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志留纪

志留纪

志留纪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1篇、会议论文14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沉积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地学分论坛等;志留纪的相关文献由64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敏、戎嘉余、陈建强等。

志留纪—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1 占比:95.56%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4.44%

总计:315篇

志留纪—发文趋势图

志留纪

-研究学者

  • 朱敏
  • 戎嘉余
  • 陈建强
  • 李越
  • 王成源
  • 何心一
  • 张树岐
  • 曲永贵
  • 赵文金
  • 陈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龙文国; 周岱; 柯贤忠; 王晶; 吴俊; 张楗钰; 王磊; 王祥东; 徐德明
    • 摘要: 北东向乐东-定安断裂的具体位置及演化对海南岛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构造演化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碎屑锆石年代学方法,分析了乐东-定安断裂南西段两侧志留纪兰多维列世沉积物物源的特征及其差异,并讨论其中蕴含的大地构造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东方江边娜姆河地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陀烈组中碎屑锆石年龄介于1457~3124 Ma之间,显示1个主峰年龄约1840 Ma,大多数锆石年龄介于1624~2046 Ma之间。保亭南好地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足赛岭组中碎屑锆石年龄介于417~2937 Ma之间,其中最年轻一组锆石年龄介于417~501 Ma之间,形成了一个449 Ma的主峰,其余锆石年龄多介于1300~1800 Ma之间。东方江边娜姆河地区陀烈组和保亭南好地区足赛岭组沉积特征和物源的差异性暗示它们形成的沉积背景与物源区不同,结合其他相关地质资料,认为以乐东-定安断裂为界可将海南岛划分为琼西北地块与琼东南地块,二者拼合形成统一的海南地块,拼合时间应晚于早志留世。
    • 毛颖颜; 李启剑; 邓小杰; 李越; 史振华
    • 摘要: 志留系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短暂分布于华南板块上扬子陆表海区兰多维列统埃隆阶上部地层中。本文依据花瓣海百合科腕部特化方式和形态学特征划分为6个类群,包括:Petalocrinus属中除Petalocrinus stenopetalus的所有种,Petalocrinus stenopetalus,Spirocrinus circularis,所有腕部左旋的Spirocrinus,腕部右旋的Spirocrinus dextrosus,以及腕部向反口面卷曲的Sinopetalocrinus。选择同期异相地层单元:黔北桐梓水坝塘剖面石牛栏组珊瑚—层孔海绵礁灰岩、黔东北石阡枫香剖面雷家屯组粉砂质泥岩以及鄂西荆门仙居剖面罗惹坪组生屑滩为实例,分析其中花瓣海百合科各类群的赋存状态和生物—岩相特征,从生物—环境协同演化的角度强调海底环境指标制约该科属种多样性、丰度的显著差异。水坝塘清澈度高的浅海底质环境形成珊瑚—层孔海绵礁核、礁翼和礁顶亚相均是花瓣海百合最佳栖居环境,6个类群在该剖面均有产出,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石阡枫香剖面雷家屯组安静偏深的粉砂质泥质海底,属种单调且个体稀少,产出3个类群;仙居薄层生屑滩灰岩中生物多样性低而丰度中等,产出2个类群。之后特列奇早期大量陆源碎屑漫入扬子区,制约了花瓣海百合动物群的生存时限以及上扬子区的土著分子的古地理扩增。
    • 李斌; 时溢; 杨帆; 刘淼; 吴振
    • 摘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志留纪-泥盆纪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本文对吉林省公主岭市附近出露的中志留世-晚泥盆世岩浆岩(放牛沟火山岩和西蟒仗侵入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Sr-Nd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其源区性质及构造背景。测年结果显示,放牛沟火山岩中变安山岩、糜棱岩化变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和流纹岩形成年龄分别为426±4.8Ma、404±4.5Ma、375.5±4.6Ma,代表岩石的结晶年龄;结合前人测年结果,放牛沟火山岩中包括426~425Ma、~419Ma、404~400Ma、390~384Ma、~375Ma等多期火山事件;放牛沟火山岩构造变形强烈,形成糜棱岩化变质火山岩、构造片岩等,各类岩石之间多为构造接触,实际上是由形成于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的构造岩片组成。西蟒仗侵入岩中英云闪长质糜棱岩、糜棱岩化黑云母英云闪长岩形成年龄分别为419.5±3.7Ma、424.7±5.9Ma,为中-晚志留世。中-晚志留世岩浆岩(426~419Ma)为一套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侵入岩和火山岩在时间、空间、物源方面具有一致性,属于同源的火山-侵入杂岩;具有正的ε_(Nd)(t)(+1.04~+1.21)和ε_(Hf)(t)(+1.26~+7.85),相对富集Rb、Ba、Th、U、K(LILEs)及轻稀土元素(LREE),并且亏损Nb、Ta、P、Ti(HFSEs),主要源自中-新元古代增生下地壳物质(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上升过程与地幔和下地壳物质发生了混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早泥盆世变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富集Rb、Th、U、K,亏损Ba、Nb、Ta、Eu、Sr、P、Ti,表现出铝质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白乃庙岛弧与华北板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具有正ε_(Nd)(t)(+1.28~+2.70)和ε_(Hf)(t)(+3.18~+7.22),表明其源自中-新元古代增生玄武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岩浆形成后经历了斜长石、磷灰石、磁铁矿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晚泥盆世糜棱岩化变流纹岩属于钙碱性I型流纹岩;富集Rb、Ba、Th、U、K,亏损Nb、Ta、Sr、P、Ti,具有正ε_(Nd)(t)(+6.08)和ε_(Hf)(t)(+9.63~+13.39),表明其源自新元古代-中寒武世增生玄武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古亚洲洋板块开始南向俯冲。
    • 王梓桐; 王根厚; 张维杰; 王行军
    • 摘要: 探讨阿拉善地块南缘早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达里克庙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获得成岩年龄为442.9±1.3 Ma、432.5±1.2 Ma;全岩主元素及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高Mg#、CaO、Na_(2)O和低K_(2)O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向右陡倾的“W”形曲线,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达里克庙花岗闪长岩属于I型花岗岩、TTG岩类MA系列的高压型TTGG亚类花岗岩,形成于年轻的较热的洋壳俯冲带,是北祁连洋向阿拉善地块之下俯冲的产物。达里克庙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早志留世,由此推断北祁连洋至少从早志留世已开始向北俯冲。
    • 昝淑芹
    • 摘要: 曾经有一种海洋生物,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古生代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留下自己的印迹,成为古海洋中存活最久的生物。它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又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支撑自己跨越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直至二叠纪灭绝。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一古老、神秘的远古海洋生物——三叶虫。
    • 雷勇亮; 戴佳文; 白强; 王凯兴; 孙立强; 刘晓东; 余驰达; 何世伟
    • 摘要: 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后碰撞岩浆岩的成因及后碰撞伸展环境的形成机制一直备受争议.本文选择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海德乌拉流纹岩开展锆石U-Pb-Hf同位素地质学及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其成因并探讨后碰撞伸展环境的起始时间和形成机制.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海德乌拉流纹岩形成于426Ma,属于志留纪罗德洛世岩浆活动产物.样品显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特征;其A/CNK值为1.04 ~1.18,属于过铝质-强过铝质岩石.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图解上,样品显示Th、U和Pb等元素相对富集,Nb、Ta、Ti、Ba和Sr等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图解上,海德乌拉样品显示轻稀土相对富集且具有明显Eu负异常(δEu =0.03~0.06).海德乌拉流纹岩显示出高FeOT/MgO和104×Ga/AI比值以及高场强元素总量(Zr+ Nb+ Ce+ Y),属于A型岩浆岩范畴.样品的锆石εHf(t)为+0.60~+2.39,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1285~1370Ma之间.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海德乌拉A型流纹岩可能是在高温和中地壳压力下长英质火成岩熔融而成.结合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在志留纪罗德洛世东昆仑造山带处于典型的后碰撞伸展环境,该伸展环境可能是受到冈瓦纳大陆东北缘碰撞后加厚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影响.
    • 于龙; 提振海; 郭金城; 刘思林
    • 摘要: 巴音郭楞地区花岗岩体出露于阿尔金西南段,锆石U-Pb年龄显示为415.6 Ma±1.6 Ma,形成于志留纪.岩石结晶分异程度高,属碱钙性系列岩石;岩体A/NKC=1.05~1.36,具有"I"形和"S"形花岗岩双重特征,表明岩浆上侵过程中可能有少量地壳物质的混入.岩体由早期的斑状二长岩→中期石英二长岩→晚期斑状二长花岗岩演化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花岗岩形成于板块同碰撞期→造山晚期的挤压构造环境,与塔里木板块和柴达木板块发生碰撞作用相关联.
    • 于龙; 提振海; 郭金城; 刘思林
    • 摘要: 巴音郭楞地区花岗岩体出露于阿尔金西南段,锆石U⁃Pb年龄显示为415.6 Ma±1.6 Ma,形成于志留纪。岩石结晶分异程度高,属碱钙性系列岩石;岩体A/NKC=1.05~1.36,具有“I”形和“S”形花岗岩双重特征,表明岩浆上侵过程中可能有少量地壳物质的混入。岩体由早期的斑状二长岩→中期石英二长岩→晚期斑状二长花岗岩演化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花岗岩形成于板块同碰撞期→造山晚期的挤压构造环境,与塔里木板块和柴达木板块发生碰撞作用相关联。
    • 王根贤; 陈必河; 郑正福; 周超
    • 摘要: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 8±1. 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