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数学、汉语、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3383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现代哲学、晋阳学刊、黑龙江史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次学术研讨会、第16届全国热力学分析与节能学术会议、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等;循环论证的相关文献由12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葆嘉、甘志国、刘跃兵等。

循环论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3383 占比:99.94%

总计:183500篇

循环论证—发文趋势图

循环论证

-研究学者

  • 李葆嘉
  • 甘志国
  • 刘跃兵
  • 姚军
  • 宁玉川
  • 李成学
  • 李锋雷
  • 杨东华
  • 王伟民
  • 盖仕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立; 黎莎
    • 摘要: 中考物理对实验的考查主要从"实验探究"和"结论应用"两种角度出发.这两种角度的基本逻辑有所区别:"实验探究"的逻辑前提是结论未知,"结论应用"的逻辑前提是结论已知.在考试命题时,如果命题人不能厘清这两种考查角度的逻辑区别,就容易导致以实验结论为依据才能进行实验探究这种类型题的出现,即将结论当作探究条件,经过一番所谓的"探究",最终再次得到结论.这种"探究"实质上是陷入循环论证逻辑泥潭的"伪探究".鉴于中考命题对一线教学极富参考价值,避免命制存在逻辑问题的实验探究题是命题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对一线教师而言,只有深刻领会科学探究的内涵、厘清教学中的因果逻辑,才能真正培育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李锋雷; 孔德宏
    • 摘要: 循环论证的核心问题是推理过程中的逻辑是否严谨.数学证明的过程是否为循环论证,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为标准,得到4种体系下的循环论证:(1)同一教材体系;(2)不同教材体系;(3)同一学科体系;(4)不同学科体系.循环论证所带来的价值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能够让知识的学科价值更加充分发挥,能够降低学生负担.未来教材改革应关注:(1)教材改革应兼顾知识的学术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2)教材改革应注重教育逻辑的完善;(3)教材改革可考虑从循环论证根源的剖析上摄取“营养”.
    • 陈鑫亮
    • 摘要: 艺术作品的特质被英国艺术理论家罗杰·弗莱与克莱夫·贝尔总结为“有意味的形式”。该理论首次提出是在贝尔的《艺术》中,此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随之而来的如循环论证、前后论证不一致、存在矛盾等问题,也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因此,“有意味的形式”产生的影响和相关问题都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通过对贝尔理论中的循环论证问题及其《艺术》一书进行细致分析,确定问题所在,并结合中国艺术理论家李泽厚提出的“积淀说”,对贝尔理论问题进行合理的补充说明,通过中西方理论的结合达到互补的效果,并使其更完整、逻辑清晰。
    • 霍兴聪; 周佳颖
    • 摘要: 《大学章句》不仅仅是朱熹对《大学》的注释,更是他对自己哲学体系的阐释和完善。朱熹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进行理论探讨,在确定前提的情况下,验证已经判断为真的结论。此举确立了唯理论的标准,使传统儒学走向理性化道路。
    • 李锋雷
    • 摘要: 1引言张景中院士认为:“孤立地看待一个命题的证法,是很难肯定它是否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的.因为证明中一开始并没有出现循环论证,循环论证是怎样产生的呢?往往是在寻根问底的追问下出现的.”不少文献中都谈到了数学教学中应尽量避免犯循环论证的错误,却忽略了其核心价值.数学证明中的循环论证与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紧扣,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不应该只去“避免”。
    • 佘江涛
    • 摘要: 这是一个写作过度的时代、文本泛滥的时代,大量写作是复制、粘贴、拼凑的产物。电脑写作本来是一件好事,让人便于修改文本、调整框架,但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人懒惰的思维之“熵”,使思想崩陷。抄袭盗用、陈词滥调、同语反复、循环论证之文汗牛充栋、纷至沓来,许多文本连写作者本人都不知思想的原点什么,逻辑是什么,方向是什么,架构是什么。文本进入了自我生殖和繁衍的状态,导致很多作者和读者得了写作恐惧症和阅读厌烦症。心理障碍根据DSM 5的分类一共有20种,我以为,应该再加上这两种。
    • 潘麒羽
    • 摘要: 康德的定言命令式表达出道德法则对有限理性存在者意志的无条件强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重点讨论这种定言命令式的可能性问题.有学者基于"自由—道德法则"的循环论证对康德的阐释提出质疑.通过《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相关论述,康德分别以"跳出循环"和"消除循环"的方式回应这类质疑.然而,当将康德的定言命令式理论应用到现实道德问题时,也暴露出貌似难以克服的局限.这些局限才是康德义务论伦理学在当代理论视野中所真正面临的挑战.
    • 三泽龙志; 陈敏(翻译)
    • 摘要: 本系列连载是从逻辑角度来解释我们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例。本文是最后一篇。本文要解释的是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也存在于悖论(paradox)中的“循环论证”(circular argument)。
    • 叶斌
    • 摘要: 上帝存在证明是笛卡尔实现由我思转向外部世界的关键,但其论证可能存在的循环嫌疑,一直使得他的认识论陷入需要或者不需要上帝的争论.尽管存在不同版本的为其辩护的解释,但由于文本的复杂性使得此类辩护亦处于被质疑的状态.本文将通过对第三沉思中上帝存在证明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从符合论真理观、知性自身的可靠性及认知秩序与存在秩序的区分三个角度出发,尝试为笛卡尔进行辩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