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衡》

《学衡》

《学衡》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105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理论界、世纪桥、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衡》的相关文献由140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军娥、付洁、江俊伟等。

《学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105 占比:99.04%

总计:16261篇

《学衡》—发文趋势图

《学衡》

-研究学者

  • 许军娥
  • 付洁
  • 江俊伟
  • 仝冠军
  • 刘霁
  • 周作人
  • 周佩瑶
  • 周骏
  • 孙尚扬
  • 张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书同
    • 摘要: 1945年12月3日,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梅光迪,因病到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求医,12月27日下午4时,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6岁。作为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梅光迪因与胡适、竺可桢、吴宓等近代名人过从甚密,且因文言白话之争创办《学衡》等,引起过学界广泛关注,又担任过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可谓民国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之一。
    • 何霞
    • 摘要: 20世纪初的“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非常奇特的文化守成主义和文化整体主义的代表。英美留学体验给了他们比较完整的学科专业训练,他们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清醒地看到西方近代文化的缺点,因此在内容上反对以独取某民族的文化思想为认知旨归,在时间上反对以近代西方文化代表整个西方文化。作为能指的“希腊”是“中国”这个更大能指符号的初始创设,所指均是一种“非西方”的自我现代化的可能。从古希腊到原始儒学,正是“学衡派”孜孜不倦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路径。
    • 许军娥; 王欢
    • 摘要: 吴宓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也是学衡派的精神领袖和灵魂人物。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界对吴宓与学衡派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学衡派的文化载体研究、学衡派的学者群体研究、多维视野中的学衡派等方面对吴宓与学衡派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
    • 陈宇
    • 摘要: 刘永济先生是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大家,广泛地问学经历不仅为其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也使其能不囿于传统,致力于中国本位的文学研究.刘永济学术观念及学术方法的形成离不开《学衡》与《湘君》两份杂志.同时,与吴宓、吴芳吉、缪钺的学术交往,也对刘永济的古典文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反思刘永济先生在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转型之际所作的学术实践与治学范式的选择,不仅有助于理解其独特的治学方法,更能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失语"问题提供一种思考的途径以及增强作"中国的"文学理论的信心.
    • 姜筠
    • 摘要: 学衡派是“五四”时期以文言古体诗翻译西诗的代表。一方面,学衡译者的译诗实践的确受到文类规范的困囿;另一方面,他们努力挖掘文言古体诗容纳新材料的潜能。学衡译者采用“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策略,有三个目的:捍卫诗的本质特征——音律节奏;接续中国的语言、文学和文化传统;引入中国古典文学中稀缺的现代精神和西方元素。学衡译者的努力表明,文言古体诗并未在文学革命中彻底丧失价值,反而以融合中西新旧的方式获得新的活力,并参与着中国传统文学与思想的变革历程。
    • 白欲晓
    • 摘要: 1980年代贺麟曾撰写《唐君毅先生早期哲学思想》文纪念唐君毅,并借早年发表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说明1940年代自己的儒学思想与唐君毅在方向上有相同之处.本文由这篇纪念文章尝试回溯儒学现代开展的一条具体脉络.在有着相继相承关系的《学衡》《国风》与《思想与时代》三个刊物中,存在着儒学涉入时代思潮而由"边缘"到"中心"的开展面向,通过贺麟与唐君毅的比较,可展现新儒学思想这一流脉的特征以及哲学依据.儒学现代开展这一流脉及其终结值得考量与反思.
    • 严诗喆
    • 摘要: 1922年,《学衡》杂志正式创刊。该杂志由东南大学教授、学人共同创办、经营,旨在回应"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主导的"文学革命"。本文在考察《学衡》的出版实践后发现,该学人群提出并践行着不同于《新青年》的"文学革命"或"新文化"方案。当前,学界愈发留意并致力反思一世纪前通过"跨语际实践"所得来的语汇,如"文学(Literature)""现代性(modernity)"等。基于此,本文试图论证,《学衡》个案能够为这种反思提供独特视角及有效途径。
    • 白立平
    • 摘要: 《学衡》杂志出版发行于20世纪20及30年代。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字及文化方面,《学衡》同人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主要采用文言及旧式标点来写作及翻译。阴性第三人称代词"她",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而出现的;而在此之前,"他"既可指代男性,也可用来指代女性。本文主要探讨《学衡》杂志译文里阴性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以及该刊翻译英文的"she"或"her"的方法,继而讨论了"她"字在整个《学衡》杂志中出现的情况。研究表明,即使在"她"字已经得到比较普遍接受的情况下,《学衡》依然坚持使用"他"来指代女性。"她"字主要出现在两种场合:1)作者引用其他人著作的文字里;2)作者对"她"字做出的负面评价。"她"字的使用至少可以使我们看到《学衡》在使用文字方面所持的立场。
    • 白立平
    • 摘要: 本文讨论了吴宓在哈佛师从白璧德的情况、吴宓回国后与白璧德的书信来往,以及吴宓翻译白璧德著作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吴宓与白璧德有密切的师生关系,吴宓对白璧德极为敬重,甚至视其为圣人,回国后创办《学衡》杂志,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以此来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事实上,在《学衡》杂志中有不少白璧德著作或相关著作的翻译,吴宓在此方面贡献最多。我们从吴宓翻译的《白璧德论民治与领袖》序言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到吴宓明显的翻译动机,即希望通过其翻译在中国宣传新人文主义思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