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灵哲学

心灵哲学

心灵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心理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28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河南社会科学、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首届国际信息哲学研讨会、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等;心灵哲学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新民、王世鹏、宋荣等。

心灵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60.5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1.48%

专利文献>

论文:128 占比:37.98%

总计:337篇

心灵哲学—发文趋势图

心灵哲学

-研究学者

  • 高新民
  • 王世鹏
  • 宋荣
  • 张文龙
  • 江怡
  • 蒉益民
  • 蒙培元
  • 蛰泰
  • 杨足仪
  • 田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新民; 何冠岐
    • 摘要: 心灵哲学的一个新趋势是拓展其视野,不仅继续重视研究原有的语义学、形而上学问题,而且开始探讨活生生的人类经验和内在于人类经验的转化的可能性及途径问题,进而导致了“规范的心灵科学和哲学”的诞生。由于这类研究在完成价值论和解脱论任务的同时,兼有“如实知心”的求真性意义,也是切入心灵哲学本体论问题、本质问题研究的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因此可看作是心灵哲学向前发展的一条特殊进路。而要推进和完善这一心灵研究的进路,应“回到东方”,开发和思考它们在这一领域留下的宝贵资源。
    • 高新民; 何冠岐
    • 摘要: 心灵哲学的一个新趋势是拓展其视野,不仅继续重视研究原有的语义学、形而上学问题,而且开始探讨活生生的人类经验和内在于人类经验的转化的可能性及途径问题,进而导致了“规范的心灵科学和哲学”的诞生。由于这类研究在完成价值论和解脱论任务的同时,兼有“如实知心”的求真性意义,也是切入心灵哲学本体论问题、本质问题研究的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因此可看作是心灵哲学向前发展的一条特殊进路。而要推进和完善这一心灵研究的进路,应“回到东方”,开发和思考它们在这一领域留下的宝贵资源。
    • 李博
    • 摘要: 舞蹈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基于心灵美化与肢体刻画双重互构下的一种渗透性、情感性的教育活动。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与“心灵”产生关照,则是当代舞蹈美育触其本质、寻其归宿的必要前提。本文以中西方“心灵哲学”的理论观点为根基,以“寻求舞蹈美育的本真归宿”为主线,对舞蹈美育在当代语境下亟待明确的内在张力及其定位进行探赜,以期对当代舞蹈美育实践路径的探索带来理论的反哺。
    • 李犁
    • 摘要: 邹静之写作诗歌四十多年,一直关注着人心以及人性所处的状况,他的诗是心流也是善流,又是柔化和虚极后的神妙和灵奇。既是生命诗道又是幻美现实主义和疼痛浪漫主义以及现代与自然各种主义与创作方法的综合,所有这些,就是要找到恰好又本然的良质之道。为此,他在复杂又沧桑的世界里,始终如一地守望最初的本心和天真,以诗性缝合破碎的人心。
    • 高新民; 李好笛
    • 摘要: 中国早就建立了自己的心灵哲学,这已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和持续研究,但占主导地位的形式却是与西方的求真性心灵哲学大异其趣的价值性或规范性心灵哲学.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而且还表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重视东西文化融合的一大批哲学家的心灵哲学建构之中.不过,湖南籍现代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的心灵哲学建树却是一个难得的例外.尽管他没有直接接触当时正在兴起的西方分析性心灵哲学,但由于他受过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良好训练,因此在探讨和谈论心时便表现出了与众不同、非同凡响的特点,甚至可以说,他建构了与西方分析性心灵哲学不谋而合但又有自己特点的中国式分析性心灵哲学.
    • 晏辉
    • 摘要: 当代中国伦理学面临广度拓展和深度发掘两大理论任务,前者属于问题域的开显,后者属于伦理学自身的深化.为摆脱成果多、质量低的窘境,当代中国伦理学必须在"不再是""正在是"和"尚未是"三个维度上拓展和深化.在"不再是"的框架内,从发生学视角深化道德观念史与道德实践史、文化的伦理性的研究;在"正在是"的视阈中,公共性危机的伦理省思、制度与体制伦理学、德性论困境与规范论难题、不同道德范型之间的冲突与通约,将成为亟待深入分析和论证的问题与难题;朝向"尚未是"的当代中国伦理学,必须关注现代技术的二重性、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上的人类伦理学的滥觞和走向心灵深处的道德哲学.而完成以上理论任务的思维能力正是判断力、思索和意愿,而这些能力只有在"实际性"生活的体验和沉思中才能培养起来.
    • 高新民; 陈帅
    • 摘要: 心身二元论不同于心身二分图式.二分图式只承诺心身有本体论地位,而不像二元论那样进一步回答心身的本原、本质等问题.已有的对东西方关于人的概念图式的比较研究大多缺乏规范而标准的心灵哲学视角,流于表面,且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心身关系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一方面不把心身看作是人身上的唯一的、周延的关系,而把它看作是从多重因素中挑选出来的一种二因素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把心与身的关系问题看作是两个并列的、有相同逻辑地位的范畴的关系问题,而把它看作是异质范畴的关系问题.心身没有并列关系也是一种关系,更不用说还存在着其他许多待探讨的更为复杂、隐秘的关系.
    • 邢起龙
    • 摘要: 人的穷达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之一.围绕着这个话题诞生了很多命运方面的理论,如运气说、机遇说等,至今仍具有心灵哲学的意义.郭店简《穷达以时》最大特色就是提出了具有个例性的天人有分理论,人的穷达与否不仅取决于自己的修身立德,更重要的是还要依赖于"时""世""遇"等因素的完美结合,要言之,道德修养不是唯一的因素,"时""世""遇"等对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 邢起龙
    • 摘要: 郭店简《五行》论述仁、义、礼、智、圣等五种德目来源及其关系,它与"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五行"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仁义礼智圣"是指人的品德修养的五个方面和两个层次.仁义礼智是人道的层次,圣是天道的层次.由物质性的"金木水火土"向精神性的"仁义礼智圣"转变,偏向于心性论,也有心灵哲学的思想颗粒,如内存于心理的德性如何转化为行为,还有如何成圣的问题,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的心灵哲学.郭店简《五行》是以"思心"为基础,以"心"为门槛将"五行"划分为"德之行"和"行".《五行》强调人在感官、理智不能触及到的深层生命上下功夫,将意识转化为五行或五种"德之行",强调"德之行"与"行"并重,超越"仁义礼智"四行层次进而进入到"圣"的高度,才能成为圣人.
    • 张文龙; 高新民
    • 摘要: 自我的实在性及其同一性由于无我论的冲击和碎片化的发现而陷入了深刻的危机.随着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介入,本领域尽管不断上演解构与重构的双重变奏,但认识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涌现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理论形态,如最低限度自我论、珍珠串自我论,等等.社会自我论也是为拯救自我同一性的危机而诞生的极有个性的理论.它反对传统的把人看作个体、只关注其心理生活而忽视社会维度的研究方法,反对从心理能力的角度定义自我,强调自我对社会的依赖性,强调心理学与社会学在自我研究中的携手.认为如果说人身上有自我的话,那么它不是传统哲学和常识所说的小人式的、单子式的自我,而是社会性自我.这不仅是一种关于自我的新奇的构想,而且是一种反传统的值得认真研究的心灵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