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射频线圈

射频线圈

射频线圈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61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物理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88518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技术与市场、科学与财富、中国医疗设备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2012年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暨2010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医疗信息化大会等;射频线圈的相关文献由85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烨、刘新、张松涛等。

射频线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8518 占比:99.91%

总计:88600篇

射频线圈—发文趋势图

射频线圈

-研究学者

  • 李烨
  • 刘新
  • 张松涛
  • 郑海荣
  • 张弘
  • 朱华彬
  • 徐征
  • 陈巧燕
  • 胡小情
  • 陶世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创新产品“5.0 T磁共振成像系统”,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通过,已于2022年8月31日获得注册,批准上市。该产品由超导磁体(5.0 T)、梯度功率放大器、梯度线圈、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线圈、检查床、谱仪、配电系统、对讲系统和生理信号门控单元组成。该产品采用5.0 T超导磁体。
    • 宋春虎; 陈巧燕; 车韶; 王海宁; 李烨
    • 摘要: 射频接收线圈是决定磁共振成像质量的关键部件。目前,临床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射频接收线圈主要是采用固定形状或半柔性结构,线圈尺寸适用于几乎全部的病人。然而,由于不同人体形之间的差异较大,在颈部、关节、乳腺、腹部、婴儿等成像中,射频接收线圈离成像部位较远,导致图像信噪比较低,进而影响图像质量和临床诊断。因此,提高图像信噪比一直是磁共振成像前沿技术发展的方向。近年来,超柔射频线圈由于能够很好地贴合成像部位,从而提高图像信噪比,在颈部、关节、乳腺、腹部、婴儿等成像应用中展示了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总结了超柔射频线圈相关的研究与应用,并讨论了超柔射频线圈的关键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 马聪伟; 杨鸿毅; 钟凯
    • 摘要: 在众多可产生磁共振现象的原子核中,1H核凭借其在生物体中含量高、磁共振信号强的优势,成为磁共振成像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其它杂核在生命科学相关研究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如31P核广泛参与了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是非质子成像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MRI向更高场强的发展使得杂核成像逐渐普及,其核心部件是高质量的1H/31P双调谐射频线圈.本文总结了与1H/31P双调谐射频线圈相关的研究与应用,展示了9.4 T下小鼠脑的质子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磷谱,并讨论了高场1H/31P双调谐射频线圈的潜在应用价值.
    • 张勋; 胡亮亮; 屈正; 徐进章
    • 摘要: 根据临床对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的需要,设计一种用于肺部0.06 T低场磁共振成像的3He射频线圈.通过预先设定感兴趣区域(ROI)及其内部的目标磁场,运用目标场法逆向求解ROI内产生目标磁场所需的源电流密度分布,流函数获取射频线圈理想绕组.然后利用CST软件建模简化线圈绕组,场路协同仿真研究负载射频线圈在不同品质因数(Q值)下的射频场B1和特定吸收率(SAR)分布等性能指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射频电路的电容值可调整线圈的Q值,线圈Q值越大,单位功率信号激励下产生的B1场强越高,SAR值越高,传输效率越低,而B1场均匀性不受影响,一直保持在近90%.通过射频线圈仿真,验证了目标场法联合CST仿真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可推广至高频射频线圈设计.
    • 崔亚莹; 白玫
    • 摘要: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MR)射频线圈及不同强度的主磁场对一体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MR系统灵敏度的影响.方法:利用基于蒙特卡罗工具的文本工程通用架构(GATE)软件建立GE Signa PET/MR仿真模型,在有无射频线圈的情况下选取不同强度磁场,依据美国电器制造商协会(NEMA)NU2-2012标准对系统灵敏度进行测量,分析不同强度磁场及射频线圈对一体化PET/MR系统灵敏度的影响;并与体模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仿真实验的准确性.结果:仿真实验与体模实验结果偏差<3%;磁场从0 T增加到7 T,系统灵敏度最多降低4%;同等静磁场条件下,射频线圈的存在使系统灵敏度降低20.57%~23.5%.当时间分辨率为2.25 ns、能窗下限为300 keV时,将能量分辨率从20%优化为11%,系统灵敏度提升0.5%;当时间分辨率为2.25 ns、能窗下限为450 keV时,将能量分辨率从20%优化为11%,系统灵敏度提升16.2%.在能量分辨率为11%时,将能窗下限从450 keV降低到300 keV时,系统灵敏度提高21.2%;能量分辨率为20%时,将能窗下限从450 keV降低到300 keV时,系统灵敏度提高40.2%.当时间分辨率从2.25 ns优化至0.4 ns时,系统灵敏度整体高于时间分辨率为2.25 ns时的灵敏度,但提高程度在1%左右.结论:磁场增大PET的系统灵敏度有所降低,但程度较小;射频线圈会大幅度降低PET的系统灵敏度.降低能量阈值,优化时间分辨率以及能量分辨率有助于提高系统灵敏度.
    • 李锋华; 李孙霍
    • 摘要: 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上扫描动物部位时,常碰到扫描部位不能位于射频线圈的中心,扫描躯干和脊柱时,易出现倾斜、扭曲等定位问题.通过使用V型定位垫子,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使扫描成像效果更佳,图像更利于病情诊断.
    • 李宏伟
    • 摘要: 目的 为了在提高透射深度的同时降低比吸收率(SAR),设计一种用于7T磁共振成像的新型宽边耦合开口谐振器(BC-SRR)射频线圈.方法 该线圈由上、下两层圆形边缘耦合SRR(EC-SRR)结构构成,分析上、下层之间相对旋转角度为90°、180°、270°和360°时构成的4个模型,探讨SRR结构中裂缝数量变化对磁场分布和SAR的影响.结果 在穿透深度为0~50 mm时,新型BC-SRR射频线圈的磁场强度高于传统BC-SRR及EC-SRR射频线圈;内环裂缝数量多、外环裂缝数量少的BC-SRR射频线圈的穿透深度更大且SAR更低.结论 新型BC-SRR射频线圈在磁场强度、穿透深度和SAR等方面均优于传统BC-SRR及EC-SRR射频线圈.
    • 黄清明; 郑刚
    • 摘要: 目的:使射频线圈的工作频率接近于磁共振成像(MRI)的共振频率,即射频线圈处于谐振状态,从而提高MRI系统射频功率的转化效率、改善MRI图像质量.方法:在介绍MRI射频线圈谐振电路原理的基础上,对射频线圈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进行理论推导.采用电子电路设计软件MULTISIM搭建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从射频脉冲作用瞬间、正弦稳态和射频脉冲撤除后3个阶段,分别对其谐振电路波形、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线圈两端的瞬时压降和稳态电路参数等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结果:电子线路仿真的结果能够直观地反映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的特性.通过电子线路参数的优化调整能使射频线圈处于最佳谐振状态,从而提高射频功率的转化效率和改善MRI图像质量.结论:谐振电路特性的仿真分析为射频线圈的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射频线圈谐振电路的设计制造成本.
    • 黄清明; 郑刚
    • 摘要: 目的 磁共振成像系统(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射频线圈具有发射和接收双重功能,射频线圈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到MRI设备的性能.本文拟对射频线圈的谐振电路性能进行研究,使射频线圈在发射射频和接收信号状态下效率最佳.方法 射频线圈的谐振角频率、阻抗匹配、品质因数、接收带宽、发射效率和接收效率等性能参数是实现上述目的 的关键因素,本文对射频线圈的串联谐振、并联谐振和串并联谐振电路中影响射频线圈性能参数的相应技术参数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并采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EDA)和射频仿真软件(radio frequency simulation,RF SIM)对射频线圈电路的谐振状态、信噪比、接收带宽、品质因数和阻抗匹配等参数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通过仿真软件能够直观地反应影响射频线圈性能与对应谐振电路技术参数的关系,为射频线圈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了技术依据.结论 该方法对射频线圈的设计和性能的改善具有指导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射频线圈设计制造成本.
    • 于会媛; 王光伟; 张嘉伟; 张文秀; 徐征; 徐显能
    • 摘要: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是目前最先进的井下油气勘探方法之一,随钻核磁共振探头的性能取决于其主磁体结构和配套的射频线圈.针对Jackson结构的主磁体,为了提高核磁共振信号的信噪比,对配套的螺线管结构射频线圈进行优化.建立射频线圈的解析计算模型,将核磁共振探头等效为螺线线圈与圆柱导体共轴的涡流问题模型,以磁矢量位函数为求解变量,使用分离变量法得到磁场的解析解;以线圈匝数和匝间距为优化变量,以核磁共振信噪比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同时考虑到电路的稳定性,以线圈电感为约束条件,对射频线圈的结构进行优化,得到一组高信噪比的射频线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