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奥义书

奥义书

奥义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亚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专利文献5105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法音、佛学研究、佛教文化等; 奥义书的相关文献由122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卫群、朱明忠、邬焜等。

奥义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2.82%

专利文献>

论文:5105 占比:97.18%

总计:5253篇

奥义书—发文趋势图

奥义书

-研究学者

  • 姚卫群
  • 朱明忠
  • 邬焜
  • 邱紫华
  • 吴学国
  • 唐世贵
  • 孔明安
  • 孙波
  • 巫白慧
  • 张文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路江涌
    • 摘要: 边缘(Edge)英国小说家威廉·毛姆在小说《刀锋》(The Razor’s Edge)开篇引用《羯陀·奥义书》中的一句话:“剃刀之刃难以逾越;故智者云,救赎之道亦是如此。”《刀锋》这本书的主旨是: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逾越,艰难如同越过锋利的刀锋。《刀锋》中的“锋”,英文是“Edge”,边缘的意思。
    • 张统亮
    • 摘要: 一、涅槃"涅槃"一词源自于古代婆罗门教著作《奥义书》中解脱之意,书中认为:"梵者,即梵的认识者在身体衰亡后直升天界,达到解脱。"达到"梵"境界的人,能够"成为自我控制者,在一切世界中具有无限的自由"1,这里面的涅槃定义为了"解脱"和"无限自由"和达到梵的最终境界,完全回避了死亡和消失一词。古印度婆罗门教所注重的哲学思辨力,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能够掌控一切。涅槃为佛教用语"nibbanadhatu",在原始小乘佛教产生后,为了获得更多信徒,不得不做出相应的世俗化改变来适应大众,涅槃也随之依照世俗人物进行相应的改变,并且提出断除人类欲望进行灭度,大乘佛教将小乘佛教"断除欲望"和"度人"相互结合,将奥义书中"掌控一切"变为了"成佛"。
    • 朱明忠
    • 摘要: 吠檀多哲学(亦称吠檀多论),是印度教六大哲学派别中最重要的一支.它发源于古代奥义书,形成于公元1世纪,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吠檀多论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如同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自8世纪以后,以商羯罗和罗摩努阇为代表的两个吠檀多哲学体系占据了印度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近现代新吠檀多哲学融会了东西方思想,调和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同时与政治相结合.由于新吠檀多论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人道主义、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使得印度文化中原有的宗教倾向和神秘主义因素逐渐减弱,世俗主义思想、理性主义因素和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大增强,从而促进了印度文化的现代化.
    • 朱明忠
    • 摘要: 吠檀多哲学(亦称吠檀多论),是印度教六大哲学派别中最重要的一支。它发源于古代奥义书,形成于公元1世纪,经过近2000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吠檀多论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如同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自8世纪以后,以商羯罗和罗摩努阇为代表的两个吠檀多哲学体系占据了印度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古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近现代新吠檀多哲学融会了东西方思想,调和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同时与政治相结合。由于新吠檀多论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人道主义、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使得印度文化中原有的宗教倾向和神秘主义因素逐渐减弱,世俗主义思想、理性主义因素和哲学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大增强,从而促进了印度文化的现代化。
    • 朱文信
    • 摘要: 方东美是20世纪的中国学者群中,兼备哲学比较的使命与天才,并且探赜索微、妙有深造者,他对印度哲学的判教式结论,见于晚年在辅仁大学的讲课稿.根据其学生黄振华课堂笔记所整理出的《人生哲学讲义》为线索,探究方东美将印度哲学纳入他的智慧 架构中的哲学企图,并从中印文明的关系中寻找其中的时代性启示,畅明华严互摄之妙理,兼含爱国保种之微义.
    • 朱明忠
    • 摘要: 徐梵澄(1909~2000年)是现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1945年,他作为一位学者被中国政府派遣到印度圣蒂尼克坦的泰戈尔国际大学讲学,讲授中国历史、哲学、文学等,长达五年之久.1951年,他去南印度的本地治理参观奥罗宾多修道院,并应邀留在这里.他在修道院的华文部工作,主要讲授中国文化和翻译奥罗宾多的著作,在此工作了28年,直到1978年回国.徐先生在印度生活和工作了33年,为中印文化的交流奉献了他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生.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在印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印度人民全面了解中国;第二,把印度古代经典五十种《奥义书》由梵文译成中文,从而成为第一个翻译如此多《奥义书》的中国人;第三,翻译印度现代哲学家奥罗宾多的著作,他几乎把奥罗宾多所有有关哲学、瑜伽和社会学的作品都译成了中文,这些作品大大促进了中国人对奥罗宾多和印度现代哲学的了解.
    • 王兴彩1
    • 摘要: 印度与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此地成为了最早的哲学发展源地之一。印度哲学与中国哲学、希腊哲学是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在世界上诸多哲学流派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印度的早期文献吠陀文系中的《梨俱吠陀》中出现了初步的哲学体系,但整体文献偏向宗教类型,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哲学体系,直到《奥义书》时期印度才形成了完善的初步的哲学体系。文章以奥义书为例,简要分析吠陀文化与印度早期的哲学思想。
    • 赵宗孝1
    • 摘要: 海子,原名査海生,1964年3月13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天才早慧,15岁(1979)即考入北大法律系。勤苦求学,博通古今,遍览中外典籍,尤以搜求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印度《奥义书》《摩诃摩罗多》《罗摩衍那》等古经典为嗜好,至少在1982年已开始诗歌创作,大学期间已获诗名。
    • 朱明忠1
    • 摘要: 徐梵澄(1909~2000年)是现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1945年,他作为一位学者被中国政府派遣到印度圣蒂尼克坦的泰戈尔国际大学讲学,讲授中国历史、哲学、文学等,长达五年之久。1951年,他去南印度的本地治理参观奥罗宾多修道院,并应邀留在这里。他在修道院的华文部工作,主要讲授中国文化和翻译奥罗宾多的著作,在此工作了28年,直到1978年回国。徐先生在印度生活和工作了33年,为中印文化的交流奉献了他三分之一以上的人生。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在印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印度人民全面了解中国;第二,把印度古代经典五十种《奥义书》由梵文译成中文,从而成为第一个翻译如此多《奥义书》的中国人;第三,翻译印度现代哲学家奥罗宾多的著作,他几乎把奥罗宾多所有有关哲学、瑜伽和社会学的作品都译成了中文,这些作品大大促进了中国人对奥罗宾多和印度现代哲学的了解。
    • 李广良
    • 摘要: 一切真正的思想和一切奠基性的学术都必须从“大本大源”处契入。轴心时代的思想之所以至今仍然能打动人心并启人之思者,就是因为其是从“大本大源”处契入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如此;《吠陀经》《奥义书》《薄伽梵歌》如此;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如此;佛陀、耶稣基督,《华严经》《圣经》如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