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性诱剂

性诱剂

性诱剂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9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6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1009013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广西植保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5年全国甘蔗植保技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华中三省(湖南、湖北、河南)昆虫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性诱剂的相关文献由2921位作者贡献,包括盛承发、张金桐、曲明静等。

性诱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6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09013 占比:99.90%

总计:1009975篇

性诱剂—发文趋势图

性诱剂

-研究学者

  • 盛承发
  • 张金桐
  • 曲明静
  • 鞠倩
  • 姜晓静
  • 李晓
  • 宗世祥
  • 骆有庆
  • 林明江
  • 盛世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俣伟; 司玉晓; 邓颖; 李瑜; 邓建宇; 董双林; 闫祺
    • 摘要: 【目的】观察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雌蛾的求偶行为及其动态节律,并鉴定该虫的性信息素组分,为开发该虫的性诱剂并应用于种群测报和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将棉大卷叶螟处女雌蛾单头放入塑料杯中,从暗期开始前0.5 h到暗期结束后0.5 h,每隔0.5 h观察并记录1次雌蛾的求偶情况;在棉大卷叶螟雌蛾求偶高峰期采用正己烷作为溶剂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进行浸提;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确定性信息素腺体浸提液中活性组分所对应的色谱峰;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获得性腺浸提液中活性组分的化学结构信息。【结果】棉大卷叶螟雌蛾求偶高峰期在暗期4-7.5 h之间,3-4日龄雌蛾求偶行为最为活跃;求偶时触角左右摆动,双翅快速振动,产卵器持续外伸。GC-EAD分析结果表明,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浸提液中有两种组分可引起雄蛾较强的EAG反应;GC-MS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双键位于第10和12位的十六碳烯不饱和醛(10,12-16∶Ald),通过比对性信息素浸提液与含10,12-16∶Ald 4种同分异构体的标准品混合溶液的GC分析图谱进一步确定为E10,Z12-16∶Ald。进一步的触角电位测定结果显示雄蛾触角对E10,Z12-16∶Ald有显著的电位反应,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结论】棉大卷叶螟3-4日龄雌蛾求偶最为活跃,求偶高峰期为暗期4-7.5 h之间,推测性信息素主组分为E10,Z12-16∶Ald,有待田间诱捕试验进行验证。
    • 秦欢; 乔力潘·也森太; 塔马夏·吾拉力别克; 孙惠敏; 冯丽凯; 王少山
    • 摘要: 【目的】研究在无防治措施、迷向丝防治措施、迷向丝+化学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4种条件下,三角型诱捕器与纸型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以及各防治措施的防治效果。【方法】2020年在石河子152团果园设置各防治区,悬挂2种诱捕器,在苹果蠹蛾发生和危害期调查各诱集点的苹果蠹蛾成虫的诱捕量及发生动态。【结果】纸型诱捕器在各防治措施下的诱捕效果均好于三角型诱捕器;三角型诱捕器在不同天气变化中的适应性好于纸型诱捕器;各防治措施中,迷向丝防治区的防治效果好于综合防治区,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化学防治区的防治效果最差。【结论】纸型诱捕器田间诱集效果明显好于三角型诱捕器(1494只>933只),与化药防治相比,迷向丝防治苹果蠹蛾效果显著(P<0.05)。
    • 邸垫平; 杨菲; 张爱红; 李希望; 苗洪芹
    • 摘要: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为制定玉米螟安全、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2018-2019年连续2 a开展性诱剂与种衣剂联合应用防治玉米螟的田间试验,并比较了不同剂量种衣剂拌种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18年玉米乳熟期单个诱捕器诱捕的玉米螟成虫数量为11.61-16.77头;2019年成虫诱捕数量显著降低,单个诱捕器诱捕量为2.14-3.05头。每100 kg玉米种子用400 mL种衣剂拌种效果最好,大喇叭口期玉米受害株率为0.16%,防治效果达到85.45%;2018年、2019年乳熟期玉米螟幼虫防治效果分别为47.31%和61.11%,2019年单个玉米穗的玉米螟幼虫平均虫量较2018年减少89.78%。连续应用性诱剂和诱捕器可以持续控制玉米螟的种群数量,而且播种时适当提高种衣剂的使用剂量能有效减轻玉米螟的为害。
    • 冯行利; 曹婷婷; 杨凤丽; 吴慧明; 饶琼; 郑永利
    • 摘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近年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本研究通过解剖观察不同日龄和交配状态的草地贪夜蛾雄蛾内生殖系统,确定其内含物分级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分析性诱剂田间诱捕雄蛾的交配状态。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精巢体积随日龄增加而减小,发育后期已交配的精巢皱缩扁平,日龄对未交配雄蛾单射精管非角质化区(PS)末端内含物无显著影响。根据PS末端内含物的颜色和紧密程度将雄蛾交配状态分为5级(Ⅰ~Ⅴ级)。未交配雄蛾PS末端内含物为褐色且均匀(Ⅴ级),交配后0 h呈透明(Ⅰ级),之后内含物会逐渐回填(Ⅱ~Ⅳ)。田间诱捕雄蛾共921头,其中647头已交配(Ⅰ~Ⅳ级)。不同性诱剂诱捕雄蛾的交配状态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性诱剂防控实际控害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 涂华龙; 高旭渊; 田震亚; 白强; 曾宪儒
    • 摘要: 探究不同诱捕方法对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南亚果实蝇Bactrocera tau(Walker)及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的诱捕效果,以便为苦瓜连作区域内的果实蝇监测及绿色防控筛选有效的诱捕器及诱剂。本试验选择3种果实蝇黄色诱捕器、5种食诱剂及2种性诱瓶对3种果实蝇进行田间诱捕。在3种黄色诱捕器中,矩形黄板对瓜实蝇雌虫诱捕率达46.20%,显著高于折叠黄板和速诱瓶(57.00±6.03)头;0.1%呋虫胺与水互溶后,能显著提高其对果实蝇的吸引力;自制酒醋液对果实蝇雌成虫的诱捕率为52.67%,诱雌效果好于其他食诱剂及黄色诱捕器;棒状性诱瓶诱捕效果较好,是夹式诱捕瓶的4.8倍。矩形黄色粘虫板、狂丰杀蝇饵剂及自制糖醋酒液对瓜实蝇雌成虫表现出较好的诱捕效果。综上,同一性诱剂在不同诱捕装置下诱捕力差异较大。因此,国内性诱捕器的标准化对果实蝇的监测及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 谭柳苏; 陆温; 郑霞林
    • 摘要: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本文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Snellen)]、台湾稻螟[Chiloa uricilius(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Fabricius)]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 吕颖弘; 赵志国; 马晓辉; 王永鑫; 吴娜; 马瑞燕
    • 摘要: 梨小食心虫作为多种果树害虫有着发生代数多、世代周期长、难防难治等特点,性诱芯诱捕器可以有效环保地防治梨小食心虫。为明确诱杀梨小食心虫的最佳性诱芯诱捕器用量,提高梨小食心虫性诱芯的诱捕效率及防治效果,研究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桃园分别放置梨小食心虫15、75、135、195、255个/hm^(2)共5种不同密度性诱芯诱捕器,每3 d统计一次诱捕器诱蛾量、虫果率和折梢率,得到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动态和幼虫增长动态;比较不同密度诱捕器的平均诱蛾量,并对其诱蛾量差异进行评价,使用35 d内累计诱蛾量和累计幼虫增长量的比值对其诱捕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诱蛾量随着诱捕器密度增加而增大,195个/hm^(2)与255个/hm^(2)性诱芯诱捕器的诱蛾量极显著高于另外3种诱捕器密度设置下的诱蛾量,但是在195个/hm^(2)与255个/hm^(2)间的诱蛾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间诱捕效率随着诱捕器密度增加而提高,在195个/hm^(2)处理中诱捕效率达到最大(0.0753)。综合评价认为,在桃园采取性诱芯诱捕器诱杀梨小食心虫,性诱芯诱捕器密度为195个/hm^(2)时效果最佳。
    • 笪颖飞
    • 摘要: 本文研究了性诱剂在不同区位及高度条件下对烟田斜纹夜蛾和烟青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诱捕器在烟田内最佳安放位置为烟田的外圈,安放高度为75 cm,利用性诱剂诱捕器诱杀斜纹夜蛾和烟青虫效果最佳,烟田内害虫的虫口密度与烟株被害株率最低。
    • 韩海亮; 陈斌; 徐红星; 包斐; 赵福成; 吕仲贤; 王桂跃
    • 摘要: 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预报是指导防治的基础工作。在使用性信息素进行成虫种群监测过程中发现了劳氏黏虫、莴苣冬夜蛾和斜纹夜蛾3种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对诱捕到的3种非靶标鳞翅目昆虫的比例统计发现,劳氏黏虫最为常见,其次为莴苣冬夜蛾,二者占非靶标鳞翅目昆虫的98%以上,斜纹夜蛾数量较少。非靶标昆虫的比例与调查时期有关,5月至10月诱捕到草地贪夜蛾的比例为97.01%,11月至次年4月,非靶标鳞翅目昆虫比例超过50%。对4种昆虫雄蛾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为基于性信息素的草地贪夜蛾准确测报提供技术支持。
    • 丁磊; 鲁延芳; 钱万建; 刘东生; 甄伟玲
    • 摘要: 桃小食心虫在甘肃河西地区枣园内1年发生3代,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在翌年6月下旬,7月中下旬为第2代成虫羽化高峰期,8月中旬为第3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性诱剂防治试验表明:不同产地诱芯年诱蛾数量差异不大;不同形状诱捕器诱蛾效果比较,船形诱捕器的诱蛾效果好,年诱蛾数量是三角形诱捕器的204.6%;从节约成本及防治效果来看,设置450个诱芯/hm2,对桃小食心虫可以起到较好的迷向和防治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