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媒体话语

媒体话语

媒体话语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信息与知识传播、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0819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阿拉伯世界研究、求索、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重庆新闻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媒体话语的相关文献由107位作者贡献,包括侯建波、冯捷蕴、唐青叶等。

媒体话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0819 占比:99.87%

总计:60898篇

媒体话语—发文趋势图

媒体话语

-研究学者

  • 侯建波
  • 冯捷蕴
  • 唐青叶
  • 张楠
  • 朱蕾
  • 李伟
  • 陈静静
  • 于杰
  • 任丹青
  • 任丹青1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雅君
    • 摘要: 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借助NOW语料库分别从词频统计、搭配词分析、索引行分析三个层面定量统计海外英文媒体涉泉报道话语的特征,并结合三维话语分析模型,从文本描述的维度进行话语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考察海外英文媒体在报道中建构的泉州形象。研究发现,泉州在海外英文媒体话语中呈现了“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等形象,海外英文媒体将泉州城市形象与中国国家形象紧密联系,泉州的国际形象也是中国对外形象的一部分。此外,研究还发现,海外英文媒体较关注城市的突发安全事故等负面事件的报道。基于发现,文章就进一步提升泉州对外形象提出了建议,在未来的传播中应注重:(1)多呈现城市历史文化元素;(2)提升泉州的国际辨识度和知名度;(3)抓住关注契机,在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中重塑城市的形象。本研究对提升泉州及其他中国城市的海外形象建构能力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对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 李元满
    • 摘要: 本文选择《人民日报》为样本来源探究中国媒体大众偶像报道的历史,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文化实践三个层面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大众偶像的媒体话语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建构。如何看待大众偶像,如何塑造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正确的偶像观,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深入面对的课题。
    • 刘博怡; 李战子
    • 摘要: 本文以美联社一则关于美军海外基地遇袭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语料,通过批评话语分析路径,借鉴van Leeuwen社会行为者理论,质化分析了媒体话语中社会行为者的构成、多模态的再现方式及其合法化策略。美军海外基地经历危机时,媒体新闻报道使用权威化、道德评价、合理化等合法化策略,试图建构美军海外基地的正当性。本文是从van Leeuwen社会行为者理论视角研究美军海外基地形象问题的一次尝试,旨在揭示美国主流媒体如何运用话语策略,赋予原本正当性存疑的事物以正当的地位,粉饰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张雪英
    • 摘要: 以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型为理论框架,结合周九常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形象体系模型对“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话语分析,探究新闻媒体如何建构图书馆的社会形象。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公共图书馆通过积极利用媒体,建构图书馆话语体系;抓住媒体热点,打造品牌形象;提升馆员媒介素养,转变服务理念;优化管理,强化社会责任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
    • 刘静轩; 张子轩; 于杰; 赵鲁南
    • 摘要: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以语料库分析为研究方法,分析西方媒体的北京冬奥会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表征及意义建构。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对于北京冬奥会的话语表征呈现出“一体多面”的叙事特点,但仍延续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话语表征的负面倾向;西方媒体惯常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与报道框架略有改观,议题设置更加多元,客观性和积极性的话语比例有所提升;经济发展是助推国家形象塑造的强大动力,有利于促进中国国家形象有效塑造与传播;西方意识形态偏见及对中国崛起的“霸权焦虑”成为阻碍中国在国际体育中进一步提升话语权和推进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制约性因素。西方媒体话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真实与虚构的综合呈现。打破西方固有偏见,在形象建构的权力博弈中占据主动,是亟待探讨的重要问题。
    • 国防; 曾晨璐
    • 摘要: 关联理论(简称RT)创立30多年来,基本上一直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以明示—推理、认知语境以及最大最佳关联为框架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其研究广泛而深入。但对媒体话语的分析还差强人意,体现在无力于对语篇交流层次以及对沟通者的交流意图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Francisco Yus于20世纪90年代,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分析媒体话语的言语—视觉模型,进一步发展了关联理论。本文主要介绍Yus言语—视觉模型产生的缘由、背景、理论框架及其运作,并对该模型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 杨子璇
    • 摘要: 随着语言研究的日益深入,语言所处的语境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整体性意义受到众多语言学家们的热切关注。自Sinclair提出扩展意义单位模型以来,就在语料库语言学界得到广泛关注、讨论、研究及应用。该文将以China Daily (《中国日报》) 2019至2020两年间发布的文章为语料自建语料库,以扩展意义单位模型为理论基础,借助语料库分析软件WordSmith Tools 6.0对ability一词进行扩展意义分析。分析发现,在2019和2020这特殊的两年间,中国虽经历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站在脱贫攻坚的重要关口,但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正积极处理本国及国际事务,积极表明中国立场,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韩刘东; 程丽霞
    • 摘要: 社会认知理论对话语–历史分析法有重要意义,而语境–指称空间模型则可以实现社会认知的可视化。本研究融合话语–历史分析法和语境–指称空间模型,比较美国媒体建构的“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形象的异同。研究发现,美媒将“中国制造2025”表征为消极的“他者”,将“工业4.0”表征为积极的“我者”。美媒通过操纵话语策略和公众的社会认知,影响社会结构,抹黑中国和“中国制造2025”,进而推动对华极限施压政策的合法化。本文也为话语–历史分析法与社会认知理论的结合做出了新的尝试。
    • 常芳玲
    • 摘要: 本文基于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自建《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语料库,对国内受众导向的《人民日报》和国外受众导向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疫情相关报道就“描写”“阐释”和“解释”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旨在了解国内不同受众导向媒体疫情报道的特色所在。研究发现:两个媒体在疫情的相关报道中呈现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点,其中,共性特征主要受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媒体性质与报道事件影响,个性特征则多取决于两者受众的不同。本文提供了一种详细了解国内疫情报道的途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新闻报道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
    • 陈昀
    • 摘要: 媒体话语作为面向公众的发声筒,它不仅传递了宏观政策上的价值观同时也塑造着大众对事态的判断和态度,进而影响大众的行为活动。在生态话题受热议的今天,对媒体话语进行生态视角的分析有着重大意义。该研究基于韩礼德的SFG以及“以人为本”的整体生态观,从及物性和态度系统、名物化等维度对媒体话语进行生态视角分析,考查生态有益性媒体话语的语言特征以及探究媒体话语构建了人与自然何种生态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