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抗寒性

抗寒性

抗寒性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3598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作物、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9篇、会议论文137篇、专利文献436397篇;相关期刊653种,包括热带作物学报、北方园艺、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102种,包括2016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 、第八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樱桃年会等;抗寒性的相关文献由873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万仓、张钢、武军艳等。

抗寒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79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13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36397 占比:99.22%

总计:439813篇

抗寒性—发文趋势图

抗寒性

-研究学者

  • 孙万仓
  • 张钢
  • 武军艳
  • 刘自刚
  • 方彦
  • 刘建秀
  • 李学才
  • 张玉霞
  • 杨建民
  • 姚延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卫东; 张玉霞; 丛百明; 夏全超; 田永雷; 张庆昕; 杜晓艳
    • 摘要: 为探究磷肥种类及施用量调控紫花苜蓿抗寒性及糖类物质变化的机制,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二因素(磷肥种类和施肥量)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分别施用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0、100、200、300和400 kg·hm^(−2)(以P_(2)O_(5)计),于越冬前期将不同处理的根颈收获后分别进行冷藏(4°C)和冷冻(‒20°C)处理,对低温处理后根颈(根颈及根颈以下主根1 cm)活力及糖类物质(可溶性糖、蔗糖、果糖、淀粉)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磷肥处理苜蓿越冬材料冷冻处理后的根颈活力和淀粉含量均低于冷藏处理,但可溶性糖、蔗糖和果糖含量高于冷藏处理。在冷冻处理中,施用重过磷酸钙处理苜蓿的根颈活力及果糖含量显著高于磷酸二铵处理,但淀粉含量显著低于磷酸二铵处理;2种磷肥均以300 kg·hm^(−2)处理苜蓿根颈的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最高。由此表明,增施磷肥有利于苜蓿根颈中淀粉在低温时转化成蔗糖、果糖等可溶性糖类物质,提高苜蓿的抗寒性;在科尔沁沙地施用重过磷酸钙,且施用量为300 kg·hm^(−2)(P_(2)O_(5))时有利于苜蓿安全越冬。
    • 程秋如; 刘子凡; 曾宪海; 曾精; 杨宗明
    • 摘要: 低温是限制油棕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影响因子,探究低温条件下油棕的生理响应机制,为油棕耐寒种质资源的选育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大理抗寒高产油棕成龄树的自交F1代有性系苗木为试验材料,在4°C低温胁迫下处理0(对照)、1、3、5 d,根据叶片寒害程度及其恢复生长情况将其划分为4个寒害等级,即1级(无)、2级(轻)、3级(中)、4级(重),然后测定不同寒害等级油棕叶片的丙二醛含量(MDA)、脯氨酸含量(Pro)、可溶性糖含量(SS)、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寒害等级油棕材料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南大理抗寒油棕自交F1代的所有植株在低温处理期间均无寒害症状,但在恢复生长阶段逐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寒害症状;低温胁迫下,4个寒害等级油棕叶片的各项生理指标在不同寒害等级材料之间、不同胁迫处理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油棕叶片的MDA、Pro、SS含量和SOD活性均不断升高,POD活性则呈波动性降低;较轻寒害等级材料的MDA含量显著低于较高寒害等级材料(P2级>3级>4级,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与低温胁迫后植株叶片寒害程度及其恢复生长情况的观测一致,说明隶属函数法在油棕抗寒性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 刘紫烟; 刘佳乐; 朱圆圆; 杨雅舒; 陈利英; 张雪梅; 齐国辉
    • 摘要: 低温是限制木本植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木本植物作为一个生物体系统,在受到低温胁迫时,为抵御逆境带来的伤害,其自身会发生一系列的分子及生理反应,以响应和应对逆境信号。这些反应互相联系,形成一套完整的分子生理应答机制。综述近年来低温胁迫下木本植物信号转导、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的分子响应,及膜系统、保护酶系统、有机调节物质的生理响应,从信号转导、转录调控、基因表达、代谢调节到生理变化这一连贯的系统进行初步阐述,以揭示木本植物低温应答机制,并就当前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展望。为进一步探究木本植物应对低温胁迫的抗寒机制和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选育抗寒性强的木本植物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 郭慧娟; 常利芳; 乔麟轶; 李欣; 张树伟; 陈芳; 贾举庆; 畅志坚; 张晓军
    • 摘要: 小麦是一种喜凉作物,但也容易受到寒害的威胁,利用近缘物种进行抗寒性改良是拓宽小麦遗传基础的有效方法。为了建立一种室内快速鉴定小麦苗期抗寒性强弱的方法,为小麦抗寒种质筛选服务,也为小麦抗寒育种及遗传研究提供新的种质资源,试验以苗期冷冻成活率为指标,结合田间越冬性调查,对29份源于中间偃麦草或长穗偃麦草的小偃麦衍生种质进行了抗寒性鉴定。结果表明,采用室内冷冻法可获得具有显著差异的抗寒性结果,试验材料的抗寒系数在0.77%~100%均有分布,其中有4份材料的苗期抗寒系数大于90%,分别为16W16-1、CH15132、CH7034、CH1677,其具有优良的苗期抗寒性。越冬性鉴定结果表明,田间冻害等级最大为6级,最小为2级,变异系数为31.04%;对田间冻害等级与室内冷冻成活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06,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采用室内冷冻法可有效鉴定小麦品种的抗寒性。抗寒系数与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寒系数可显著影响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且与产量呈正相关。
    • 吴巨勋; 伊华林
    • 摘要: “华夷1号”是从“尾张”温州蜜柑芽变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2021年3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成熟时果实果皮色泽呈黄橙色,果皮较光滑,易剥皮,果皮紧致不易浮皮,果实扁圆,果形指数0.81,单果重108 g,含可溶性固形物11.1%,可滴定酸0.59%,维生素C 311.6 mg/kg,可食率72.5%,无籽。抗寒性较强,耐贮运。
    • 田晓萍; 占玉芳; 郭自钰; 甄伟玲; 滕玉风
    • 摘要: 以6个红枣品种临泽小枣、俊优2号、脆枣、骏枣、爆米花和子弹头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测定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研究其在低温处理下的生理变化特征,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品种枣树的半致死温度值(LT_(50))为-23.73~-16.06°C,俊优2号的最低、子弹头的最高。不同红枣品种的生理指标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随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出的各供试砧木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均显示,不同品种红枣枝条的抗寒性差异较大,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俊优2号、临泽小枣、脆枣、爆米花、骏枣、子弹头。
    • 闫锦涛; 冯利平; 李扬; 陈先冠; 余卫东
    • 摘要: 为评价播期和播深对冬小麦越冬前生长性状的影响,以农大211冬小麦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上庄实验站进行了4个播期水平(9月23日、10月3日、10月13日和10月23日)、3个播深水平(2、4、6 cm)的随机区组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栽培措施对越冬前冬小麦各生长指标(单株叶面积、主茎叶龄、分蘖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分蘖节入土深度、地中茎长度和株高)的影响。并于2016年和2018年开展梯度播种试验,设置不同播期(2016年9月23日、10月3日、10月13日和2018年10月23日、11月3日),对分蘖节入土深度进行定量化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单株叶面积、主茎叶龄、分蘖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均显著减少(P<0.05),地中茎长度和株高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播期、播深、播期与播深的交互效应均对冬小麦分蘖节入土深度有显著影响,冬小麦分蘖节入土深度与越冬前积温为负相关的线性关系,随着播期推迟分蘖节入土深度逐渐增加,冬小麦分蘖节入土深度和播深呈对数曲线规律。依据梯度播种试验数据进行分蘖节入土深度的模拟,建立了分蘖节入土深度与越冬前有效积温和播种深度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对于评价冬小麦地上地下部性状、制定防冻保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赵芳芳; 郭学良; 刘研; 汪月宁; 殷梦婷; 代红军
    • 摘要: 研究低温条件下外源油菜素内酯对‘美乐’葡萄枝条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其在酿酒葡萄抗寒性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以酿酒葡萄‘美乐’为试材,外源喷施油菜素内酯(0、0.2、0.4、0.6 mg/L),后置于不同低温(5°C、-5°C、-10°C、-20°C)下24 h,研究其对葡萄枝条抗寒性的影响,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对葡萄枝条的抗寒能力作综合评价。外源油菜素内酯提高了葡萄枝条SOD、POD活性及抗坏血酸的含量,降低了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提高了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与对照相比,0.4 mg/L处理差异显著,POD活性提高48.05%,MDA含量降低73.8%,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8.65%和46.96%。外源油菜素内酯通过提高葡萄枝条的抗氧化能力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从而提高葡萄枝条的抗寒性,其中0.4 mg/L表现最优。
    • 李晶; 邢雅玲; 黄凯; 贺永斌; 周谦
    • 摘要: 陇中6号为2007年由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以9767-1-1-3为受体,外源米高粱DNA为供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回交,采用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选育成的高产稳产广适旱地冬小麦新品种。在2016—2018年进行的甘肃省陇中片冬小麦区域试验中,2 a平均折合产量4468.5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2.20%;在2018—2019年度进行的甘肃省陇中片冬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4666.5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2.10%。该品种平均株高74.6 cm,穗长6.0 cm,穗粒数42粒,穗粒重1.85 g,千粒重37.6 g。籽粒含蛋白质(干基)124.0 g/kg、湿面筋(14%水分基)249.0 g/kg、赖氨酸(干基)3.4 g/kg,沉降值(14%水分基)30 mL,容重808.0g/L。抗寒性强,抗旱性中等,对条锈病免疫。适宜在甘肃省中部旱地冬麦种植区及同类生态区种植。
    • 杨立晨; 李平; 刘伟超; 郑唐春
    • 摘要: 休眠是高等植物通过暂停生长发育而在不利条件下存活的策略,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因素控制,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响应季节变化的2个主要环境信号是光周期和温度。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追踪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系统梳理了秋冬季光信号和低温在植物年生长周期的时间调节中起到的关键作用,阐明了植物种间和种内因基因表达、蛋白互作及转录后修饰等途径建立起的特异性休眠机制及休眠机制中存在的巨大差异。综述了植物休眠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可为揭示秋冬光信号和低温条件下的植物休眠机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