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宽频

宽频

宽频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7213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861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现代广告、海洋石油、磁性材料及器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等;宽频的相关文献由1310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若鹏、林斌、赵治亚等。

宽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 占比:4.8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6861 占比:95.12%

总计:7213篇

宽频—发文趋势图

宽频

-研究学者

  • 刘若鹏
  • 林斌
  • 赵治亚
  • 吴壁群
  • 苏振华
  • 郑萍
  • 魏昕煜
  • 寇超锋
  • 李渠塘
  • 张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王小东; 季宏丽; 裘进浩
    • 摘要: 双层加筋板在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中被广泛应用,这类结构的声振抑制问题一直是难点。声学黑洞(ABH:Acoustic BlackHole)作为一种新型的波操纵技术,为结构振动噪声控制提供了新思路。提出将ABH应用于双层加筋板中,开发有良好机械特性,特别是能实现减振降噪的结构。设计含有ABH的双层加筋板⁃腔系统,搭建实验平台并在点载荷激励下进行效果测试。结果表明截止频率以上腔体的宽频噪声可降低1.5~8 dB。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耦合数值模型,多角度量化了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揭示了ABH在腔室降噪中具有增加系统阻尼和降低内壁板和声腔的耦合强度的双重物理机制。针对降噪效果欠佳的低频段,提供优化设计方案,拓宽有效频率,实现了全频带的控制。进一步验证了复杂载荷作用下ABH双层加筋板⁃腔声振系统的减噪普适性。
    • 鲍岳; 刘献栋; 梁浩鸣; 单颖春; 何田
    • 摘要: 建立了内嵌单个声学黑洞板结构与阻尼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功率流和波数域法分析了板内弯曲波的全频带能量分布特性,并进一步研究了板内嵌有声学黑洞阵列结构的能量汇聚效应,探究了不同激励频率下声学黑洞阵列与阻尼的耦合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薄板,带有阻尼的声学黑洞阵列结构能够显著改善结构振动及向外的辐射噪声,声辐射降低量最大可以达到10 d B,在结构的减振降噪与轻量化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 李彬; 贾治勇; 陈春晖; 殷京玉; 冀志江; 王静; 解帅
    • 摘要: 设计并制备了具有三维界面结构的双层水泥基吸波材料,利用弓形反射法研究了其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了覆盖三维结构界面的透波层性质对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维界面结构设计能够显著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吸波性能、拓宽有效吸波带宽,具有尖劈界面结构的双层水泥基材料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电磁波反射率均低于-10 dB。三维界面结构双层水泥基材料的透波层中掺入0.5%炭黑即可导致在整个2~18 GHz频率范围内吸波性能的降低,减小透波层厚度可提高吸波性能,尤其对11~18 GHz高频波段吸波性能的提升更佳显著。
    • 李振伟; 牛华伟; 周静毅; 全心怡; 刘嘉程
    • 摘要: 宽频地震技术可以很大程度地消除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影响,恢复原始信号面貌,从而拓宽地震资料频带。宽频信号可以产生更尖锐的子波,为薄层和地层圈闭等重要目标体的高分辨率成像提供全频带基础数据。通过对靶区进行宽频资料处理,并与常规处理成果对比分析,宽频成果边界断层成像更加清晰,断层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更加清楚,波组特征更活跃,内幕细节更丰富,为精细地质解释和反演提供了更好的地震资料。
    • 陈坤铭; 丁晓亮; 沈辉
    • 摘要: 针对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在低频范围内工作频带较窄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磁耦合的M形非线性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MEH),建立了MEH的等效机电耦合模型。仿真分析了MEH的输出响应,实验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外部非线性磁斥力的耦合作用能够拓宽能量收集装置的工作频带,在0.5 g加速度激励下,工作频带相较于原有无磁耦合装置提升28%。
    • 王喆; 王月祥; 张小刚; 张存瑞; 李静; 陈俣臣
    • 摘要: 针对DC~18 GHz宽频电、磁屏蔽涂料,应用CST仿真软件中电磁工作室、微波工作室模块进行屏蔽性能的仿真设计,分别构建DC~10 kHz、100 kHz~50 MHz、1~18 GHz电、磁场屏蔽分析模型,分析材料相对导磁率、导电率及厚度等参数对其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材料的屏蔽性能在DC~10 kHz磁场环境下,与材料的导电率无影响关系,由材料的相对导磁率、厚度决定,且呈现准正比的上升趋势;在100 kHz~50 MHz电磁场环境下,由材料的导电率、相对导磁率和厚度决定,且随导电率、相对导磁率、厚度的增加成上升趋势;在1~18 GHz电磁环境下,与材料的相对导磁率、厚度基本无影响关系,由材料的导电率决定,且随着电导率增加呈上升趋势。
    • 彭涛; 韩鹏程; 刘兴强; 燕群; 邹学锋; 戚志民
    • 摘要: 目的预测有限尺寸加筋平板结构宽频范围内的隔声特性,指导飞行器结构声学设计。方法基于混合FE-SEA方法,对单向加筋平板结构开展宽频隔声预计。同时,在标准声学试验室对其进行隔声测试,并将FE-SEA法预计结果与测试结果、SEA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SEA法相比,混合FE-SEA方法在50 Hz~10 kHz频带内的预计结果与试验结果更为吻合,其更适用于宽频隔声预计;在400 Hz~10 kHz的中高频段内,FE-SEA方法预计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相同;在50 Hz~400 Hz的低频段内,FE-SEA方法预计结果略高于试验结果,且随频率降低,偏差会逐渐增大。结论进行加筋板结构声学设计时,为了获得精确的宽频隔声预计结果,可首先选用FE-SEA方法。FE-SEA方法预计结果在中高频段可直接使用,在低频段仅能作为参考,使用时应当进行修正。
    • 赵庆玲; 于蓬勃; 刘诗雨; 杨崇秋; 杨小辉; 宋汝君
    • 摘要: 针对线性的单一的振动能量俘能器存在工作频带狭窄、输出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3种压电电磁复合式俘能器结构,可增大对环境中振动能量的俘获。首先,设计了无磁力单梁压电电磁复合俘能器,该结构俘能器仅设有上方的压电单梁,压电梁首端的磁铁进入到固定的线圈中;然后,设计了磁力刚性梁压电电磁复合俘能器,该结构俘能器在无磁力装置的基础上增加带有磁铁的刚性梁,当两块磁铁极性相对时,则产生磁斥力;接着,设计了磁力双梁压电电磁复合俘能器,该结构俘能器是将磁力刚性梁装置中的刚性梁换作与压电梁相同尺寸的悬臂梁,两磁铁位置保持不变,形成双梁系统;最后,对3种俘能器的发电性能分别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分析3种俘能器的输出功率和输出压电值。实验结果表明:磁力的引用,提高了电磁的发电性能,但同时也降低了压电梁的输出功率;双悬臂梁的加入,增加了装置的自由度,拓宽了装置的工作频带;3种俘能器的发电综合峰值基本相当;无磁力单梁装置中的压电发电性能最好,更适合高阻抗环境;磁力双梁装置中电磁发电性能最优且压电输出存在双峰值,更适合宽频带、低阻抗环境。实验结果证明了磁力双梁压电电磁复合结构俘能器可俘获能量的频带最宽,具有较优的输出性能。
    • 杨明亮; 王凯; 王秀鹏; 杨勇彬; 吴昱东; 胡志锐; 丁渭平
    • 摘要: 为探究磁流变弹性体(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MRE)磁致压缩动态性能及其磁致响应规律,论文首先基于磁偶极子模型指出影响MRE磁致压缩性能关键因素及其对MRE磁致压缩性能的影响具有正相关的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考虑关键影响因素的MRE磁致压缩动、静态特性试验方案。通过加工不同基体材料和磁性颗粒粒径组合的MRE样件,分别开展不同磁场条件下的MRE样件动、静态试验。试验发现:基于磁偶极子模型预测MRE磁致压缩性能与MRE静态试验结果趋势保持一致,但与MRE动态试验结果却不能完全吻合,MRE磁致压缩动态性能在20~240 Hz宽频范围内呈现出负相关特性。进一步,对磁偶极子模型的假设(前提)条件进行剖析,指出引起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不完全吻合的主要原因是模型中三个假设(前提)条件设置不合理,与实际情况存在不可忽略的偏差。
    • 陈阿丽; 王新萌; 汪越胜
    • 摘要: 基于"螺丝?螺母"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可调的透射型三通道螺旋单元,通过调节螺丝的旋拧深度来改变声通道的长度,从而实现对透射声波相位的调节.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单元的透射波相位差和透射系数随频率和旋拧深度的变化规律.在平面广义Snell定律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圆弧形曲面的广义Snell定律.设计了圆弧形超表面,包括弧状和圆环状两种,实现了对透射声波波前的可调控制.根据所要实现的声学功能和给定的工作频率,利用单元的透射波相位差随旋拧深度的变化规律和圆弧形表面的广义Snell定律,确定超表面上所需的相位分布梯度及每个单元的旋拧深度,并同时考虑透射系数随旋拧深度的变化规律来对单胞旋拧深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超表面具有较高的透射率.利用圆弧形超表面实现了宽频范围内声波的定向折射、波束分离和声束聚焦等声学功能的转换;利用圆环形超表面则实现了三向分波、波场螺旋化及源位置虚拟移动等声学功能的转换.同时针对上述功能进行了全波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相应的声学实验,实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所设计超表面对声波波前调控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将为不规则非平面可调声学器件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