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失语者

失语者

失语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专利文献74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看世界、公关世界、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 失语者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唐以廷、方强、李有存等。

失语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53.46%

专利文献>

论文:74 占比:46.54%

总计:159篇

失语者—发文趋势图

失语者

-研究学者

  • 唐以廷
  • 方强
  • 李有存
  • 颜菲
  • 侯东晓
  • 孙力珍
  • 库尔玛
  • 漆原
  • 西德哈麦德.默罕默德
  • 丁蕾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娟
    • 摘要: 印度独立以来,因为印度穆斯林民族主义的存在和发展,现代印度国家才得以维持了世俗主义和多元特性。然而,近年来穆斯林民族主义在印度被极度边缘化,印度穆斯林成为印度政坛上的“失语者”,他们以印度为祖国的民族主义者自我身份定位被掩盖。为了说明印度穆斯林为何没能形成统一的“声音”,从话语权与身份构建的关系方面看,建立“失语者—身份构建”模型,可以看出印度教徒的话语掩盖了印度穆斯林的内在自我,使得印度穆斯林整体身份叙事较为负面。加之印度穆斯林的自我身份构建能力存在短板,导致无力与印度教徒辩解。与此同时,具有偏向性的政治话语和政策让印度穆斯林感到更大的不安和恐惧。再者,印巴矛盾致使印度穆斯林处于身份认定相互抵触的旋涡中。一方面,印度穆斯林无力凭借自己的话语改变他者对穆斯林的固有认识;另一方面,印度穆斯林表达越多,愈发会被质疑。在多重矛盾身份的嵌套下,印度穆斯林迷失了自我,成为他人口中的群体。印度穆斯林若要在更大的社会、政治领域中重掌话语权,让印度教徒将印度穆斯林表述为“我们”这一集体或共同体道路还很漫长。
    • 何兵
    • 摘要: 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接骨师之女》聚焦以非裔、华裔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等问题。西方的霸权文化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使得这一部分女性群体陷入了“他者”和“失语者”的困境。后殖民女性主义则为分析这种困境提供了一个视角,只有建构民族身份和坚守民族文化,才能跨域种族与文化藩篱,并实现真正平等。
    • 李浩瑄
    • 摘要: 燕子筑巢,驴子拉车,这是中国农民的生活写照。青年导演李睿珺的新片《隐入尘烟》在不久前上映,讲述的正是一对生活在西北农村的“失语者”夫妇在黄土地上耕耘的日常。这部曾在4个月前入围第72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已上映半个多月,票房才刚刚突破一千万,但它的豆瓣评分持续上涨,从7.8分升至8.4分,成为今年截至目前口碑最佳的华语电影。
    • 王森
    • 摘要: 在网络交际中,网络语体不断涌现,并且几乎每一种网络语体都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得以流行。网络语体的产生,在于某种情绪的表达,而网络语体的流行,深受群体力量的影响,群体力量则源于集体心理的建立。青年为代表的网民群体借助网络语体可以在网络世界中更好地传情达意、完成交际,同时,网络语体的娱乐性可以帮助网民们缓解压力。但作为表达某种特定情绪的网络语体,它的流行,直接导致了大量“失语者”的出现,是一种缺乏语言创造力的表现。此外,网络语体开始渗入现实交际,与其他语体相互渗透,这会进一步扩大“娱乐至死”精神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权威。
    • 溟桥
    • 摘要: 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设计了一款特殊的手套——手语翻译器,它能够将手势实时翻译成语音,让失语者多一种表达自我的途径。该装置的重量相当于半个鸡蛋,成本只需要人民币350元左右,它的材料稳定耐用,且经过多次测试,系统的手语转化语音准确率高达98.63%,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 王倩倩
    • 摘要: 在《人生海海》这部小说中,麦家依旧讲述关于"英雄"的故事,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消解了英雄的神性,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英雄平凡而世俗的人生,塑造出上校这一"失语者"形象.借用福柯的话语理论,将英雄带入到民间话语语境中分析发现:小说突出表现了英雄与乡土社会主流话语格格不入的尴尬境地,这也正是造成上校"失语"的原因;以上校为代表的"失语者"们,在民间话语语境下承受着语言的暴力、遭遇孤独而不被理解的痛苦.最终通过爱的方式达到和解,实现心灵的自我救赎.
    • 马加骏; 吕颖
    • 摘要: 《良民李木》是一部具有“问题”性质的底层小说,作者季栋梁刻画了一批底层人物群像。文章以文学、社会学双重视角对《良民李木》进行再解读,拟用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等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开掘隐匿在“老埂坪”中“变异”的社会分层。并较之作家既往的乡村题材作品,以“权势者”和“失语者”分野,阐释充斥于“老梗坪”社会中的“对立”危机。
    • 周彩丽
    • 摘要: "神童""牛娃"的新闻层出不穷,剧场效应愈发明显。提及"鸡娃",声音大多源自家长的唇枪舌剑,孩子反而变成"失语者"。孩子对"鸡娃"的态度如何?被"鸡"的童年是否快乐?让我们倾听孩子的心声。鸡娃反对派:我不想活成"牵线木偶"我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自己独立安排。没有了父母的督促,我的学习更加自由。我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从而让学习充满乐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课内巩固和课外拓展相结合,从而让视野更加开阔。
    • 曹林
    • 摘要: 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永远的神)找不到其他表示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被重视的社会问题。
    • 何志琼
    • 摘要: cqvip:当代人语言趋向贫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生气时只会说“无语”,高兴时只会说“哈哈”,看到美丽的风景只会说“好看”“美丽”,吃到美味的食物只会说“好吃”“绝绝子”……我们大脑里堆填着各种热词、段子,却在真正需要输出观点、表达复杂情绪时,变得语塞。在“豆瓣”网站上,“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聚集了15万人,他们把这种“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的窘迫现状称为“文字失语症”。你是否也是其中的一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