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威廉·戈尔丁

威廉·戈尔丁

威廉·戈尔丁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270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读书、山东外语教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威廉·戈尔丁的相关文献由126位作者贡献,包括肖霞、顾菁、威廉·戈尔丁等。

威廉·戈尔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8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270 占比:99.11%

总计:14398篇

威廉·戈尔丁—发文趋势图

威廉·戈尔丁

-研究学者

  • 肖霞
  • 顾菁
  • 威廉·戈尔丁
  • 张倩玉
  • 张旸
  • 张沛
  • 张璐
  • 李娜
  • 李道全
  • 杨洛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顾菁
    • 摘要: 荒岛文学作为英国文学史上一种自成一格的文学形式,其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则是荒岛文学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本文对荒岛文学的定义及特征进行介绍,总结传统荒岛文学的情节特点,然后分析《蝇王》对荒岛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以及荒岛文学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 王叶娜
    • 摘要: 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被誉为颠覆传统的现代讽喻,他在人物塑造中融入宗教、古典文学和神话等元素,塑造了具有颠覆性与反传统性特点的悲剧性人物群体,并以高超的象征和隐喻艺术凸显人物的概念性与现实性特点。戈尔丁以人物的悲剧性直击人性恶之本质、批判传统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赤裸裸地展露人性及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展现了他独具特色的人物讽喻艺术,为战后小说人物美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同时,戈尔丁巧妙地把个体存在与群体困境表征结合起来,以个体遭遇展现群体体验,反思人类的生存与道德困境,揭示人性,讽喻社会,警醒世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顾菁
    • 摘要: 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及诗人威廉·戈尔丁创作了以《蝇王》为代表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并凭此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戈尔丁的作品都是围绕“人性恶”主题而展开的。本文从戈尔丁独特的生平经历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等方面,深度剖析戈尔丁“原罪观”形成的原因。
    • 周彦渝; 王爱菊
    • 摘要: 混沌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它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新了人类对世界的整体认知。英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深受混沌学的影响,他曾多次在采访中谈及混沌,并将混沌理论贯穿于创作实践。戈尔丁的作品从技巧到主题,都呈现了混沌中“无序”与“秩序”的交错运行,打破了逻辑同一、因果相随的科学一致性,带来了因个体与整体内构相交而产生的非线性变化,呈现了一个开放、多元、复杂的宇宙,提供了人类认知自我、解释世界及展望未来的新视野。
    • 蒋坎帅
    • 摘要: 成长是威廉·戈尔丁涉海小说《蝇王》和《航海三部曲》的重要主题。在这两部小说中,海洋不仅是主人公成长的背景,也充当了人物自我发现与社会认知的动力之源,与潜藏于人物内心的欲望有着隐秘的关联。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拉尔夫和塔尔博特受困于海洋环境,完成了身体的磨练、心智的成长和道德的提升。人物的海洋经历分别展现了男性气质的文化建构、务实精神的传承以及作者对社会的批判与对未来的期许。戈尔丁涉海小说成长主题以对海洋经历与成长深层关系的阐释回应了时代关切,以二元对立的方式书写了独特的英国性,同时也是作者保守乐观主义的社会理想在社会个体层面的揭示,具有深刻的社会认知意义、一定的教育启示意义与独特的审美意义。
    • 肖霞
    • 摘要: 以伦理的视角考察,结合哈耶克“伪个人主义”论述,可以发现在戈尔丁小说世界中挣扎的人物之不同:或者无法从一种根据自身需求想象他人、利用他人、限制他人,甚至谋害他人的动物性前伦理“存在”中解脱;或者在执行伦理规范“应该”的过程中遗忘了生活,被物化为某种伦理“应该”的标准产品;或者勇于承担伦理责任,超越伪个人主义羁绊,走出“做事”的利益束缚,开始关注“做人”,拥有了形塑个体伦理人格、享受幸福生活的可能。上述不同的“人之境况”在戈尔丁小说中基本按照创作时序呈现,使戈尔丁所关心的“大写的人”的面貌越来越趋向光明,有一个从仅关注功利目标论成败、一心“做事”、到独立思考、“做事”的同时也关注“做人”的发展过程。
    • 李瑞; 徐帅
    • 摘要: 威廉·戈尔丁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其他获奖者不同的是,他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人生经历几乎改变了他对人性的认知,使他产生了“人性本恶”的观念。威廉·戈尔丁甚至认为,人产生邪念就好像蜜蜂产蜜一样自然。这种悲观的认知造就了《蝇王》这部巨作。威廉·戈尔丁借由一群十几岁青少年的荒岛求生之旅,呈现了儿童心理的发展阶段和多重形态,也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不难发现《蝇王》中存在典型的发展表征和认知演化进程。皮亚杰指出,儿童认知的建构需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间存在各种影响发展的因素。
    • 张倩玉
    • 摘要: 作为一部政治寓言小说,《蝇王》是威廉·戈尔丁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民主和极权之间的斗争,既影射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展现了极权主义统治下人们的悲惨生活,同时隐含着作者对极权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深深担忧.
    • 顾菁
    • 摘要: 《蝇王》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富有寓言色彩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并不复杂,但却蕴含深刻意义,这主要得益于戈尔丁的象征手法.本文主要对小说中出现的四种物象——火、海螺、蝇王、涂花脸进行分析,对《蝇王》中的艺术象征主义进行新的诠释和解读.
    • 杜飞
    • 摘要: 《埃及纪行》是威廉·戈尔丁在东方主义观念和大英帝国意识影响下完成的旅行作品.在对埃及的"发现叙事"中,他以西方看客之眼审视埃及社会民生,搜寻其落后的证据,从"怪异性景观"中获得审美快感.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明冲突一度使戈尔丁质疑英国控制东方的正当性,其帝国子民身份认同也随之发生松动,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消解他的西方文明优越感和大英帝国豪情,他仍坚定地认为"英国在埃及"理所当然.《埃及纪行》体现了戈尔丁对昔日大英帝国的怀旧情绪和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自觉归附,回荡着20世纪初欧洲殖民主义的遗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