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614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欧洲哲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74篇;相关期刊341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江汉论坛、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等;德国古典哲学的相关文献由604位作者贡献,包括冒从虎、宋祖良、江怡等。

德国古典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3 占比:56.3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474 占比:43.57%

总计:1088篇

德国古典哲学—发文趋势图

德国古典哲学

-研究学者

  • 冒从虎
  • 宋祖良
  • 江怡
  • 黄杨
  • 何林军
  • 余玥
  • 俞吾金
  • 刘歆立
  • 叶秀山
  • 吉勇夫

德国古典哲学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祖敏
    • 摘要: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次明确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为人们提供了区分不同世界观、方法论和不同阵营的基本方法,不仅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提供了提纲挈领的原则,也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在人类认识史上和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恩格斯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将通过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历程,以及它本身的理论逻辑来进行考察与分析。
    • 韦永琼
    • 摘要: 从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开始,可以看到一条“美育作为第一教育哲学”的立论线索。但是,在美学诞生的18世纪,美育美学却是相互包含、彼此难分的。席勒当初在给出这个命题时,把审美教育当作第一哲学,在美学里谈论审美教育的第一性时,美育与美学之间本身就有了一个在起点上的交叉性,这样的一种基础学术背景,至今却未被探明。回溯到美学与美育的源头起点处,就曲折的美育作为第一教育哲学的美感存在论线索进行刻画,再聚焦于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美感存在经验,或能寻得审美教育何以能够担当第一教育哲学的内在学理依据。
    • 许博
    • 摘要: 康德对未来形而上学的设想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自然形而上学,一部分是道德形而上学。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实践理性批判》的研究愈发深入,其中有关自由、道德和幸福的分析极具创造性。康德为后人研究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 张笑笑
    • 摘要: 在哲学的理性启蒙过程中,有着对于人类在尘世的此岸中获取自由的承诺,这其中蕴含着建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观的诉求.在近代之前始终都是宗教历史观;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哲学家将人的主体性发展与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最终由黑格尔通过论证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确立了理性思辨历史观.而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的形成必须以人的生产和生活的感性活动为基础,他不同意黑格尔这种基于理性的思辨历史观,马克思将哲学的研究视域转向"实践",建构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 徐多文
    • 摘要: 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是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体系批判的核心.蒲鲁东的辩证法成分包含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以往学界认为主要侧重于后者.本文则认为,蒲鲁东的思想来源更侧重于对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吸收,与黑格尔辩证法本身相距甚远甚至对立,但在形式上与黑格尔辩证法又具有同构性.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从更深层次来说是对自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总批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重思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批判.
    • 龙霞
    • 摘要: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蕴含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承认理论.这套承认理论乃是借助"原子论"的方式,对德国古典哲学承认理论之核心思想的一种阐发和再现.它以对原子的自我意识阐释为起点,通过探讨原子概念实现的必要条件而引入承认的要素,并最终呈现为"理性存在者之承认共同体"的结论.厘清马克思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承认理论中的确定性起源,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的关系研究,借此从思想史的根基深处推动当前仍方兴未艾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
    • 王诗瑶
    • 摘要: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凝聚了两千多年西方哲学思想的精髓,从康德到费尔巴哈,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德国古典哲学王国.然而由于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这一哲学最终走向了分裂.这种分裂是一种"终结"还是"出路",学术界对此莫衷一是.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分裂的过程及表现,探讨德国古典哲学的去向,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扬弃关联,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超越以往任何旧哲学的新世界观,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巨大变革.
    • 夏莹
    • 摘要: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下简称《雾月十八日》)是一项隶属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下的社会哲学研究。这一哲学将“社会”作为个人活动的总体构成,并以此为基础单位来探讨历史变迁的可能性。社会哲学包含两个前提:其一,其起点不是城邦政治,而是近代以来才得以产生的市民社会;其二,这一哲学不是一种既有社会的建构与描述,而是揭示向另一个社会变迁的可能性条件。
    • 刘馨泽
    • 摘要: 马克思的时代观是对黑格尔时代观的扬弃.在黑格尔的理论框架中,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时代精神,哲学就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上,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判断,但是不满意黑格尔绝对精神自我封闭的保守体系.正是在对时代精神的追问中,马克思意识到黑格尔哲学是一种"逻辑神秘主义",是对旧时代的辩护.马克思对于时代的理解是基于对社会关系的深刻分析,一方面用哲学宣告了"让人成为人的最高本质"这一绝对命令,另一方面还指出哲学实现这一时代使命所依赖的物质力量,即被旧时代不断创造出来的无产阶级.由此,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其思想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哲学变革.
    • 尚娜娜; 康沛竹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作为一种观察人类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学说,使马克思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真正分野,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之社会历史发展观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宏大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铺就了唯物基础.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以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派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唯心史观的批判与超越,建构了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从而为其准确理解和把握人民史观提供了一把独特的锁钥.在这一建构过程中,马克思通过前提逻辑的方式转变、具象思维的范式建构、社会历史观的方法重塑,不仅阐明了人民史观的生成进路,而且实现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方法论变革.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核心要义,并且根据新时代的形势要求,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作出了新诠释.习近平总书记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共建共享的三重维度阐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论域联结,深刻阐发了人民在人类社会历史变迁中一以贯之的主体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