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底质

底质

底质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840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93篇;相关期刊213种,包括淡水渔业、渔业科学进展、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全国第二十二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等;底质的相关文献由216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雯、曹文熙、李彩等。

底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1 占比:52.5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71%

专利文献>

论文:393 占比:46.79%

总计:840篇

底质—发文趋势图

底质

-研究学者

  • 周雯
  • 曹文熙
  • 李彩
  • 杨跃忠
  • 许占堂
  • 吴自银
  • 丁建华
  • 刘伟
  • 唐红平
  • 尚继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任晓亮; 吕国华; 姜海洲; 王林; 梁建超; 马学艳; 金武; 徐东坡; 占明飞; 闻海波; 顾若波
    • 摘要: 为提高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ira)稚蚌成活率,在稚蚌生长3个阶段设置不同的饵料和底质组合,探究饵料和底质对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稚蚌投喂破壁微拟球藻组的成活率、壳长和壳高生长均显著高于投喂未破壁微拟球藻组;3.4×10^(5)个/mL和6.8×10^(5)个/mL饵料浓度对前期稚蚌成活率、壳长和壳高生长无显著性差异。中期稚蚌成活率5组间差异不显著;投喂混合饵料组(50%卵囊藻+50%未破壁微拟球藻)的壳长、壳高与投喂破壁微拟球藻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投喂卵囊藻组与未破壁微拟球藻组;相同饵料条件下,添加硬黄泥底质组成活率与添加黄泥底质组差异不显著,但壳长和壳高硬黄泥组显著低于黄泥组。后期稚蚌硬黄泥组、铁锈泥组、黄泥组和花园泥组间成活率和壳长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前期稚蚌消化吸收能力差,投喂机械破壁微拟球藻有利于稚蚌存活和生长,3.4×10^(5)个/mL的饵料浓度即可满足稚蚌生长所需;中期稚蚌投喂混合饵料或破壁微拟球藻更有利于稚蚌的存活和生长,黄泥为其适宜底质;后期稚蚌对底质要求降低,硬黄泥、花园泥、铁锈泥和黄泥均是其适宜底质
    • 吕喆; 刘杰; 张靖华; 万云; 冷欣
    • 摘要: 为研究不同底质及光照条件对轮叶黑藻组培苗生长发育和种植的影响,开展了轮叶黑藻在4种光质(白光、红光、蓝光、红蓝混合光)和3种光周期(8、12、16 h/d)条件下的组织培养研究,及组培苗在3种底质(泥土、沙子、泥沙混合)和3种遮光程度(不遮光、40%遮光、80%遮光)条件下的种植研究。结果表明:红光显著提升了轮叶黑藻组培苗的干重和可溶性糖积累量,显著降低了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蓝光促进叶绿素a的合成,抑制叶绿素b的合成;12 h/d光周期下干重最大,茎长最长,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光周期的增长提高轮叶黑藻组培苗抗氧化酶活性。泥土底质比沙子底质更有利于轮叶黑藻生长,且80%的遮光有利于提升株高和茎部干重。研究不仅补充和完善了轮叶黑藻组织培养体系,同时也为组培苗的工程化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 张颖军; 耿家营
    • 摘要: 侧扫声呐是开展海底目标搜寻定位工作的主要装备。不同的海底底质和地形会影响侧扫声呐反射波的强度,从而干扰对声图的准确判读。本研究根据水声学基本原理和侧扫声呐工作原理,分析海底底质和地形对侧扫声呐声图的影响,并对侧扫声呐工作和声图判读方法给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对提高侧扫声呐的使用效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李春波; 黄晓荣; 冯广朋; 庄平; 耿智; 伍烨菱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类型的喜好性,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个体和群体对泥、泥沙(泥:沙=1:1)、中沙(0.35—0.50 mm)和细沙(0.25—0.35 mm)等4种底质的喜好性。亲蟹个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结果均表明亲蟹对泥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底质(P0.05)。对栖息方式的研究表明,亲蟹无显著的埋栖行为,扣蟹喜好埋栖在泥和中沙里面,仔蟹喜好埋栖在泥里面,其次是泥沙。研究揭示,中华绒螯蟹对不同底质的喜好性具有显著差异,且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及栖息方式也不尽相同,为其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提供了参考。
    • 朱海涛; 涂茜; 冯志
    • 摘要: 恢复或重建沉水植物群落被认为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修复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从众多生态修复研究和工程项目中可以发现沉水植物恢复的进程受到了多种环境因子的综合限制。综述了水下光照条件、水体营养盐和底质3种关键环境因子对不同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提出了今后沉水植物恢复和构建研究应加强的3个方面:构建水质参数与光衰减的数学模型,系统研究光照强度对沉水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多种营养盐交互作用下对沉水植物生长和种群扩张影响的阈值研究;底泥特性对沉水植物生长和繁殖体萌发影响的基质研究。
    • 叶融
    • 摘要: 本文建立了超声波提取-离子色谱法测定底质中的水溶性阴离子的分析方法,讨论了提取、离心、色谱等条件对结果的影响。对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回收率进了测试。检出限在0.023~0.102mg/L之间,精密度在0.56~4.28%之间,回收率在87.5~112.2%之间。
    • 耿家营
    • 摘要: 随着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针对海洋资源尤其是深海资源的勘察活动越来越多。声呐作为开展海底目标搜寻定位的主要装备,因其价格低廉、分辨率高等优点在海洋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梳理了侧扫声呐、多波束声呐、合成孔径声呐等三类主流声呐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主流型号及应用场景,对其技术优势及选型要素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提高声呐选型的适用性提供参考。
    • 应紫薇; 李银康; 颉晓勇
    • 摘要: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保障我国医疗检测安全的重要战略生物资源,国内外中华鲎行为生态学相关研究极少。在实验室内模拟砾石底(NS)、细砂(SS)、中砂(MS)、粗砂(CS)、泥(AR)、泥沙1(AA)、泥沙2(AB)和沙泥(SA)8种不同比例的泥沙类型对中华鲎行为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稚鲎较多时间潜藏于泥沙中,较少时间裸露于泥沙表面活动(如爬行、游泳等)。稚鲎偏好在含淤泥较多的泥沙类型中潜沙,且在泥质和泥沙质类型中埋栖时间较在沙质中埋栖时间长;在裸露于泥沙表面时,稚鲎相对偏好栖息于沙质底。泥沙环境下稚鲎用于游泳的时间比例高于砾石底。在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夜晚5个时间段中,稚鲎在夜晚和凌晨活动较活跃。通过揭示不同比例的泥沙类型底质对中华鲎稚鲎行为特征的影响,为野外增殖放流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放流适宜地点的选择以及稚鲎人工养殖环境的优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刘春胜; 吴川良; 李秀保; 刘闯; 王爱民; 顾志峰; 吕布
    • 摘要: 文章调查了三亚近海蜈支洲岛(主要受旅游扰动影响)和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亚龙湾、鹿回头半岛和东西瑁岛,主要受非法捕捞影响)的诺亚砗磲(Tridacna noae)分布、密度、种群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亚龙湾和蜈支洲岛海域诺亚砗磲密度最高,分别为2.00×10–2和1.92×10–2 ind./m2,显著高于东西瑁岛和鹿回头半岛海域(P<0.05).蜈支洲岛诺亚砗磲群体主要分布于2—4 m水深,亚龙湾群体主要分布于6—8 m水深;(2)在蜈支洲岛海域,壳长<5 cm、5—<10 cm、10—<15 cm和≥15 cm四种规格诺亚砗磲均有分布,表明该海域种群结构稳定;(3)诺亚砗磲主要分布于活珊瑚区,其次为礁石区,砂石区极少;(4)诺亚砗磲外套膜RGB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均呈现显著地相关性(P<0.05),其中蜈支洲岛群体RGB参数相关系数低于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体.综上所述,与旅游扰动相比,非法捕捞是影响砗磲种群结构和外套膜颜色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砗磲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 张忠海; 杨桐; 文紫豪; 张霄林; 曹特; 倪乐意; 袁昌波
    • 摘要: 实验以云南大理州洱海水生植被重度退化区(湖心平台)作为实验地点,探究极度弱光和两种底质(黏土、淤泥)环境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在恢复过程中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并依此探讨底质改善对苦草种群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极度弱光环境下,苦草部分死亡,存活数量下降,并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上均表现出胁迫响应,其形态特征值下降,氮(N)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碳(C)含量和淀粉含量下降;(2)苦草不同器官对弱光环境的响应有所差异,叶片(地上部分)受到的胁迫影响大于根茎(地下部分);(3)苦草对弱光环境的响应在不同底质条件下有显著性差异,苦草在黏土底质上表现出更小的胁迫反应和更高的存活数量,两种底质相比较,黏土更适合作为苦草恢复的底质条件.研究表明在洱海当前的水质环境下有希望结合局部的底质改善来实现在南部湖心平台的沉水植物恢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