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孙伏园

孙伏园

孙伏园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专利文献109850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求索、齐鲁学刊、炎黄纵横等; 孙伏园的相关文献由17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漱渝、盛文庭、陈捷等。

孙伏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109850 占比:99.81%

总计:110060篇

孙伏园—发文趋势图

孙伏园

-研究学者

  • 陈漱渝
  • 盛文庭
  • 陈捷
  • 叶乃初
  • 姚祖发
  • 王吴军
  • 凯亚
  • 刘爱军
  • 南江秀一
  • 叶彦勋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宗刚
    • 摘要: 文本生产的状态对文学经典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学经典的诞生并不一定为作家自觉地意识到,但正是在这种无意识的自由自然状态下,文学经典获得了其所需要的诸多内部和外部条件。在创作《阿Q正传》时,鲁迅一如既往地按照既有的节奏生活着、工作着、创作着。这样一种自由自然状态是鲁迅创作出《阿Q正传》这部文学经典的原因之所在。《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则通过催稿等方式参与并影响到了《阿Q正传》这一文本的生产过程,而“边写边发”的现代报刊连载方式及由此带来的“反响—回应”,又使得编辑、读者乃至批评家也深度参与到了鲁迅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创作、传播与接受等多个“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完成了《阿Q正传》经典化的历史进程。
    • 张梦阳
    • 摘要: 阿Q的诞生1921年11月,孙伏园正在晨报馆编副刊。不知是谁的主意,忽然要添一栏目,称为"开心话",每周一次。于是,他就来找鲁迅写一点东西。阿Q的影像,在鲁迅脑海中似乎已存在了好几年,绍兴家乡的一个帮工阿贵就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型,但鲁迅一时尚无写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了第一章:《序》。
    • 席晨冉
    • 摘要: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分析"苦人"形象2.领悟主题,感知笑与零度叙事中的残酷3.拓展阅读,体会鲁迅作品的时代超越性【教学过程】板块一:渺小与记忆——梳理课文情节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曾经回忆,在先生所有的小说创作中,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但当我们预习过《孔乙己》这篇小说会发现,孔乙己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绰号。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渺小到连名字都不曾被人记忆,但他的故事却依然为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说说看,读过这篇小说之后,你记住了孔乙己的什么?
    • 李扬
    • 摘要: 在20世纪30年代的语言改革和民众教育浪潮中,孙伏园主张“词本位”的教学思想。一方面,孙伏园的主张呼应了黎锦熙等铲除汉语模糊性的意图,并将其建立在定县民众语文教学的现实需求之上。另一方面,他的思路也是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知识分子主导的大众语运动的回应。孙伏园的语言观念背后贯穿着他对鲁迅思想的体认,他认为启蒙要分先后顺序,让那些较为清醒的民众得到更多的知识,走到愚众前面。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孙伏园设计的“新民用词”表也限制了词语意义在民众的日常使用中发生挪用和再生产的可能。
    • 丁文
    • 摘要: 鲁迅在《呐喊》编集中为各篇小说"补记"了篇末日期,"双十节"是贯穿始终的隐形线索.《呐喊》各篇作品发表的五四新文化语境,使得小说家的辛亥、民初体验处在被五四挤压乃至覆盖的状态.鲁迅由张勋复辟事件激活了自民国元年便已开篇的"头发的故事",并将其扩展为《呐喊》的整体脉络.由"感今"而触发的"怀旧"一开始便是《呐喊》的写作动力,与"时事"相重叠的"历史"则构成了《呐喊》单篇文本的生成机制.在《呐喊》的出版过程与版本变迁中,鲁迅借助现代出版印刷媒介实施其艺术构想.印刷字体的细微差异既揭示了小说家将围绕"头发的故事"而展开的"双十怀古"题旨,与典型的五四语境相融合,也为新文学"善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视角.
    • 王清
    • 摘要: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下称《孔》文)没有固定聚焦于某一特定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选取咸亨酒店这一社会的一角,描写里面各色人物,并以此为背景,烘托和刻画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迂腐、可怜的‘苦人’形象。”(温儒敏,王本华语)①它“一反《狂人日记》式的愤厉”,采用“沉郁哀惋”的叙事笔调(周仁政语),②用一种“象征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叙事,这使得鲁迅先生的小说“比其他同代人的要复杂和具有深度”(王润华语)。③鲁迅本人特别喜欢这篇小说,曾亲自翻译后由日文杂志发表。鲁迅先生的学生、散文家孙伏园曾问其原因,鲁迅先生回答说《孔》文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孙伏园语)④那么,《孔》文究竟通过“孔乙己”这个“苦人”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仅仅如鲁迅先生所说表现了一般社会对孔乙己这个“苦人”的凉薄吗?这个“不慌不忙地描写”到底有什么样的叙事风流?作者讽刺的又是什么?
    • 王吴军
    • 摘要: 1924年10月,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北京《晨报》副刊做编辑,他约鲁迅给《晨报》副刊写稿子。鲁迅写了《我的失恋》这首诗,交给了孙伏园。诗是这样的:“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吧。”
    • 吕六一
    • 摘要: 1919年5月4日,在鲁迅的日记中,这是平淡的一天:昙。星期休息,徐吉轩为父设奠,上午赴吊并赙三元。下午孙福源君来。刘半农来,交与书籍二册,是丸善寄来者。这倒也符合鲁迅日记琐碎平实的风格。在"五四"这一天,鲁迅出席了教育部同事父亲的葬礼,下午见了两个人,其中孙福源即孙伏园,比鲁迅年少十三岁,是自鲁迅在绍兴任教时便追随他的学生,与鲁迅关系很好。鲁迅的名作《阿Q正传》,即是在孙伏园担任《晨报》副刊编辑时在上面发表的。
    • 陈子善
    • 摘要: 章衣萍记鲁迅章衣萍(1902-1947)是鲁迅青年朋友中比较特别的一位。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鲁迅日记云:"午后吴冕藻、章洪熙、孙伏园来。"章洪熙是章衣萍之名。这天正好周末,四人一定畅谈了一个下午。这是章衣萍与鲁迅订交之始,孙伏园当为介绍人。此后,章衣萍或单独或仍偕孙伏园经常拜访鲁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