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应对行为

应对行为

应对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7708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管理评论、齐鲁护理杂志、护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韩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应对行为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华强、范春梅、贾建民等。

应对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708 占比:99.59%

总计:27821篇

应对行为—发文趋势图

应对行为

-研究学者

  • 李华强
  • 范春梅
  • 贾建民
  • 时勘
  • 李萍
  • 万青
  • 刘春燕
  • 刘玲
  • 周雪
  • 姜丽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彪; 贺芒
    • 摘要: 公众应对行为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通过微博内容获取数据,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应对行为进行质性研究,构建出理论模型。发现:公众应对行为生成经历“事件情境暴露—事件信息感知—风险心理评估—应对行为生成”的过程。其中,事件情境是公众应对行为发生的应激源;信息感知是公众应对行为发生的决策依据;心理评估是公众应对行为生成的决策过程;应对行为是最终表现。本文揭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应对行为发生的过程逻辑、内在机制和内涵要素,并提出引导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建议。
    • 刘方
    • 摘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民众在特定风险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发期和低发期的信息获取方式、风险认知、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疫情低发期人际渠道的使用频率有了明显的增加,但可信度却大大降低。大众渠道在两个时期均是最受欢迎的信息渠道,但信息的可信度最低;权威型角色在缓解民众的不安情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疫情低发期,稳定的情感型角色在缓解民众的不安情绪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民众的风险感知水平更低,在熟悉性和可控性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显著提高,同时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出现了更多的积极应对行为和更少的消极回避行为。因此得出结论:在疫情低发期民众对信息的关注逐渐理性化,进而影响他们的风险认知、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行为
    • 庞祯敬; 李慧
    • 摘要: 目的: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形成路径,为完善公共部门风险沟通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扎根理论,收集以2020年2月1-29日为时间跨度,以湖北、四川、江苏3省为代表地区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个人微博博文9421条,全面解构疫情下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形成路径。结果:凝练出751个现象定义、208个一般概念、54个一般范畴、14种主范畴、5个关系内属,并以此构建了疫情下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结论:疫情下公众风险应对行为的形成是一个“信息感知”的场域,其形成机理大致服从“信息刺激-风险传感-风险认知-行为决策-行为表达”的传导过程,即原始信息作用于个体响应与社会响应下的信息评价、情境卷入机制而抽取为风险信息,并通过风险感知、行为主体感知、自我需求感知的风险表征机制转换为感知的风险,进而驱动行为评估和行为制定的行为决策过程,最终形成以个体防护行为、公共防护行为、情绪反应为主要维度的风险应对行为
    • 孟祥伟; 吴群红; 郝艳华; 李乐; 孟楠; 邵瑛琦; 王星; 李晨希
    •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低风险地区和中高风险地区公众的风险认知、应对行为的现状与差异性,为政府采取针对性应急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对853名低风险地区公众和439中高风险地区公众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利用SAS 9.4对风险认知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风险认知与应对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新冠肺炎疫情日常防护为低风险地区(4.30)和中高风险地区(4.21)公众最熟悉的内容,新冠肺炎疫情监测预警为低风险地区(4.12)和中高风险地区(3.90)公众控制程度最高的内容。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低风险地区公众的风险认知与其消极应对行为存在正相关(r=0.252,P<0.001),中高风险地区公众的风险认知与其积极应对行为(r=0.170,P<0.001)和消极应对行为(r=0.129,P<0.01)均存在正相关。结论:相较于低风险地区,中高风险地区公众风险认知的熟悉程度和控制程度均有所降低,两类风险地区公众的风险认知对其应对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
    • 王思源; 闫树
    • 摘要: 隐私计算是指在保证数据提供方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一系列信息技术,能够保障数据在流通与融合过程中的"可用不可见"。近两年来,在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共同作用下,隐私计算技术、产业、应用迅速发展。一方面,数据流通需求不断加强,机构间数据流通成为促使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不断实施的法律法规使得数据的安全与保护,特别是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合规性,成为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而不再是短暂的监管应对行为
    • 孙菲阳; 文娟
    • 摘要: 近年来,隐私计算技术发展势头火热。一方面,数据流通需求巨大,数据“孤岛”问题重重,机构间数据流通成为促使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各国数据安全监管环境收紧对隐私合规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保护成为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而不再是短暂的监管应对行为。为平衡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之间的矛盾,隐私计算技术应运而生,为数据合规提供了一种“最优解”。然而,隐私计算并非“完美”,目前隐私计算存在多重合规误区,仍面临合规性、可信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现实风险。
    • 宋惠琴; 朱娟; 黄孔珍; 华青霞
    • 摘要: 目的:探讨研究对慢阻肺(COPD)患者采用思维导图结合动机访谈对其的症状及其应对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医院收治的82例慢阻肺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COPD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思维导图结合动机访谈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COPD患者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的血气及肺功能、应对行为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COPD患者的血气及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PD患者MCM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PaO_(2)及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CO_(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COPD患者的SF-36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COPD患者采取思维导图结合动机访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血气及肺气功能、应对行为及生活质量。
    • 谢媛琪; 姜泓; 王昱; 王丽
    • 摘要: 目的:调查湛江市某研究所工作人员对新冠肺炎(COVID-19)相关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情况,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11月借鉴KABP(知识、态度、信念、行为)模式设计新冠肺炎相关问题的调查表,通过单位微信群对广东省湛江市某研究所工作人员进行电子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所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出院标准、口罩选择与佩戴方法、规范化洗手、使用后的口罩规范处理等问题的知晓率较低;超过60%人群认为疫情可防可控,表现出乐观的态度;新冠肺炎防控的日常细节行为(勤洗手,常开窗通风,楼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钥匙、手机、室内物品消毒,定期空调清洗消毒,减少乘坐电梯,避免直接接触电梯按钮,减少聚餐,与人交谈相距1m,咳嗽时用纸巾或肘臂遮盖口鼻,用后的口罩置入袋内封闭后再弃入带盖垃圾桶)依从性低于50%。结论:研究所人群对新冠疫情存在认知与行为背离现象,需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行为依从性。
    • 程淑俊; 颜俨; 姜志德
    • 摘要: 气象灾害已成为造成农业歉收和农业生产波动的主要原因,为厘清农户灾害应对行为及影响因素,利用中国猕猴桃主产区陕西省关中地区两个典型县(周至县和眉县)的226份调查数据,对猕猴桃种植户灾害应对行为决策及行为强度进行测度与综合分析,并运用Double-hurdle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农户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在灾害前后的行为存在差异,灾前主要采取树主干涂白包裹及果园熏烟等方式,灾后主要采用剪去受冻枝条及向树体喷洒营养液等方式。2)农户应灾强度总体较低,且存在县域差异。在12种应对措施中,190位种植户仅采取1~3种应对措施,占采取应对措施人群的85.43%,平均采取措施2.1种;周至县农户采取应对行为的农户比例较高,且行为强度高于眉县农户。3)农户应对行为受其内在禀赋特征及外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且影响方向有正有负。户主的文化程度、种植猕猴年限、参加技术培训的次数等变量正向影响农户的应对行为决策及强度;乡镇距离变量负向影响农户的应对行为决策及强度。政府应拓宽农户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确保种植业收入稳定及持续发展。
    • 刘艳菊; 刘虹; 王蒙; 王巍; 刘少伟; 吕仝; 胡蕊; 余明
    • 摘要: 目的 探究精神科实习护士常发生针刺伤的操作,及首次针刺伤后其内心体验及应对行为,为更好地保护实习护士身心健康探索道路.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的精神科实习护士共30名,对所有实习护士首次发生针刺伤后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内心体验及应对行为;同时使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其焦虑程度.结果 30名实习护士首次针刺伤大多发生在拔针、抽血、注射等操作时;内心体验大多有恐惧、担忧,少数有镇定、怀疑、自责等;应对行为包括寻求帮助、退缩、逃避、哭泣等.其中发生针刺伤时患者有无血源性传染病与实习护士焦虑程度相关(P<0.05).结论 针对精神科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应加强实习护士的职业防护类教育,降低针刺伤发生率;带教老师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需增强与实习护士的沟通能力,重视实习护士针刺伤后的心理及行为反应,降低针刺伤对实习护士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