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径流变化

径流变化

径流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441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9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41745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地下水、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2013第五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中国水利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径流变化的相关文献由119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国庆、张建云、沈永平等。

径流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9 占比:0.92%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1745 占比:99.01%

总计:42161篇

径流变化—发文趋势图

径流变化

-研究学者

  • 王国庆
  • 张建云
  • 沈永平
  • 贺瑞敏
  • 王渺林
  • 黄强
  • 丁永建
  • 张宇
  • 张强
  • 钟平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晨辉; 王艳君; 苏布达; 蒲阳; 王媛; 姜彤
    • 摘要: 根据共享社会经济情景(SSPs)分为“双碳”路径(SSP1-1.9、SSP1-2.6、SSP2-4.5、SSP4-3.4、SSP4-6.0)和“高碳”路径(SSP3-7.0、SSP5-8.5)。在碳达峰(2028—2032年)和碳中和(2058—2062年)两个时期,采用5个气候模式,7个情景驱动SWAT水文模型,分析赣江流域径流演变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961—2017年赣江流域观测到的年均气温以0.17°C/(10 a)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降水以17 mm/(10 a)的速率呈不显著上升。“双碳”和“高碳”路径下,2021—2100年赣江流域均呈现暖湿态,气温持续变暖,降水有所增加;碳达峰、碳中和时期,“双碳”路径下年径流呈现增加趋势;“双碳”路径下,月径流在汛期呈现增加趋势,枯水期在SSP1-1.9、SSP1-2.6、SSP2-4.5、SSP4-3.4下呈现增加趋势,在SSP4-6.0下呈现减少趋势。“双碳”路径下极端水文事件强度将可能小于“高碳”路径。
    • 李芳; 曾彪; 李勋贵; 沈艳琦
    • 摘要: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随地理区位、气候背景和时间尺度的不同而不同,如何量化其差异性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黄河兰州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利用SWAT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同时空尺度下径流变化的差异性影响及其主导因素,探究了不同区段径流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5个水文站的评价指标R^(2)和NSE都达到0.8以上;研究时段内,源区径流变化总体不显著,下游径流下降趋势较上游出现得早和明显;中段地区1986—2005年的径流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2005年后人类活动为径流减少的主导因素;下段地区1986—1995年的径流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之后逐渐加强的人类活动为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工农业和城市群快速发展以及水电站陆续修建,导致了径流变化由基准期的"气候控制"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控制"再向"人类活动主导"的差异性驱动特征转变。
    • 卢震林; 白云岗; 余其鹰
    • 摘要: 科学掌握径流演变特征,对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和田河上游1957—2018年62 a长系列天然径流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和田河上游径流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径流趋势、突变性及周期变化等径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年径流呈微弱增加趋势,2009—2018年时段增加明显;年内分配不均匀,其中夏季最多,约占全年70%,冬季最少,约占全年4%;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均在2010年发生突变,前者具有28a的最大主周期,后者具有4a的最大主周期。
    • 张冬冬; 戴明龙; 李妍清; 王含
    • 摘要: 荆江三口的分流对于洞庭湖区的水资源、河湖生态系统安全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荆江三口分流发生显著变化,亟需明确其变化特征及适应性对策.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荆江三口径流变化特征,采用数值模拟评估了水库不同下泄方案对推迟荆江三口断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荆江三口年径流量呈递减趋势,2003年以后分流比没有趋势性变化;相比1981—2002年,2003—2020年荆江三口径流汛期和退水期径流分别减少26%和40%,枯水期和涨水期分别增加了194%和17%.2003年以后,沙道观站长断流(历时>60 d)持续时间和短断流(历时≤60 d)发生频次均有所增加;弥陀寺站长断流时间有所减少,而短断流时间和频次显著增加;康家岗和管家铺站在长断流时间有所增加,短断流时间有所增加,频率有所减少.在枯水年情况下,水库增加下泄时间与推迟三口断流时间比不超过1.2,补水效率不超过0.28%,因此不推荐通过水库增加下泄流量方法推迟弥陀寺和管家铺站断流.
    • 彭弢; 贾仰文; 牛存稳; 刘欢; KHU Soon-Thiam
    •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永定河流域径流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下游常年处于断流状态。根据1956—1991年及2006—2018年永定河三家店以上流域各站的气象与水文数据,利用M-K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永定河流域的气象要素及径流变化趋势,利用双累积曲线和基于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进行了径流减少归因分析。结果表明:①1956—2018年间永定河流域的降雨无明显增加或减少趋势,气温有显著上升趋势,蒸发能力略有下降,径流减少非常明显,达到99.9%置信水平。②永定河流域大部分站点的降雨和径流变化存在大概11或23 a的波动周期。③永定河10个水文站的降雨-径流双累积曲线均发生了2~4次较为明显的偏移,在20世纪的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80年中期和90年代初期都发生了偏向径流的偏移,这表明在降雨量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径流减少了。④永定河流域是强人类活动区域,弹性系数绝对值依次为:降水>下垫面参数>蒸发能力,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平均贡献率约为95%。
    • 苏翠; 胡友兵; 冯志刚; 李文杰; 王井腾
    • 摘要: 基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正阳关以上主要控制站逐月实测径流资料及控制站以上雨量站逐月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对其主要控制站径流进行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并对突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年代以来正阳关以上主要控制站径流均呈下降趋势,支流控制站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淮南支流蒋家集站和横排头站在50年代后期发生突变,原因在于控制站以上水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导致径流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淮北支流阜阳闸站年径流在1971年发生突变减小,可能因为70年代降水量较小,闸坝的拦蓄调控作用使得径流减小趋势更为显著。变化期蒋家集站、横排头站、阜阳闸站受人类活动的径流影响量分别为1160亿、1043亿、1303亿m^(3),径流量减少率分别为49.5%、61.8%、42.3%。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 刘宇; 管子隆; 田济扬; 刘荣华; 关荣浩
    • 摘要: 定量评价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并开展其归因识别研究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本研究以泾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M-K检验、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流域近70 a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并基于Budyko假设评价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泾河流域年径流深以0.41 mm·a^(-1)的速率减少,并在1996年发生显著减少突变,相较于突变前减少43.49%。(2)流域年径流深第一、第二和第三主周期分别为41 a、58 a和15 a特征时间尺度。(3)流域径流变化对汛期降水量和潜在蒸发量的变化均较为敏感,流域径流变化对降水量的敏感程度是潜在蒸发量的2.3~5.3倍。(4)人类活动是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年、汛期和非汛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0.43%、63.75%和94.08%。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科学调配提供科学依据,并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王旭; 任强; 任才; 阿不都艾尼·阿不力孜; 龙爱华
    • 摘要: 为了探明气候变化下叶尔羌河径流演变的趋势,积极应对径流量变化可能为当地带来的影响,基于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选用CMIP5数据集建立未来时段的全球气候模式,对研究区2020—2100年径流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研究区适用性良好;在不同CO_(2)浓度路径下,卡群站在未来80年年径流量均值分别为204.37、203.67、202.63m^(3)/s,相比历史基准期分别减少了0.21%、0.55%、1.06%,且在RCP 4.5/8.5情景下年径流量呈现显著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与参考。
    • 何玉芬; 杨汉波; 唐莉华; 雷慧闽; 杨大文
    • 摘要: 基于ABCD模型,提出了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分析框架,结合弹性系数法,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北大沙河流域径流变化进行了归因分析。结果表明:从基准期(1980—1990年)到扰动期(2006—2018年),年尺度上ABCD模型和弹性系数法得到的气候变化导致径流的增加量分别为43.0 mm和32.0 mm,人类活动导致径流的减少量同气候变化导致的增加量相当,弹性系数法未考虑气象要素年内分配的变化,可能低估气候变化的影响;月尺度上,气候变化使径流在汛期增加了4.4~18.1 mm,非汛期增加了1.3~2.2 mm,在夏、秋两季占主导地位,人类活动使径流9月增加了11.3 mm,其他月份减少了1.9~10.1 mm,在春、冬两季占主导地位。
    • 胡春宏; 郑春苗; 王光谦; 张建云; 王超; 姚檀栋; 王焰新; 赖明勇; 倪广恒; 王雨春; 张弛; 田富强
    • 摘要: 西南河流源区是中国的水资源战略储备区,但其未来水资源演变趋势不明,为厘清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变化规律以开展适应性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2015年启动了“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本文对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情况和主要进展进行综述。重大研究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构建了西南河流源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有效提升了西南河流源区的监测能力;创新了高原寒区径流水源组成的多元综合解析方法,揭示了高原寒区典型径流水源的形成机理及气候驱动下流域下垫面与水文系统的协同变化机理;创建了综合冰雪冻土寒区水文过程和示踪过程的分布式同位素水文模型,揭示了雅鲁藏布江径流变化的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提出了河流全物质通量概念,开展了大量取样检测,揭示了高原河流生源物质循环及生物响应规律,量化了澜沧江梯级水库运行的环境累积效应;发展了多目标互馈系统理论,从水量、水能、水质3个方面创新了梯级水库适应性利用技术,为西南水电消纳、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合作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