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切口

微切口

微切口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7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24323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美容医学、临床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9年全国骨与关节损伤新技术研讨会、全国第十九届肝胆胰外科学术交流会、200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等;微切口的相关文献由56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宏健、吴善君、崔巍等。

微切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24323 占比:99.98%

总计:824527篇

微切口—发文趋势图

微切口

-研究学者

  • 周宏健
  • 吴善君
  • 崔巍
  • 周衍文
  • 张劲松
  • 施如霞
  • 蒋云芬
  • 赵云娥
  • 邱会强
  • 郑亚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鑫; 黄剑锋; 王志立
    • 摘要: 目的:观察及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在白内障患者中的效果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哈密红星医院的100例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切口治疗,观察组进行微切口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手术源性散光度、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平均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及变异系数)。结果: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的手术源性散光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平均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及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平均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及变异系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切口在白内障患者中的效果较好,且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不良影响相对更小,因此在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 刘轩良; 杨中权; 廖信芳
    • 摘要: 目的 观察微切口联合改良柱状海绵材料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肛门深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43例肛门深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22,采用微切口联合改良柱状海绵材料VSD治疗)和对照组(n=21,采用传统切扩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切口数量、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点(术后第1、第3、第5天)换药时肛门局部疼痛评分,术后肛门功能评分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手术切口数量少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两组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的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切扩术式相比,微切口联合改良柱状海绵材料VSD治疗肛门深部脓肿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减小手术切口长度,减少手术切口数量,减轻术后换药时肛门局部疼痛及保护肛门功能,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汪洋; 包义明
    •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切口微孔引流的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整形科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对138例(276侧)腋臭患者采用微切口微孔引流手术治疗,切口位于腋窝顶部偏后,肿胀麻醉后予以直视下行微切口微孔引流腋臭根治术,术后予以自粘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观察腋窝皮下积血、皮瓣坏死、切口愈合情况,气味残留情况。并用本科室小切口腋臭根治术做对照(P>0.05)。结果术后14d患者切口I期愈合率100%,7侧(2.53%)皮瓣下出血,皮瓣存活良好,患者6~12月随访无气味残留,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切口微孔引流术治疗腋臭,具有切口小,效果确切,瘢痕不明显等优势,是一种美观微创的腋臭治疗术式。
    • 黄兹瑞; 武丽娜
    • 摘要: 目的研究对白内障患者实施微切口超声乳化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2月~2021年5月入院治疗的86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其中41例设对照组给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技术,其余45例设观察组实施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水平、炎性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44%,对照组高达21.95%,两组数据对比,P<0.05.行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段视力水平恢复情况较好,炎性指标水平较低,满意度各指标分值较高,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技术相比,对白内障患者实施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更具效果和优势,可提升患者视力水平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李哲
    • 摘要: 目的 探究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将90例(12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1.8mm微切口组(Ⅰ组)和3.2mm常规切口组(Ⅱ组).于术前、术后1周、1月、3月随访远视力及角膜散光情况.结果 术后1周裸眼视力Ⅰ组比Ⅱ组视力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及3月裸眼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散光值Ⅰ组、Ⅱ组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Ⅰ组与Ⅱ组平均散光值在术后1周和1月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月时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引起的术源性散光小,能在术后及早的达到最佳视觉效果,更好的满足患者改善视觉质量的需求.
    • 罗康; 张吉; 孔霓雯
    •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远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完成治疗与随访的150例(150眼)接受2.75 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收集同期150例(150眼)行3.0 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参数〔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和超声乳化时间(APT)〕,术后随访3年,评估并对比两组近期(1年)、远期(3年)的泪膜稳定性、角膜内皮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内皮细胞(CEC)〕及视力(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两组EPT、A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BUT、CEC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年,观察组BUT、CEC计数高于对照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相较于3.0 mm角膜微切口,2.75 mm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泪膜稳定性、角膜内皮功能影响较小,虽然近期视力恢复情况相近,但2.75 mm角膜微切口的应用对患者远期视力恢复的影响更好,远期获益更高.
    • 吴强
    •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切口白内障术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纳入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82例(95眼)白内障伴角膜散光者(≥0.75 D).采用非散光型人工晶状体37例(42眼)作对照组,采用Toric人工晶状体45例(53眼)作观察组.记录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眼压、角膜散光、Toric IOL旋转度和术后脱镜率.结果:术后1、3、6个月及2年,两组UCVA、BCVA较术前升高,角膜散光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年,对照组脱镜率(43.24%、37.84%)低于观察组(75.56%、6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切口白内障术中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可以矫正远期视力及散光,脱镜率高.
    • 晁小蕊; 洪萌; 谢艳艳; 李权达; 石荣先
    • 摘要: 目的 比较标准切口与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效果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8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术)和研究组(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各74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视力变化、角膜散光情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超声乳化能量及超声乳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ogMAR视力值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切口与微切口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内皮细胞均有影响,微切口创伤更小,对内皮细胞数量及功能影响较小,能更好地降低术源性散光程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闫磊
    •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应用于白内障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单县海吉亚医院收治的88例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行微切口超声乳化+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研究组行微切口超声乳化+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0 d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3 mm瞳孔直高阶像差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应用于白内障患者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