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凸体

微凸体

微凸体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10734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太原科技大学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12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 、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2016)等;微凸体的相关文献由374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旭东、李纪云、原园等。

微凸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10734 占比:99.98%

总计:710841篇

微凸体—发文趋势图

微凸体

-研究学者

  • 彭旭东
  • 李纪云
  • 原园
  • 孟祥铠
  • 李玲
  • 傅卫平
  • 唐进元
  • 温昱钦
  • 王雯
  • 蔡安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熊钰; 傅希桐; 李骞; 孙泽威; 张春; 张飞
    • 摘要: 采用超细铜管模拟碳酸盐岩地层中微裂缝,开展低速流动实验,分析气体在不同缝高裂缝中的流动状态变化,确定流动状态转换界限及转换区间,建立流动状态转换界限计算方法。研究表明,气体在缝高较大裂缝中的流动形式以理想的哈根-泊肃叶流动为主。由于缝高的减小,气体在裂缝中的流动从以理想光滑缝面的哈根-泊肃叶流动为主向非哈根-泊肃叶流动为主转换,转换的临界点即为流动状态转换界限。裂缝缝高在流动状态转换缝高界限以下继续减小到一定程度后,气体流动形式逐渐向理想的达西流动转换,从而可以确定裂缝在闭合过程中流动状态的转换区间。综合裂缝面的三维微凸体扫描结果、裂缝的材料性质及流体性质,建立了流动状态转换界限计算方法。实验测试和理论计算表明:从管流到达西流的缝高界限约为裂缝上、下两面微凸体最大高度之和的2倍。
    • 冯燕; 杨鹏; 张艳艳; 史立秋; 杭州明; 冯毅雄
    • 摘要: 针对现有分形接触模型没有考虑热应力的影响、不适用于结合部温度变化的问题,基于各向异性分形理论和热弹塑性接触理论,本文分别建立了粗糙表面热弹塑性接触的法向载荷模型和法向刚度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用于表征粗糙表面的热力学特性。通过数字仿真,分别分析了主要参数对粗糙表面热弹塑性接触法向载荷和法向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弹塑性接触法向载荷随结合部温差的增大而增大;热弹塑性接触法向刚度随着线膨胀系数、比例系数、温差、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减小。该模型是对传统模型在基础理论和应用范围上的拓展,可用于计算和分析工程实际中大量存在的结合部温度发生改变的接触情况。
    • 张伟; 张学良; 温淑花; 姚世生; 贾广宁; 张茜茜; 陈赟
    • 摘要: 基于自仿射接触点的概念,对传统MB分形模型中结合面接触单个微凸体的函数表征不具有统计自仿射特性进行了修正,推导了结合面静摩擦系数的解析式,建立了结合面静摩擦系数分形模型,并与基于MB模型的结合面静摩擦系数分形模型进行了比较。通过仿真分析研究了分形参数对静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结合面静摩擦系数随着无量纲法向接触载荷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无量纲特征尺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在与MB模型比较时有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基于MB模型的结合面静摩擦系数分形模型对结合面静摩擦系数的预测结果比该研究模型偏小。
    • 张明松; 付少将; 王宏
    • 摘要: 为了研究圆锯片的消音降噪机理,基于Hertz接触理论构建一种微凸体-刚性平面法向振动接触模型。将微凸体的接触变形分为弹性、弹塑性和塑性三种状态,探究微凸体法向接触载荷与接触变形之间的关系。类比海洋岛屿的分布规律,结合单个微凸体的法向接触力拓展得出整个球-平面接触界面法向接触载荷的分布规律,对球-平面阻尼接头的法向接触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法向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整个球-平面接触载荷随着接触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当接触面积一定时,弹性载荷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弹塑性载荷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塑性载荷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
    • 阎志伟
    • 摘要: 建立了固体接触界面间层流流动模型,研究了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在无规则微通道中的流动特性.该模型通道为二维、三维模型,用无规则微凸体模拟了微通道内的界面结构形式,定义了宽高比、长度比等物理量.分析了他们对流体流动的速度、压力的影响.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微通道内微凸体的速度、压力随微凸体占微通道的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大,微凸体的长度不是影响流体流动的主要因素,微凸体的结构形式是影响微通道流体流动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固体表面形貌设计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 李虎; 崔建中; 孟利民; 马如宏
    • 摘要: 为研究液黏传动过程中粗糙表面的承载特性,将分形理论引入到两粗糙表面摩擦过程之中,分析传动过程中混合摩擦和边界摩擦两阶段的微凸体承载过程,考虑微凸体弹塑性变形,对M-B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修正的微凸体承载模型.建立基于修正M-B模型的微凸体承载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得到有效面积系数、分形参数对液黏调速离合器传动过程的影响规律;对修正的微凸体承载模型的计算结果与M-B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微凸体接触载荷和传递转矩随着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大,当有效面积系数与尺度系数增大时,接触载荷与传递转矩均有所增大;分形维数为1.5时,微凸体接触载荷与传递转矩最小且随面积比的变化最为缓慢;在整个接触区域内,弹性变形区域的面积、接触载荷以及传递转矩最大,其次是弹塑性变形区域,塑性变形区域最小;考虑弹塑性变形时,微凸体接触载荷与传递转矩均有所下降;修正M-B模型和M-B模型间的修正系数范围在25%以内,修正系数随着有效面积系数、尺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减小.
    • 李智; 吴胜利; 简晓春; 刘启坤; 邢文婷
    • 摘要: 齿轮在加载循环过程中,粗糙表面微凸体接触会在齿轮次表面形成应力集中,形成初始疲劳裂纹,降低齿轮使用寿命.为了进一步研究直齿轮表面微凸体曲率半径、高度对表面弹塑性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Hertz接触理论和粗糙表面形貌的Greenwood-Williamson理论,建立了粗糙齿面单微凸体法向正接触模型、粗糙齿面弹塑性接触模型和不同粗糙度的粗糙界面接触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模型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分析得,增大微凸体曲率半径会使接触应力有所降低,微凸体越高所受接触应力越大,且微凸体高度对接触应力的影响大于微凸体曲率半径造成影响.根据模型所得结果利用基于多轴疲劳机理的Smith-Watson-Topper方法预测了不同粗糙表面疲劳裂纹萌生所需的加载循环次数.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对粗糙表面接触疲劳机理的研究.
    • 黄胜银; 葛卫京
    • 摘要: 某小型粉碎机的传动轴更换5 d后在轴承位置发生断裂。利用扫描电镜、洛氏硬度计和直读光谱仪对传动轴的断口及磨损部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轴承套圈和滚珠的材料是GCr15SiMn轴承钢。传动轴材料是40CrMn钢,传动轴正常部位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硬度31 HRC,磨损部位有珠光体组织,硬度22 HRC。断口属于扭转断裂,有较多的二次裂纹,磨损部位有挤压和变形的痕迹。分析认为过早失效的根本原因是传动轴和轴承在安装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涂抹润滑油,导致润滑不良,先产生黏着磨损,最后导致传动轴扭转断裂。对工人进行培训,更换零件后重新涂抹润滑油,解决了传动轴早期的黏着磨损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