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灵境界

心灵境界

心灵境界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0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美与时代(下旬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茶·文化与产业论坛等;心灵境界的相关文献由11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婧、曹莉、段永智等。

心灵境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67.3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1.05%

专利文献>

论文:60 占比:31.58%

总计:190篇

心灵境界—发文趋势图

心灵境界

-研究学者

  • 张婧
  • 曹莉
  • 段永智
  • 程金生
  • 蒙培元
  • 黄玉顺
  • 丁晓君
  • 丛林
  • 于玲
  • 任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冷永铭
    • 摘要: 五、《江姐》音乐中骤停的瞬间所包蕴的戏剧内涵歌剧《江姐》音乐中有多处休止、骤停的瞬间,每一处骤停的瞬间,都包蕴着戏剧的深度内涵、人物的心灵境界内涵。分析、理解、体现这些瞬间中的戏剧、人物内涵非常有趣。
    • 武兆雨
    • 摘要: 作为《风流图卷》的续篇,《不老》是叶弥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孔燕妮等“风流”人物在1978年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它以一个年代的横断面,透射出生命个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命运浮沉。相对于《风流图卷》,《不老》显现出叶弥精神思考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它坦诚地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不老”和如何“不老”的问题。无疑,作品中“不老”的是对诗性生命的追寻,其间包含了对情感和爱的追随,对精神自由的渴盼。而获得“不老”的方式,则是截断时间、超越时间,在时间之流下实现对当下世界及其存在形态的静观。因为对“不老”的追寻,作品方才呈现出万物与我相融相通的诗性意境,人物精神世界孤光自照的诗性蕴藉,以及作者以超然的视角观照世界时的诗性体悟,多重诗性丰盈逸动,层叠渐进,最终达成在人物及作者心灵境界中的逍遥无侍、自在风流。可以说,《不老》诠释的是生命本身内在的激情,和沉潜于历史中生生不息的世间风物、伦理沧桑、生命本色,让我们感受到人在时间、岁月风尘里栖息的维度。
    • 杨勇
    • 摘要: 佛学研究是唐君毅整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君毅从“境界”和“学史”出发,描述了心灵主体由“执”而“觉”再臻于“善”的超越历程,这一历程本身又推动着佛学理论主旨沿着心性论的轨迹,从客观论向主观论进行逻辑演进。二者的交互建构,使得中国人性论赋予佛学发展目的、方向的规范之时,佛学思想亦为心性论提供了完善心灵主体理论的丰富资源。尽管与整理史料还原佛学史的方法相异,甚至因较强的主体性理解而产生佛学内涵的“偏离”,但是唐君毅力图吸收改造佛学思想,创建道德理想的人文图景之尝试,对当代学术重估中国传统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蔡凯旋
    • 摘要: 清明应该有三重涵义:一是天地自然的“清明”,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二是心灵境界的清明,人们通过祭扫,获得的是心灵的净化与“清明”。第三,也是人们最易忘却的,却是“政治清明”。
    • 谢有顺1
    • 摘要: 作文教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也是语言创生能力的教育,关乎民族的心灵境界和创造活力;文章里面藏着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密码,读到好文章,让人顿觉天地清明,写出好文章,也给人豁然开朗之感,所谓''文章可华国'';文章的大道是对民族记忆和个体灵魂的认知,新一代成长起来,是否有大视野、大志向,是否追求做一个堂正而有担当的人,与他所受的作文教育大有关系。
    • 摘要: 内容简介:他被誉为李白、杜甫之后别开生面、能够自成一家的诗人;他的诗拥有华丽的语言、美好的意象,铿锵的音调,受到无数人的喜爱,然而千载之下,众说纷纭,像谜一样存在——他就是李商隐。叶嘉莹女士从自己在不同年龄阶段读李商隐诗歌的感受出发,结合李商隐坎坷的人生故事,为读者细细讲述李商隐诗歌深微幽窈的心灵境界以及无处不在的浓郁的悲哀。
    • 曹莉
    • 摘要: 《世说新语》中所表现的魏晋士人对心灵境界之追求,是围绕"人格与心灵的艺术化"而展开并由此实践于其生活中的,为现代"人生艺术化"理论的创构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主要表现在追求情趣化之人生、完满化之人生和诗意化之人生三个方面.
    • 曹莉
    • 摘要: 《世说新语》中所表现的魏晋士人对心灵境界之追求,是围绕"人格与心灵的艺术化"而展开并由此实践于其生活中的,为现代"人生艺术化"理论的创构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主要表现在追求情趣化之人生、完满化之人生和诗意化之人生三个方面。
    • 丛林
    • 摘要: 从小到大,我们背了许多名人名言,殊不知,原来这些名言都是有后半句的,而且后半句才是重点。一起来澄清那些"前半句的误会"吧。【以德报怨】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解读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献出恩德去面对负于你的人,是一种人生和人格的浪费。【相濡以沫】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解读泉水干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湿润对方,互相扶持。但与其这样,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地回到广阔的江河湖海,彼此相忘,自由自在。庄子借物喻人,表达了一种无牵挂的心灵境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