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慢性心房颤动

慢性心房颤动

慢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4118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中国保健、中国卫生产业、中国民康医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生理学会2011心血管生理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2009年全国疑难心律失常专题会议等;慢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文献由31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莉、俞洁霏、张宝仁等。

慢性心房颤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8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4118 占比:99.10%

总计:14246篇

慢性心房颤动—发文趋势图

慢性心房颤动

-研究学者

  • 李莉
  • 俞洁霏
  • 张宝仁
  • 方海宁
  • 李毅刚
  • 杨延宗
  • 丁盛
  • 俞永康
  • 刘宝玉
  • 刘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培超
    • 摘要: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老年慢性心房颤动(CAF)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214例老年CAF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07)和对照组(n=107)。对照组予以华法林治疗,观察组予以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TT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两组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CI和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4%(7/107),低于对照组的15.89%(1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老年CAF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利伐沙班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心功能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华法林。
    • 李世樱; 杨玲英; 张栋梅; 刘勇
    • 摘要: 目的:研究miR-499-5p靶向调控钙通道电压依赖性β1蛋白(CACNβ1)在慢性心房颤动心房重构的作用.方法:构建心房颤动新西兰大白兔模型,动物实验分为sham组、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在造模前48 h,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以30 mg/kg剂量心脏冠脉注射rAAV9-miR-499-5p-inhibitors-NC和rAAV9-miR-499-5p-inhibitors,sham组、模型组心脏冠脉注射等剂量的PBS缓冲液.电生理刺激仪测定各组动物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JC-1染色法检测各组大白兔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白兔心肌组织中CACNβ1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499-5p和CACNβ1的关系.结果:与sham组相比,模型组动物的AERP明显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以及CACNβ1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动物的AERP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以及CACNβ1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显示miR-499-5p能靶向调控CACNβ1的表达.结论:miR-499-5p在慢性心房颤动模型动物中表达升高,抑制其表达能明显改善动物的心脏功能,抑制其心房重构,这可能与靶向调控CACNβ1的表达有关.
    • 徐继蕊; 孙英伦
    • 摘要: 目的 分析螺内酯治疗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70例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经数字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35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螺内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LVEF(50.48±5.64)%高于参照组的(43.18±4.52)%,LVESD(33.62±3.15)mm短于参照组的(40.08±4.26)mm,LVEDV(45.57±4.53)ml小于参照组的(55.67±5.42)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1.43%高于参照组的6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螺内酯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杨昊; 陈多闻; 伍业载; 李童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纤维蛋白原(Fib)对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136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慢性房颤者40例纳入A组,慢性房颤伴心衰前期症状者45例纳入B组,慢性房颤合并重度心衰者51例纳入C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纳入对照组.对比4组的CRP、NT-proBNP、Fib水平,并分析CRP、NT-proBNP、Fib的诊断价值.结果 4组CRP、NT-proBNP和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的CRP、NT-proBNP和Fib水平均高于A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CRP、NT-proBNP和Fib水平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CRP与Fib(P<0.05),NT-proBNP的曲线下面积大于CRP与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房颤并发心衰患者可见明显的CRP、NT-proBNP和Fib水平升高,联合诊断能够提高诊断灵敏度,利于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 王雷
    • 摘要: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HF)伴慢性心房颤动(AF)患者选用螺内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纳入病例总数50,均为本院收治的HF伴AF患者,纳入起止时间为2019年1月-2021年10月.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相比,观察组LVEF、6分钟步行距离水平较高,LVESD、LVEDD水平较低,差异明显(P<0.05);两组在生活质量比较上差异显著,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F伴AF患者常规治疗时加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治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卢晓艳; 王开峰
    • 摘要: 目的:探究对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实施螺内酯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必要帮助。方法:随机将100例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实验组(50例,应用基础治疗+螺内酯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基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心律失常率、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清BNP、ET-1、MMP-9、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6%,48/50)高于对照组(84%,42/50),P0.05;治疗后,实验组LVEF(51.25±5.53)%、LVEDV(44.24±4.57)ml、LVESD(30.75±3.55)mm,较之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血清BNP(235.87±26.58)pg/mL、ET-1(60.38±9.23)ng/mL、MMP-9(175.17±20.89)pg/mL、生活质量评分(83.49±10.43)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临床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期间,基于基础治疗联合应用螺内酯,可使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赵建江
    •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螺内酯治疗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90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常规治疗的对照组(n=45)和螺内酯治疗的观察组(n=45),对比治疗效果、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78%)及心功能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螺内酯治疗方案,对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具有改善心功能指标的效果,疗效确切,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刘永泽
    • 摘要: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HF)伴慢性心房颤动(AF)患者选用螺内酯治疗的价值.方法:选2019.01~2019.12区间收治82例HF伴AF患者研究,均分为2组(随机信封法),对照组41例选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螺内酯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心律失常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2.68%)高于对照组(75.61%),统计值x2=4.4794,P<0.05.观察组LVEF、6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BNP、LVEDD低于对照组,统计值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率(2.44%)低于对照组(17.07%),统计值P<0.05.结论:螺内酯在HF伴AF患者治疗中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失常发生率,值得借鉴.
    • 汪欣蓉
    • 摘要: 目的:探讨螺内酯应用于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经随机计算机表法对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2月收治的90例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分组,分为A组和B组,每组人数均为45例。其中A组采用螺内酯治疗,B组选择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A组B组的心功能指标实行比较,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加以比较处理,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应用螺内酯的疗效较好,可很好的改善患者心功能。
    • 杨玉亚; 冯六六; 黄红漫; 刘天华
    • 摘要: 目的 观察芪苈强心胶囊与螺内酯片对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病人血清脑钠肽(BNP)、内皮素-1(ET-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应用螺内酯片治疗,研究组51例应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螺内酯片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以及血清BNP、ET-1和MMP-9水平,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12% 与76.47%,P<0.05);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LVEDD、LVES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BNP、ET-1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血清BNP、ET-1和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螺内酯片治疗心力衰竭伴慢性心房颤动,能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BNP、ET-1和MMP-9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