸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脊髓造影检查,重建胸椎三维CT图像。①测量下关节突外下缘与上关节突外侧缘交点(Y点)至硬脊膜外侧缘(a)、关节突关节内侧缘(b)、上位椎体下终板(c)、下位椎体上终板的距离(d),测量硬脊膜外侧缘至椎弓根根部内侧缘与椎体中线夹角(g),硬脊膜外侧缘至椎体后正中与椎体中线夹角(h)。于肩胛骨位置(T_(1/2)-T6/7)水平,横断面测量相应节段椎弓根根部内侧缘至肩胛骨内侧缘与椎体中线夹角(i)。在软件三维视图中,根据工作通道创建直径7.5 mm 3D圆柱体导板,观察导板到达椎弓根根部内侧缘通道经过的骨性结构,测量关节突关节缺损范围(j)。②13例患者均行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胸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胸脊髓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改良Mac Nab评估临床疗效。研究获得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T_(2/3)-T10/11椎体间Y点至硬脊膜外侧缘的距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T_(1/2)-T10/11椎体间Y点至关节突关节内侧缘的距离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T_(1/2)椎体矢状面上Y点投影在椎间隙上方,其余节段矢状面上Y点投影在椎间隙水平;③T_(1/2)椎体hi,导板外展时被肩胛骨阻挡;④13例患者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JOA胸脊髓功能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改良Mac Nab术后优良率为92%;⑤由于T_(1/2)-T_(4/5)节段位置深在且被肩胛骨等阻挡,工作通道外展受限,经皮内镜后外侧路适用于旁中央型软性胸椎间盘突出症;在T5/6-T11/12节段,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适用于各种类型、性质的胸椎间盘突出症(巨大型除外);⑥结果表明,Y点可作为内镜下骨性定位标志,在矢状面上其恒定投影在椎间隙水平(T_(1/2)除外);建立骨性通道需磨除各胸椎节段的骨性结构不同;经皮脊柱内镜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 刘玖琴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颌面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5月时段内收治的疑似颌面骨折患者共60例,均施行二维、三维CT影像学检查,且和手术结果予以对比,评估各检查方式诊断符合率.结果:①和手术结果相比,二维CT诊断准确度为88.33%、灵敏度为89.29%,特异度为75.00%;三维CT影像诊断准确度为93.33%、灵敏度为94.64%,特异度为75.00%.②可知三维CT影像技术诊断准确度、灵敏度、显高于二维诊断技术,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颌面骨折患者,三维CT影像技术可保证疾病诊断符合率,还具有准确度、灵敏度高的优势,便于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