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寒凝血瘀型

寒凝血瘀型

寒凝血瘀型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923499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光明中医、内蒙古中医药、山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六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15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年会、世界中联自然疗法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国际热疗医学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等;寒凝血瘀型的相关文献由662位作者贡献,包括曾莉、丛慧芳、高镜云等。

寒凝血瘀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23499 占比:99.97%

总计:923768篇

寒凝血瘀型—发文趋势图

寒凝血瘀型

-研究学者

  • 曾莉
  • 丛慧芳
  • 高镜云
  • 李丹丹
  • 胡秀武
  • 万庆伟
  • 主苏云
  • 余希婧
  • 倪丽
  • 傅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平
    • 摘要: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Primary dysmenorrhea, PD)的效果。方法:1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1例。对照组用痛经宝颗粒,观察组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月经来潮前1天、来潮后1天、来潮后2天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GE2高于对照组、PGF2α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PD寒凝血瘀型效果较好。
    • 薛士梅; 葛艳杰; 张馨
    • 摘要: 目的:探讨颅痛宁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寒凝血瘀型偏头痛患者的疗效及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寒凝血瘀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单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颅痛宁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检测两组偏头痛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内皮素-1(ET-1)、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偏头痛发作次数、偏头痛发作天数和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压积和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偏头痛患者的血清ET-1水平明显降低,血清5-HT和NO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痛宁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寒凝血瘀型偏头痛患者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5-HT和NO表达水平,下调血清ET-1水平有关。
    • 李丹丹; 孙瞾; 吴珠; 沈巍
    • 摘要: 目的:探讨加味温经汤联合温针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免疫功能及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芬必得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温经汤加减联合温针灸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2组患者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5-羟色胺(5-HT)、血栓素B2(TXB2)、β-内啡肽(β-EP)水平,比较2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疼痛持续时间、中医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总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GE_(2)、5-HT、TXB2均低于对照组,β-E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D8^(+)低于对照组,CD4^(+)/CD8^(+)、CD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30%(52/54),高于对照组的74.07%(4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5%(1/54),低于对照组的16.67%(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温经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有助于抑制疼痛介质分泌,改善免疫力,提高临床疗效。
    • 祝洁; 薛晓鸥; 贺稚平; 严培嘉; 张嘉蔚; 孙海芸
    • 摘要: 目的探索乌丹丸对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大鼠内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有规律动情周期的雌性SD大鼠,随机将49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乌丹丸高、中、低剂量组(2.4、1.2、0.6 g/kg)、散结镇痛组(0.48 g/kg)和地诺孕素组0.2 mg/kg,每组各7只,冰水浴联合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寒凝血瘀型EMS,连续给药4周后处死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异位内膜CD31阳性细胞表达,以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VEGF、MMP-9水平;以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ERK-VEGF/MMP-9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D31阳性率,血清中VEGF、MMP-9水平,异位内膜组织ERK、VEGF、MMP-9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2)与模型组比较,乌丹丸各剂量组、散结镇痛组、地诺孕素组异位内膜CD31阳性率,血清中VEGF、MMP-9水平,异位内膜ERK1/2、VEGF、MMP-9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且地诺孕素组<乌丹丸高剂量组<乌丹丸中剂量组<散结镇痛组<低剂量组(P<0.01,P<0.05)。结论乌丹丸可抑制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内膜血管生成,可能是通过下调ERK-VEGF/MMP-9通路来实现。
    • 李孟佳; 徐月娥; 肖晓霞; 夏亲华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三伏贴治疗痛经药物组方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应用该规律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借助关联、聚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对三伏贴治疗痛经所用药物和穴位进行整理分析,共纳入545诊次,涉及穴位20个,中药23味,结合中医相关理论人机结合,筛选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核心方药和穴位组合。结果:穴位总频次为3103次,药物总频次为3143次;穴位平均使用频次为155次(5.00%),中药平均使用频次119次(4.35%)。高频穴位(频率>5.00%)共有9个,累计频率82.20%,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关元、气海、子宫、肾俞、三阴交、神阙、腰阳关、次髎、归来;高频药物(频率>4.35%)共有7味,累计频率72.69%,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芥子、延胡索、细辛、肉桂、当归、吴茱萸、甘遂。三伏贴治疗痛经的基本药物组合为白芥子-延胡索-细辛,主要加减配伍中药为肉桂、当归、吴茱萸、甘遂等温中散寒活血药;基本穴位组合为气海-关元,主要配伍穴位有肾俞、三阴交、子宫、神阙等培元固本、温养胞宫穴位。结论:三伏贴治疗痛经临床上主要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和寒湿凝滞型痛经,借助三伏天自然界阳气,祛除体内沉疴之寒邪。
    • 林丽娜; 耿学睿; 王宇非; 丛慧芳
    • 摘要: [目的]总结丛慧芳教授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经验。[方法]通过随师抄方侍诊,总结丛师运用伏寒、络病理论治疗寒凝血瘀型EMs的临证思路及治法方药,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丛师认为“伏寒伤肾,致瘀损络”是寒凝血瘀型EMs的核心病机,伏寒之源可归纳为先天之寒、胎传之寒、自感之寒,而瘀阻络脉为EMs病理结局及复发宿根,故确立温经通络、祛瘀止痛的治则,临证时攻补兼施,祛邪扶正除宿根;善用虫药,消癥散结缓剧痛;内服外治,增强疗效通瘀滞。所附验案中患者确诊为EMs,丛师辨为寒凝血瘀证,治以温经通络、祛瘀止痛,方以少腹逐瘀汤加减,疗效可观。[结论]丛师认为,伏寒潜藏、瘀阻冲任胞络与本病反复发作密切相关,治疗上应标本兼顾、温通并行,临床屡有效验。
    • 温桂香; 黄素嫦; 袁圆
    • 摘要: 目的:观察六子散热熨联合皮内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对照组予间苯三酚注射液肌内注射,观察1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六子散热熨下腹部,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用皮内针刺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双)。结果:3组首次干预后60min内痛经缓解有效率对照组70%、观察1组90%、观察2组93.3%。观察1组、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经周期,再随访3个月经周期,3组远期临床综合疗效有效率对照组60%、观察1组70%、观察2组93.3%,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六子散热熨联合皮内针刺穴位能有效缓解痛经,且不易复发。
    • 孙菲菲; 何佳
    • 摘要: 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及对痛经症状、前列腺素、β-E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4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动脉血液动力学指标、痛经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维持时间、疼痛情况、前列腺素及β-E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8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症、次症、舌脉象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I、PI及A/B均较治疗前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MSS、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GE_(2)、β-EP水平高于治疗前,PGF_(2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效果理想,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及痛经症状,改善子宫动脉血液动力学指标,调节前列腺素与β-EP水平。
    • 施佳欢; 李静; 许林玲
    • 摘要: 该文介绍附子饼灸联合电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案1则,疗效确切,且该治疗方案可操作性强,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谷红玲
    • 摘要: 目的:分析温经通腑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34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少腹逐瘀丸治疗,观察组采用温经通腑汤+少腹逐瘀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腹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肢体厥冷)评分、性激素[孕酮(P)、雌二醇(E_(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疼痛相关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内皮素(ET)、前列腺素F_(2α)(PGF_(2α))、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血清PAF、ET、PGF_(2α)、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经通腑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血清疼痛相关因子水平、性激素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