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德法并举

德法并举

德法并举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专利文献21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管子学刊、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等; 德法并举的相关文献由8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玉、熊英、王伟等。

德法并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78.35%

专利文献>

论文:21 占比:21.65%

总计:97篇

德法并举—发文趋势图

德法并举

-研究学者

  • 孙玉
  • 熊英
  • 王伟
  • 田蕾
  • 谷佳媚
  • 丁新民
  • 京平
  • 任以顺
  • 任福全
  • 何永春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郝铁川; 吴美玲
    • 摘要: “饭圈”乱象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违德和违法相互交织的社会现象。它既违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违反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治理饭圈乱象,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原则。在德治方面,应从三个角度强化教育:行为底线角度,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民法知识教育,使人们懂得未成年人的行为是有底线的,不能随心所欲,普及人格权方面的民法知识,不要把正常的明星崇拜弄成非理性的个人迷信,更不能不允许别人批评自己的偶像;媒体报道角度,加强媒体对明星公众人物的正面报道和监督性报道,使未成年人全面认识明星的优点和缺点;平台规范角度,要加强平台自律公约的建设。在法治方面,防止“饭圈”注册为合法社团;形成中央网信办牵头抓总、各个行政部门各司其职、家庭主导、社会协同、执法司法机关守住最后防线的治理“饭圈”的体制;强化依法治理“饭圈”,要制定网络净化法,将治理“饭圈”乱象的“清朗”专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 天羽; 李德
    • 摘要: 依法治国中的德治思维包含了深层的哲学底蕴和丰富伦理诉求,从德法并举的系统整合观、义利兼济的务实功能观和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观等方面充分体现并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执政治国的创新思维.德是社会生产的精神,法是社会生产的制度,两者的结合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根本,本文就阐述了德与法的和谐关系,并如何做到以提高人们思想道德从而实现以法治国的最终目的.
    • 李煜
    • 摘要: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外历史上主流的两大治国方略,二者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法治与德治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党在深刻总结中国传统的治国理政经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批判借鉴西方法治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治国方略.基于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应从提高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运用,加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双向实践等路径出发,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 张再林
    • 摘要: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不仅走出了西方基于纯粹意识的狭隘的道德领域,而且还通过一种"下学而上达"的方式,使一种基于身心一体和囊括医学、美学、武学的多元一体的大道德得以挺立.正是从这种多元一体的大道德出发,才使中国文化理所当然地走向"泛道德主义""道德至上主义".也正是从这种多元一体的大道德出发,虽然看似我们民族在迈向现代法治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步履蹒跚,但实际上这种道德的身心一体性质却决定了,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业已流于常见的德以"治心"、法以"治身"这一德法之间的二律背反.因此,当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并非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大兴问罪之师,甚至用法律对道德彻底取而代之,而是重新深入发掘和认识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借以坚持走德法、自律和他律并举的道路.
    • 京平
    • 摘要: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6月1日起实施,6类29项不文明行为被纳入重点治理范畤。弘德立法、德法并举,首都城市文明建设迎来新起点。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文明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道德的春风化雨,也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
    • 潘旋
    • 摘要: 信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主体的道德诚信,树立科学的道德诚信培养理念是信用经济的重要助推器.但事实上,目前我国现行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社会公众诚信意识不高,信用经济活力低,潜力无法得以充分释放.为此,信用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德法并举的培养理念,做好立法与执法,加大诚信教育力度,让诚信成为每个经济主体的自觉选择.
    • 解加伟1
    • 摘要: 从''德法并举''视角探究新时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从德育角度,发挥德育的渗透力和亲和力,实现廉政的自律,构筑贪腐的''防火墙'',构建廉政思想基础。从法治角度,依靠法治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实现廉政的他律,严守贪腐的''警戒线'',构建廉政制度保障。通过德育与法治交相呼应,前后衔接,形成廉政文化的思想引领、行动自觉和制度约束,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廉政文化氛围。
  • 8. 德法并举治理网络谣言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蔡元元
    • 摘要: 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使得网络谣言极易广泛散布,难以治理.当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民众思想日趋多样化,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增加了难度.以德法并举的理念与方式来治理网络谣言,能够最大限度规避单纯强调道德培育或法律手段存在的不足,有效净化网络风气、遏制谣言扩散,从而推动公民道德改良、法治意识普及以及文化污流荡涤的互融共进.
    • 周中之; 徐铁光
    • 摘要: 探索新时代中国乡村治理之路,必须在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维度中,将"枫桥经验"置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中加以深入研究,必须从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出发,认识坚持德法并举治理乡村的必然性.现实中"枫桥经验"的"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三大内容,是贯彻德法并举方针的硕果.未来的乡村治理必须将德法并举作为当代中国乡村"三治结合"治理的基础,正确处理准绳与基石、情理和法理、感召与威慑的关系.
    • 张泽正
    • 摘要: 华夏传统法治的历史根基与基础之一是法制.以"刑"和"礼"为基础,法制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形成于先秦时期,春秋时得到大发展,并形成法治的理念和基本思想;秦朝建立了封建君主人治主宰下大统一的中央集权法制国家,法制基本完整而健全,即全面确立中国古代成文法法律体系,建立了完整的立法、司法和司法监察制度,奠定两千多年中华传统国家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和治国理政模式;在法制基础上,传统法治思想与理论到宋代基本定型,发展成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并形成治国理政的模式——"法治"模式.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法学理论,挖掘并分析、论述了法制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以及法治思想、治国理政模式的发展脉络和法治传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