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姜辣素

姜辣素

姜辣素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45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医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6194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安徽农业科学、广州化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卫星会议暨第六届“岐黄雏鹰”学术科技论坛、第十三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7年国际工业微波节能高峰论坛、第四届全国药用植物学与植物学学术研讨会等;姜辣素的相关文献由796位作者贡献,包括岳旺、李晓、李晓玲等。

姜辣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8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6194 占比:99.74%

总计:106466篇

姜辣素—发文趋势图

姜辣素

-研究学者

  • 岳旺
  • 李晓
  • 李晓玲
  • 李智宁
  • 李飞飞
  • 范毅
  • 魏悦
  • 张继国
  • 丁波
  • 代培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史军; 邢国良(图)
    • 摘要: “辣”从口入,防不胜防不管是炖肉、煮汤还是炒菜、做蘸料,姜都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不过,相信“可可豆”们一定有在饭菜中“误食”姜的经历,因为它实在是太能“伪装”了——切成姜块和土豆炖在一起,它就变成土豆的模样;切成姜丝和肉丝炒在一起,它又变成以假乱真的肉丝……无意间吃到它时,我们总会被辛辣的味道弄得“措手不及”。姜,是姜科姜属的草本植物,也叫生姜、川姜,大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地方。它的根状茎有着独特的香味和辛辣味,可食用也可入药。这些味道源于其中的化学物质——姜辣素,这是姜酚、姜酮、姜烯酚这一类化学物质的统称。
    • 冯程; 汪佳文
    • 摘要: 以生姜为原材料,对提炼生姜姜辣素的工艺技术要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首先,以料液比、提取持续时间、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控制为直接影响因素,再以姜辣素的提取率为反应值,对姜辣素的醇提条件进行了反应面优化,然后对其清除羟自由基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对生姜姜辣素的最佳醇提条件是料液比例1∶10(g/mL)、萃取的时间60 min为宜、萃取的次数3次、萃取的温度为70°C,此条件下生姜辣素的萃取率预测值达1.1675%,实际试验值取1.1650%;在姜辣素浓度为300 mg/mL时,对羟自由基清除率可达94.56%,表明抗氧化性能较好。
    • 徐桐; 丛竹凤; 贺梦媛; 董萍; 代龙; 高鹏
    • 摘要: 干姜为临床常用中药。干姜作为一味药食两用的中药,在医药和食品行业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含有挥发油类、姜辣素类、二苯基庚烷类等化合物,具有抗炎抑菌、抗氧化、保护肝脏、保护心血管、保护脾胃等药理作用。综述了干姜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并结合亲缘学和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药性和传统药效、化学成分可测性、不同配伍中成分表达的讨论对干姜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为后续建立更加完善的干姜质量标准提供参考。参考文献64篇。
    • 潘文洁; 陈玉洁; 谢青峰
    • 摘要: 以干姜为原料,研制开发一种生姜味固体饮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提取姜辣素的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料液比,并对固体饮料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姜味固体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生姜浓缩液1.0%、白砂糖5.5%、麦芽糊精3.0%、三氯蔗糖0.003%,制备的饮料分散性好、生姜味醇厚。
    • 黎晓菊; 庹呈杰; 黄之镨; 张晓梅; 赵庆
    • 摘要: 为了探究生姜化学成分的抗菌活性及初步构效关系,采用色谱法从生姜中分离得到6个姜辣素类化合物,采用波谱法对这6个成分进行鉴定,分别为5-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4-decen-3-one(1)、5-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4-dodecen-3-one(2)、5-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4-tetradecane-3-one(3)、[6]-姜酚(4)、[8]-姜酚(5)和[10]-姜酚(6)。采用抗菌纸片扩散法测定6个化合物对15株病原菌株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4抗菌活性最好,而6对所有菌株均无活性。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烯醇型化合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姜酚型化合物;而姜酚型化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优于烯醇型化合物。此外,姜辣素类成分脂肪链的长度增加,可能导致抗菌活性降低。
    • 周建忠; 张亮; 吴伟
    • 摘要: [目的]研究植物提取物姜辣素及其与牛磺酸的复合制剂对高温下加州鲈鱼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当水温为30~33°C时,采用3.0 mg/L的姜辣素及其与牛磺酸的复合制剂水体泼洒,每2 d使用1次,连续10 d;按0.1%的添加量将其添加到加州鲈鱼饲料中,每天投喂2次,连续喂养20 d。采集加州鲈鱼肌肉和肝脏组织样本,采用比色法测定其肝脏和肌肉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当水温为30~33°C时,与10 d相比,加州鲈鱼养殖20 d时其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T-AOC以及SOD、CAT和GSH-Px活性有所下降,而MDA含量有所上升。采用姜辣素姜辣素+牛磺酸复合制剂水体泼洒10 d后,加州鲈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T-AOC以及SOD、CAT和GSH-Px活性有所上升,而MDA含量有所下降。饲料投喂20 d后,加州鲈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抗氧化应激指标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T-AOC以及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上升,MDA含量则显著下降。[结论]水体泼洒或饲料投喂姜辣素姜辣素+牛磺酸复合制剂均可以有效提高加州鲈鱼的抗氧化应激能力,饲料投喂方式较水体泼洒方式更加有效,姜辣素+牛磺酸复合制剂比姜辣素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
    • 王丽媛; 周宁; 宁月宝
    • 摘要: 发酵黑姜是指一种能除去新鲜生姜中的辛辣味,成分和功能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营养成分和活性更强的生姜深加工产品。为了能更深一步地了解发酵黑姜,我们将使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发酵黑姜和烘干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发酵黑姜中有361种化合物,其中鉴定出了16种化合物,占总含量的27.81%,以及22种硫醚类化合物,占总含量的0.24%。在烘干姜中鉴定出了14种化合物,占总含量的24.23%,以及7种硫醚类化合物,占总含量的0.24%。发酵后姜辣素的组成成分β-红没药烯和金合欢烯的含量显著上升,且发酵黑姜中β-红没药烯比烘干姜中的β-红没药烯提高了2.04倍,发酵黑姜的姜辣素比烘干姜的姜辣素提高了3.88倍。通过实验发现,姜辣素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因此发酵黑姜比烘干姜的降血糖效果更显著。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生姜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姜辣素,被称为“菜中圣口”。生姜以露地种植为主,通过储藏可实现“一季种植,供应全年”的目标,因而种植效益高。但生姜若采后储藏不当,会出现腐烂、长芽、萎缩等现象,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 郭银萍; 李兵; 穆兴燕; 徐菁; 刘晓燕
    • 摘要: 以黄姜为实验材料,采用醋泡、酒泡、糟辣椒泡3种不同工艺制作泡姜,研究黄姜在3种泡制工艺中pH值、水分含量、总酸、姜辣素、硬度、粗纤维、亚硝酸盐、有机酸含量和感官评价9种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3种泡制工艺的泡制过程中pH值、水分含量、姜辣素含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总酸均呈上升趋势;硬度和粗纤维前5 d下降,后期趋于稳定;亚硝酸盐均在第5天出现亚硝峰;有机酸在前20 d总体呈上升趋势,后期趋于稳定。感官分析表明,3种工艺制作的泡姜在泡制过程中在第10天左右分数较高,10 d后泡姜制品分数呈下降趋势,其中醋泡姜分数总体较高。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泡姜制品的最佳食用时间在1周后,且醋泡姜相比另外两种泡姜品质较好。
    • 崔秋兵; 张楠; 由耀辉; 刘宇航
    • 摘要: HPLC法测定泡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和姜酮5种姜辣素的含量,并与生姜和干姜中5种姜辣素含量进行对比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Zorbax-SB-Aq型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1%醋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5 nm;进样量10μL;流速1.0 mL/min;柱温30°C。在此条件下检测出泡姜中5种姜辣素含量分别为6-姜酚6.38 mg/g、8-姜酚0.87 mg/g、10-姜酚1.73 mg/g、6-姜烯酚0.33 mg/g和姜酮0.07 mg/g。结果表明,生姜经过泡制后,6-姜酚、8-姜酚和10-姜酚含量均有所降低,但6-姜烯酚含量增高,并且产生了少量的姜酮。泡姜姜辣素含量的测定为泡姜风味化合物的研究及泡姜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