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性别视角

性别视角

性别视角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411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妇女研究论丛、青年探索、电影文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2006年亚洲地区性别与法律研讨会等;性别视角的相关文献由368位作者贡献,包括吕亚军、侯旭、吕萍等。

性别视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4.2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411 占比:95.69%

总计:7745篇

性别视角—发文趋势图

性别视角

-研究学者

  • 吕亚军
  • 侯旭
  • 吕萍
  • 曹昊哲
  • 贺萍
  • 乔以钢
  • 云嘉燕
  • 佟新
  • 刘思谦
  • 刘英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云嘉燕; 王浩
    • 摘要: 作为园史研究的新热点,现有探讨侧重解析或真实或虚构的园林女性空间,未能揭示两者异同。清初女性倪仁吉设计的实存香草园与假想宫庭园让对照真幻女性在场园林成为可能。基于镜像理论比较两园园居空间、植景技法、造园观,发现香草园活动空间安排自由,宫庭园活动空间较遮蔽;香草园承袭士人植景技法并创新于配色,宫庭园兼容士商皆推崇的植景技法;香草园基于女性视角营造,宫庭园以男性视角建构。镜像映照出女性视角下的园林观,将其嵌入清初社会后折射出男性视角下的营造观,终以双重性别意识形态呈现出被清初程式化建构掩盖的多元女性景观设计。
    • 黄路遥
    • 摘要: 受到“双减”的影响,小学教师产生了普遍的职业倦怠,这在女教师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诸如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降低等问题多有发生。从社会性别角度进行归因可以发现,出于“依附于男性”的心理因素和对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状况的恐惧,许多女性应届毕业生自愿选择成为小学教师。在“双减”改革的强势冲击下,小学教师的工作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这一职业在男性权威中的认可度开始降低,小学女性教师逐渐失去职业认同感,再加上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让绝大多数小学女性教师再就业的希望不大,因此她们更容易受到“双减”的影响,在自我与社会给予的双重困境中加剧职业倦怠。
    • 曾静; 杨成虎
    • 摘要: 工业化、城市化以来,随着国际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女性独立意识增强,性别与贫困的关联性特征得以发现和重视,贫困女性化概念得到广泛讨论。随着我国反贫困战略从反绝对贫困向反相对贫困转变,女性的相对贫困问题更为突出。贫困形势的复杂化,困难群体多元异质化的救助需求,都迫切地要求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对女性贫困现象予以重视和回应。因此,基于国际女性社会救助实践,从性别视角探究女性贫困的文化因素与结构因素,进而明晰女性贫困的表征。在此基础上,梳理国际贫困女性社会救助政策实践,从中提炼出全生命周期救助、注重家庭—工作平衡、从家庭内部资源分配到参与赋权三条救助理念。结合我国实践,在借鉴国际救助理念基础上,构建性别视角下的社会救助实践框架,最终提出需按照参量改革和系统改革的并行逻辑解决我国女性贫困问题。
    • 栾晓
    • 摘要: 女性在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层面有独特的优势,在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性别视角纳入社区治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女性在城市社区治理的参与中仍面临着一定的阻碍,为推动女性更好地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女性的治理效能,需要社会环境和政策的支持,争取更多参与空间和机会,同时也需要女性不断提高自身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 许姗姗
    • 摘要: 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中,若以性别视角看待《百合花》、《荷花淀》、《党费》三篇文章,可发现虽然同样塑造了女性革命者形象,但是作家的笔法与意图却有不同:人物塑造上,有的强调伟岸的人格,有的强调内心的柔情;视角选择上,有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区别;主题营造上,有的着重表现党性的庄严崇高,有的还揭示了日常伦常的温暖。但不论如何,三篇小说都唤起人们对高尚人格的敬意,也阐释了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
    • 周群英; 贾丁华
    • 摘要: 伴随着儿童观念的变迁,家庭教养方式也出现转型。本文立足于社会学学科,从阶层、性别、流动三个视角回顾与梳理国内外家庭教养方式文献,期望为家庭教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适时出台,势必对我国家庭教养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但也需警惕可能带来的意外性后果,如扩大校外教育的不平等。
    • 陈晓兰; 周灵逸
    • 摘要: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旅行通常被视为男性的特权,也是培养男性气的仪式性的旅程。古代史诗、传奇及殖民地书写通过描绘男主人公在异域未知世界的冒险、探索、生存斗争,彰显其身体、心理和文化意义上的男性气。如果说,旅行使男人成为男人,那么,旅行对于女人意味着什么?19世纪英国那些离开家庭、走出国门、在陌生的异域旅行并写作的女性旅行家,颠覆女性气的传统惯例、重塑女性的自我形象,参与帝国的知识生产以及对于他者文化的建构。在殖民主义语境下,从性别视角检视19世纪英国的女性旅行写作,为理解性别解放与帝国事业、女性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
    • 王慧敏
    • 摘要: “恶之花”形象是中西方文学中由来已久的一类文学典型,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恶抗恶”,以利己的方式来反抗这个社会的不公。从审美角度来看,这类形象是以“丑”来实现审美,具有不可替代的悲剧美感。究其成因,基于中西方道德环境、审美趣味以及文艺理论发展的不同,作品中的人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此外,性别视角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 佟新; 李珊珊
    • 摘要: 现代家庭社会学研究以帕森斯和古德的功能主义为重要开端,并发展出个体化理论和个人生活的社会学。新世纪以来,性别视角、女权主义视角和多元交叉视角的理论不断拓展家庭社会学研究,这三个理论视角皆关注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公正,但也有其内在差异和相互补充,其理论范式和学术立场为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知识生产作出了贡献,并对公共政策的出台产生了积极影响。
    • 宋青红; 曹凤
    • 摘要: 1944年秋,国民政府发起一场知识女青年从军运动,得到妇女界积极响应,知识女青年理解国家总动员之迫切,“杀敌报国,妇女有责”,她们突破传统的樊篱和束缚,积极从军,这场知识女青年从军运动并不像以往研究者所认为的很快归于沉寂。事实上,它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知识女青年从军问题的热议,社会各界围绕知识女青年是否具有从军能力以及从军标准与服务范围等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这场运动有效地宣传妇女服兵役和男女平等的基本观念,为妇女参军从政、从事社会职业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改变着社会对妇女从军的偏见和歧视,有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男女性别方面的新认识。不过,知识女青年在前线所从事的仍然是救护、政工、通讯、缝纫及文书等辅助性的工作,传统的社会性别结构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