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孢粉组合

孢粉组合

孢粉组合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39篇,主要集中在古生物学、地质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2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814458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中国地质、地质通报、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等;孢粉组合的相关文献由112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兰、万传彪、乔秀云等。

孢粉组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2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14458 占比:99.93%

总计:814997篇

孢粉组合—发文趋势图

孢粉组合

-研究学者

  • 张玉兰
  • 万传彪
  • 乔秀云
  • 刘兆生
  • 张锡麒
  • 赵秀丽
  • 王明镇
  • 黄嫔
  • 吉利明
  • 尹凤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池建强; 靳军; 肖继南; 罗正江; 师天明; 阿丽亚; 周小虎; 许帅帅; 冯婷
    • 摘要: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乌苏市境内,蕴含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由于匮乏化石证据,制约四棵树凹陷侏罗纪地层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对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和孢粉分析研究,恢复重建了其古环境,探讨了本区中西山窑时期的植被演替及环境演变。西山窑组岩性以泥质细砂岩、浅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通过对孢粉化石分析研究,建立了Cyathidites minor—Osmundacidites—Cycadopites—Disacciatrileti(COCD)孢粉组合。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与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大体相当,蕨类植物孢子以紫萁科的Osmundacidites为主,桫椤科孢子也有一定含量,其他常见分子包括Deltoidospora、Neoraistrickia等,裸子植物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含量为主,均为我国侏罗纪常见属种。通过对西山窑组孢粉植物群的分析,认为西山窑组孢粉组合时代属于中侏罗世早期,该孢粉植物群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植被类型以针阔混交林为主。
    • 张艳; 薛云飞; 卜春阳; 刘学生; 李倜; 张昕; 金玉东; 万传彪; 孙跃武
    • 摘要: 依据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盆地北部Hong-5井1631~2270m井段8块样品的孢粉鉴定数据,建立了Cicatricosisporites-Protoconiferus-Perinopollenites孢粉组合,其特征为裸子植物花粉百分含量(82.29%~93.08%)远高于蕨类植物孢子百分含量(6.92%~17.71%),Protoconiferus和Perinopollenites百分含量高是本组合的突出特征,出现了下伏塔木兰沟组没有的早白垩世孢粉类型Cicatricosisporites、Aequitriradites、Pilosisporites、Maculatisporites、Fixisporites、Exesipollenites、Jiaohepollis、Erlianpollis和Parvisaccites等,可作为邻井地层对比的孢粉地层学标准。组合中早白垩世孢粉特征分子数量虽然较低,但类型较丰富,同时古松柏类花粉类型多样,百分含量高(6.62%~24.22%),海金砂科分子类型尚未达到多样化且百分含量低,可确定其地质时代为Berriasian—Valanginian期。Hong-5井1631~2270m井段孢粉组合特征可与Hong-6井铜钵庙组上部的孢粉组合对比,因此该井段可划归到铜钵庙组,解决了该井段地层层位归属问题。
    • 吕可欣; 石光耀; 张欢; 张金龙; 李庆喆; 张鹏程
    • 摘要: 为探讨更新世以来河北平原东部植被演化和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分析了大厂凹陷S9钻孔的孢粉植物群。根据S9钻孔中孢粉的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了6个孢粉组合,组合I和组合II为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组合Ⅲ—Ⅵ为疏林草原植被,整体为稀树草原型植被环境。根据孢粉组合的变化特征,还原了研究区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区在早更新世气候温暖半干旱;中更新世早期气候变冷,之后气候总体呈变暖变干旱的趋势;晚更新世早期气候持续变暖,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研究区的孢粉演化模式与我国中北部许多地区的植被演化模式相似,同时与东亚、北太平洋以及南半球的气候变化特征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
    • 韦一; 杨兵; 邓会娟
    • 摘要: 为恢复百色盆地渐新世古植被面貌并重建古气候,对该盆地伏平组孢粉化石进行了采样、分析、鉴定,共获得孢粉化石34属,并划分为2个组合:(Ⅰ)Abietineaepollenites-Quercoid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Ⅱ)Abietineaepollenites-Pinuspollenites-Pediastrum组合。组合Ⅰ时代为渐新世Rupelian中期;组合Ⅱ时代为渐新世Rupelian晚期至Chattian早期。植被面貌变化为:针阔混交林,底部生长着蕨类植被→针叶林。通过孢粉组合属性特征的研究得出孢粉组合Ⅰ代表了亚热带湿润性气候,湿度相对较大;孢粉组合Ⅱ代表了亚热带较湿润性气候。通过共存因子分析得出:在渐新世Rupelian中期至Chattian早期时间段内百色盆地年均降雨量(MAP)在797.5~1293.7 mm之间,年均温度(MAT)在11.3~22.6°C之间,为北亚热带气候特征。而现在的百色盆地位于南亚热带(年均温度:22.0°C,年均降雨量:1070.5 mm),二者的差异可能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所造成的亚洲板块“右旋”有关。
    • 宋运红; 刘凯; 戴慧敏; 许江; 张哲寰; 梁帅
    • 摘要: 自然黑土区是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记录。研究黑土区形成的时代及古气候环境演变,清楚黑土的形成机制,对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东北大粮仓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松嫩平原东部海伦地区典型黑土剖面中采集15件孢粉样品进行孢粉学研究,并对相同层位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进行了AMS^(14)C测年。系统的分析、鉴定和研究表明,典型黑土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为2个孢粉组合,下部孢粉组合以Echinate Asteraceae-Artemisia-Boraginaceae-Pinus为代表,上部孢粉组合以Pinus-Amaranthaceae-Artemisia为代表。通过AMS^(14)C测年认为,松嫩平原东部海伦地区典型黑土为中全新世及晚全新世早期的产物。综合元素地球化学、古植物、孢粉分析表明,松嫩平原东部典型黑土主要形成于中全新世7400 a B.P.以来的大暖期,形成于松嫩平原温暖半湿润的气候环境,植被为以草本灌木为主的草原植被。
    • 魏文艳; 杨雄涛; 邱琨祁; 陈书伟; 庾永钊; 石松涛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区块的多口探井中发现了丰富的石炭—二叠系的孢粉化石,为了建立该地区的生物地层划分标准,将该地区与华北克拉通石炭—二叠纪时期的孢粉组合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建立了4个孢粉组合:Cyclogranisporites-Denosporites-Florinites组合(Ⅰ),归属于太原组;Sinulatisporites-Gulisporites-Punctatisporites组合(Ⅱ),归属于山西组;Punctatisporites-Limitisporites-Punctatosporites组合(Ⅲ),归属于下石盒子组;Vitreisporites-Pteruchipollenites-Vittatina组合(Ⅳ),归属于上石盒子组。该研究成果为华北克拉通石炭—二叠系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提供了新的孢粉数据,古气候恢复表明,太原组—山西组沉积时期,为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下石盒子组时期气候开始偏干旱,上石盒子组沉积时期,气候则持续向干旱环境转变。
    • 宋立斌; 丛杉; 王成龙; 赵政懿; 万传彪
    • 摘要: 火石岭组是松辽盆地深层的第1套火山—沉积地层,由于样品的缺乏,火石岭组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十分薄弱。为建立火石岭组的生物地层划分与对比依据,对德惠断陷DS17-6井火石岭组二段的39件碎屑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建立了Inaperturopllenites-Laevigato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孢粉组合。结果表明:火石岭组以高含量的无气囊花粉区别于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孢粉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Appendicisporites、Aequitriradites、Foraminisporis、Hsuisporites、Maculatisporites、Jiaohepollis、Erlianpollis和Schizosporis等孢粉化石的出现,并结合前人的火山岩测年结果,认为松辽盆地火石岭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根据孢粉资料推测火石岭组沉积时期德惠断陷的古植被以真蕨类和松柏类为主,古气候相当于湿润—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并偶有季节性的干旱事件。研究成果为火石岭组的生物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为松辽盆地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提供了新的孢粉学证据。
    • 吕东风
    • 摘要: 垣曲盆地,是中国古近纪(旧称老第三纪)地层和哺乳类动物研究的发祥地。自1916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于此地发现了中国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黄河猴化石开始,对这里的考证一直没有停止过。师丹斯基、杨钟健、周明镇和徐余煊等对脊椎动物化石随后的研究揭示,垣曲盆地所产的哺乳动物化石相当丰富,寨里粗齿犬、沙拉木伦始巨犀、石炭兽为早期发现的典型代表。此外,宋之琛对孢粉组合有过详细的研究,并对垣曲群含化石岩层的时代问题也作了详细的讨论。
    • 张艳; 裴昌蓉; 孙守亮; 万传彪; 孙跃武
    • 摘要: 辽宁西部金羊盆地北票组是辽西地区重要的含煤及生烃潜力层,但对其孢粉组合研究较少。通过分析金羊盆地章吉营子凹陷SZK01井北票组14.0~299.2 m连续取心的16块样品的孢粉鉴定数据,建立了Paleoconiferae asaccatus−Chasmato⁃sporites hians−Alisporites parvus孢粉组合,并作为金羊盆地北票组的孢粉地层学标准。结果表明:以孢粉组合中的特征分子结合锆石U-Pb年代学数据(172.6~189.0 Ma)可以确定SZK01井北票组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为早侏罗世中晚期;通过分析古植被、古干湿度和古气温带认为SZK01井北票组沉积期为湿润的温带气候,以针叶林植被景观为主;SZK01井北票组孢粉化石颜色以棕色为主,孢粉颜色指数为3.90~4.01,反映有机质成熟度为低成熟-高成熟,古地温为60~135°C,是生油和与找油的主要层位。研究成果为金羊盆地下侏罗统油气勘探提供了孢粉学理论依据。
    • 李永飞; 李蓓蓓; 许斌; 刘水良; 凌超豪; 许建; 肖冰果; 董坚峰
    • 摘要: 通过四川螺髻山(1984、2017年)表土和化石孢粉与植被的关系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含量(91.0%)占绝对优势,松属、冷杉属、青冈属、常绿栎类、落叶栎类、桤木属、杜鹃花科、禾本科和蒿属为主要花粉类型;人工次生林花粉组合能很好地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特征,并可指示优势种的存在和人类活动痕迹;针阔混交林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群落整体特征,花粉类型能与母体植被中优势种较好地对应;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灌丛草甸的花粉组合难以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特征.DCA表明,花粉谱的百分含量,能较好地区分人工扰动植被和天然植被,但人工次生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以及针叶林和灌丛草甸之间未能区分.30年前后表土孢粉组合变化明显,1984年样品以松属、青冈属和桤木属等花粉为主,而2017年采样分析中松属、桤木属花粉占绝对优势.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部分地区松树和桤木大面积飞播或种植,表土孢粉组合对当地植被指示意义与扰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现生植被与表土孢粉组合的差异能为恢复古植被和古环境提供参考,但原生植被已经被破坏地区的孢粉图谱,就很难作为重建历史时期植被的根据.本研究可以为亚热带山地利用孢粉学恢复第四纪时期植被与气候,探讨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