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水裂隙

导水裂隙

导水裂隙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72957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2017)、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等;导水裂隙的相关文献由527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家林、鞠金峰、张新国等。

导水裂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2957 占比:99.96%

总计:273058篇

导水裂隙—发文趋势图

导水裂隙

-研究学者

  • 许家林
  • 鞠金峰
  • 张新国
  • 李杨杨
  • 江兴元
  • 江宁
  • 刘进晓
  • 刘音
  • 史俊伟
  • 孙文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建伟
    • 摘要: 注浆加固技术是治理煤层底板突水的重要关键技术之一,而钻探技术是目前探查底板裂隙最可靠的手段,针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双欣煤矿16号煤层底板局部带压开采的问题,采用长距离定向钻进技术探查该矿2163工作面底板,并采用地面注浆技术加固底板。探查结果表明:2163工作面底板隔水层有效厚度在15m以内,底板15m以下砂质泥岩隔水层中裂隙较发育,存在相互贯通的横向裂隙,与奥灰水存在较强的水力联系。通过对底板大规模注浆完成对该工作面的改造,并通过对比注浆钻孔以及掘进巷道在注浆前后涌水量的变化情况评价注浆效果,结果表明:底板经注浆改造后,掘进巷道和钻孔涌水量大幅度降低,底板导水裂隙得到有效封堵,解除底板奥灰水对该矿2163工作面的威胁,为2163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有效安全保障。
    • 罗任植; 王辉; 乔会; 武浩
    • 摘要: 在煤矿采掘生产过程中,突水始终是安全生产的隐患之一。除天然的隔水层缺失外,煤层及其围岩的导水裂隙是形成突水的主要导水通道。而裂隙又分为自然裂隙和采动裂隙,绝大多数的导水裂隙是煤层采空后覆岩失去支撑,在重力和地应力作用下形成的采动裂隙,因此预测采动裂隙对煤矿水害治理和安全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地震勘探是以地层或岩层的力学性质为研究对象的物探技术,地震资料中包含了丰富的地下力学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探索,可以获取目的地层一定的岩石物理学性质特征,对其中较为容易出现破损和裂缝的脆性带分布进行圈定,得到脆性带的分布情况。结合钻探、测井资料及目标区以往揭露导水裂隙分布情况,而对矿井的采动裂隙最可能发生的位置进行预测。
    • 司瑞江; 王晓振; 郜建明
    • 摘要: 准确的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是煤矿进行水害防治、邻近层瓦斯抽采的重要参数。基于晋城矿区某矿的开采条件,对1311工作面导水裂隙发育高度进行预计分析。1311工作面覆岩岩性测试结果显示其平均抗压强度为49.1 MPa,达到坚硬程度;在工作面采高4.5 m条件下,根据规程预测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在51.91~129.8 m,由于采厚和开采方式选择的不同,计算方法差异很大。根据1311工作面上方施工的探测钻孔和岩性取芯及测试分析,基于关键层位置判别的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在92.15~94.65 m,相对稳定、准确。研究成果为该矿在深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对顶板水的防范、顶板瓦斯抽采巷道布置层位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 鞠金峰; 马祥; 赵富强; 刘阳军; 王业征; 刘乐; 许家林
    • 摘要: 东胜煤田是我国西北部能源供给的重要基地,煤炭资源丰富但赋煤条件多变,导致不同矿区采动导水裂隙的发育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揭示东胜煤田采动导水裂隙发育的分区特征对于科学指导区域煤炭绿色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东胜煤田17对主力矿井30个工作面的导水裂隙发育特征统计与实测,获得了赋煤条件变化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简称“导高”)的影响规律;通过对东胜煤田赋煤条件的典型分区,提出了不同分区覆岩“导高”的预计方法。结果表明,相比深部开采,浅部煤层采动引起的覆岩“导高”波动程度更为显著,尤其在埋深200~300 m,裂采比上下波动范围可达2.55倍。覆岩导水裂隙的发育受控于关键层的破断运动,顶板7~10倍采高范围之外最近一层关键层底界即为导水裂隙发育的顶界;据此合理解释了浅/深埋煤层“导高”波动性差异的原因。浅埋煤层覆岩关键层数量相对偏少,极易出现主关键层进入7~10倍采高范围的情况,造成导水裂隙直接发育至基岩顶界,引起“导高”值的异常大幅度波动。而对于深部煤层,覆岩7~10倍采高范围之外关键层数量相对偏多、间距偏小,当因地质条件改变而引起关键层位置变化时,“导高”的波动范围仅限于7~10倍采高范围附近关键层与其上部相邻关键层之间的间距,难以出现“导高”的大幅度波动现象。据此提出,在埋深低于500 m条件不能直接使用采高倍数法进行“导高”预计,应根据关键层位置及其对破断裂缝导水性影响规律进行判断;而当埋深超500 m时,可按17~24倍采高的统计值进行简单估算。
    • 郭忍
    • 摘要: 为解决顶板含水巷道过断层期间淋水量增加、围岩控制难度增大以及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的问题,通过分析巷道围岩、顶板淋水以及断层赋存情况,提出采用超前探测、超前注浆、补强加固以及围岩喷浆等方式对围岩进行支护的方案,并进行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案进行支护后,巷道掘进过断层期间顶板未出现淋水情况,同时巷道围岩变形量较小,确保了巷道掘进安全。
    • 王红胜; 张胜伟; 李斌; 李磊; 郭卫彬; 肖双双
    • 摘要: 为提高彬长矿区含水层下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安全性,根据燕家河煤矿工程地质条件,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5^(-1),5^(-2),8煤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揭示不同开采方式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特征,确定煤层群合理开采顺序。首先,上行开采8,5^(-1),5^(-2)煤层,物理模拟确定了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98.4,118.6,129.0 m,数值模拟确定了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93.6,118.4,129.2 m,上述分析表明导水裂隙带未穿透直罗组含水层。其次,下行开采5^(-1),5^(-2),8煤层,数值模拟确定了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60.4,75.7,145.3 m,表明导水裂隙带贯通直罗组含水层。综上分析表明了下行开采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较上行开采大,下行开采裂隙贯穿了直罗组含水层但未到达洛河组含水层。8105工作面涌水量实测表明8煤开采后覆岩采动导水裂隙带未贯通直罗组含水层,保障了工作面安全回采。
    • 安勇
    • 摘要: 12203运输巷掘进期间会揭露DF6-1断层,该断层影响范围内围岩破碎且具备一定导水性,给巷道掘进安全带来较大威胁。为确保巷道安全高效掘进,提出综合使用注浆、撞锲、锚网索喷及架棚支护技术方案对断层破碎带围岩进行控制,并依据现场条件设计围岩支护方案。现场应用后,巷道得以安全高效通过DF6-1断层影响范围,期间掘进迎头及顶板未出现淋水情况,巷道围岩变现量较小,为实现了巷道安全高效过断层。
    • 李鹏
    • 摘要: 将微震监测技术、视电阻监测技术相结合对采面底板突水进行综合监测,并在10908综采工作面进行现场应用.结果 表明,微震监测可实现采面开采后底板裂隙发育深度动态监测;视电阻监测技术可对裂隙是否导水进行判定,结合微震监测与视电阻监测结果,可实现对采面底板是否突水进行综合预警.
    • 张玉伟
    • 摘要: 文章针对顶板淋水导致巷道围岩松软、支护体系强度降低、围岩变形量过大问题,在对顶板淋水对围岩变形影响分析基础上,提出含水层疏排+导水裂隙封堵+强化巷道支护等方式控制顶板淋水段巷道围岩变形,现场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取得主要结论为:1)2506运输巷顶板直接顶以泥岩为主,在顶板淋水作用下直接顶出现砂化、泥化,强度及承载能力显著降低且淋水作用下原有的锚网索支护体系强度降低,因此降低顶板淋水、封堵导水裂隙以及提升围岩支护强度是控制顶板淋水巷道围岩变形关键;2)在顶板淋水区域掘进时采用超前疏排水钻孔对顶板裂隙水进行疏排,增加锚杆(索)锚固长度、围岩注浆、巷道表层喷浆等方式封堵导水裂隙并降低淋水量可为围岩支护创造良好条件;3)通过加密锚杆、增加锚索长度以及锚杆索预紧力,来提升淋水段巷道围岩支护强度,提高围岩稳定性,现场应用后,淋水段巷道顶底板、巷帮变形量分别控制在49mm、40mm以内,取得较好围岩控制效果。
    • 张玉伟
    • 摘要: 文章针对顶板淋水导致巷道围岩松软、支护体系强度降低、围岩变形量过大问题,在对顶板淋水对围岩变形影响分析基础上,提出含水层疏排+导水裂隙封堵+强化巷道支护等方式控制顶板淋水段巷道围岩变形,现场应用取得显著效果.取得主要结论为:1)2506运输巷顶板直接顶以泥岩为主,在顶板淋水作用下直接顶出现砂化、泥化,强度及承载能力显著降低且淋水作用下原有的锚网索支护体系强度降低,因此降低顶板淋水、封堵导水裂隙以及提升围岩支护强度是控制顶板淋水巷道围岩变形关键;2)在顶板淋水区域掘进时采用超前疏排水钻孔对顶板裂隙水进行疏排,增加锚杆(索)锚固长度、围岩注浆、巷道表层喷浆等方式封堵导水裂隙并降低淋水量可为围岩支护创造良好条件;3)通过加密锚杆、增加锚索长度以及锚杆索预紧力,来提升淋水段巷道围岩支护强度,提高围岩稳定性,现场应用后,淋水段巷道顶底板、巷帮变形量分别控制在49mm、40mm以内,取得较好围岩控制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