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失效机制

失效机制

失效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8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29843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天津大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第十三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2015年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五届可靠性工程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大会、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失效机制的相关文献由99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德元、余欢、周益春等。

失效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 占比:0.73%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29843 占比:99.09%

总计:30118篇

失效机制—发文趋势图

失效机制

-研究学者

  • 李德元
  • 余欢
  • 周益春
  • 徐志锋
  • 王振军
  • 蔡长春
  • 潘勇
  • 王福会
  • 马增胜
  • 刘小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亮; 蔺存国; 张金伟; 马力; 苏艳; 程旭东; 邵刚勤; 王利
    • 摘要: 目的基于典型污损释放型防污涂层浅海挂板试验,考察涂层防污性能得分及关键防污特性参数随浸海时间的变化规律,构建污损释放型防污涂层服役寿命模型,并推算关键防污特性参数的失效临界值,以此为评价依据,建立防污涂层室内加速评价方法。方法依据GB/T 5370—2007《防污漆样板浅海浸泡试验方法》进行浅海挂板试验,收集青岛、厦门、三亚3个海域涂层的表面能、粗糙度、硬度、Si—CH_(3)/Si—O—Si比值以及防污性能得分等各项性能数据。通过数学分析确立涂层防污性能得分与关键防污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计算涂层失效时各参数的临界值。设计室内加速老化试验,对比室内加速老化试验与浅海挂板试验中涂层各项性能的变化趋势,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涂层的失效机制。结果及结论结果表明,室内加速老化试验数据与浅海挂板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基于涂层的表面能、粗糙度、Si—CH_(3)/Si—O—Si比值测试可以得出,室内加速老化1 h相当于实海浸泡0.1 a的水平。涂层失效主要是由于组成涂层主体的有机硅Si—O—Si主链发生降解,侧链的C—H也被氧化断裂,生成了亲水性的—OH等基团,并在表面形成了无机硅氧化物。
    • 谷元慧; 周红涛; 张典堂; 刘景艳; 王曙东
    • 摘要: 为研究编织层数对编织复合材料圆管的扭转力学性能和失效模式的影响,采用二维编织铺层(Over-Braiding)工艺及真空辅助树脂灌注成型工艺分别制备了2、3和4层的碳纤维/树脂编织复合材料圆管。通过搭建扭转试验-非接触全场应变测试平台,研究了3种编织层数的复合材料圆管的扭转力学响应。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与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等测试方法,分析了编织复合材料圆管的扭转失效机制。结果表明:编织复合材料圆管在扭转载荷下呈线弹性脆断特征,且形成了贯穿管壁的空间螺旋剪切带损伤区;编织层数的增加利于应力应变的稳定扩散,减少整体结构分层损伤,4层圆管的失效扭矩可达450.00 N·m,分别是3层圆管和2层圆管的1.39和2.20倍;失效模式主要有纤维断裂或劈裂、脱黏、基体开裂或碎裂等,宏观层面的失效模式种类差异不大,但在微观层面,编织层数越少,圆管的纤维失效特征更明显。
    • 陈严飞; 张晔; 冯玮; 孙伟栋; 刘昊; 何明畅; 张恩勇
    • 摘要: 整合API RP 17B规范提出的海洋非黏结柔性软管9种常见失效模式,对国内外柔性软管金属层6种常见失效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细的综述,并针对目前柔性软管金属层失效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指出未来海洋柔性软管失效模式研究的下一步建议,为海洋柔性软管结构设计和完整性管理奠定基础。
    • 周琳; 刘运玺; 付明杰
    • 摘要: 采用真空自耗电弧熔炼及近等温热塑性变形方法制备了原位自生TiB/Ti-55531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万能材料试验机等研究了增强相含量对其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其失效断裂机制。结果表明,热处理态TiB/Ti-55531复合材料的组织特征为α相、TiB增强相弥散分布于β基体。随着TiB增强相的引入及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基体晶粒明显细化,沿晶界分布的粗条状α相逐渐球化,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杨氏模量明显增加,延伸率有不同程度降低。2vol%TiB/Ti-55531复合材料的强塑性匹配较好,抗拉强度为1444.2 MPa,屈服强度为1421.4 MPa,杨氏模量为115.5 GPa,延伸率为9.2%。随着TiB增强相的引入及含量增加,拉伸试样断口的韧窝数量减少,深度变浅,断裂机制逐渐从韧性断裂向混合断裂转变。
    • 谭小芳; 唐凯
    • 摘要: 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对债权人提供更为有利的保护,而债券违约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其持有者的利益。房地产行业的举债经营特点及近年越发严厉的约束性政策,使该行业债券更易发生违约,对债权人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将债券限制性条款分类为预防性与解决性条款,以三个房产企业的首次实质性违约债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债券限制性条款在我国保护债权人的作用效力、以及未能阻止违约事件发生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债券限制性条款阻止违约、保护债权人效果不显著,预防性及解决性条款共同呈现出使用不足及效力不强的情况。研究结论从理论和实践为债券限制性条款的进一步普及债券市场建设方向完善提供了经验借鉴。
    • 程子敬; 王凯峰; 张连洪
    • 摘要: 短切碳纤维片状模塑料(SMC)复合材料内部复杂的纤维三维分布及其造成的多样微裂纹演化过程加剧了其失效分析的难度。针对短切碳纤维SMC复合材料的失效行为进行研究,提出采用微观尺度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实时表征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捕捉碳纤维和微裂纹的几何信息,结合先进的图像采集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而准确重构出短切碳纤维SMC复合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三维结构变化以及微裂纹的完整演变过程,定量测量微裂纹的几何尺寸,实现损伤的精准诊断,并利用Tsai-Wu失效判据和界面开裂后的基体应力场理论等失效方法探究短切碳纤维SMC复合材料的失效机制。该方法的提出对于研究短切碳纤维SMC复合材料的失效过程以及分析相应的失效行为提供了重要依据。
    • 顾姝; 蔡长春; 余欢; 徐志锋; 王振军
    • 摘要: 以铝合金ZL301为基体,碳纤维叠层缝合织物为增强体,采用真空压力浸渗工艺制备叠层缝合碳纤维增强铝基(叠层缝合C_(f)/Al)复合材料。通过室温落锤冲击实验,研究冲击载荷及能量随时间的变化行为规律,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工业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观测其冲击损伤形貌,分析冲击损伤机理。通过冲击后压缩(CAI)实验,研究复合材料在不同冲击能量下沿经纱方向的剩余强度,观察压缩试样宏观与微观断口形貌,分析压缩失效机制。结果表明:冲击载荷作用下叠层缝合C_(f)/Al复合材料发生了显著的局部损伤,正面损伤区域出现了较明显的凹坑,而其背面出现明显的沿经向的裂纹,裂纹长度随冲击能量增加而增大,损伤模式主要表现为基体开裂和纤维断裂拔出;冲击后的经向压缩强度随冲击能量的增大而下降,压缩后的复合材料出现了从冲击裂纹端部沿纬纱方向扩展到试样边缘的横向裂纹,压缩宏观断口中纱线结构破坏严重程度随冲击能量的增加而加重,而压缩后的微观断口均呈现出纤维剪切断裂后参差不齐的形貌。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昕欣团队采用基于MEMS芯片的气相原位透射电镜(TEM)表征技术,探究了Pd-Ag合金纳米颗粒催化剂在MEMS氢气传感器工况条件下的失效机制。2022年4月13日,相关研究成果以In Situ TEM Technique Revealing the Deactivation Mechanism of Bimetallic Pd-Ag Nanoparticles in Hy⁃drogen Sensors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上。
    • 戴征征; 余章杰; 张琪; 陆方舟; 蔡登安; 周光明
    • 摘要: 通过有限元分析对含预填块复合材料帽型单筋板弯曲承载能力和失效机制进行了预测,并完成试验验证。首先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含预填块帽型单筋板实体模型,完成了对筋条和蒙皮复合材料铺层及粘聚区界面的模拟。同时,本文根据Hashin准则和Tsai⁃Wu准则编写了UMAT子程序,完成了对模型的有限元仿真计算,并比较了两种准则的优劣。结果表明:有限元结果中模型的承载能力、损伤机制和失效位置和试验结果吻合,载荷⁃位移曲线大致一致。达到极限载荷时,共固化成型的含预填块复合材料帽型单筋板在筋条的短切纤维块与泡沫交界处发生“压断”破坏,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下降,试验和仿真均未出现筋条与蒙皮脱粘现象。并且,增加筋条铺层层数和短切纤维块长度可有效提高结构承载能力。
    • 齐志燕; 戴丽琴; 王哲帆; 谢莉婧; 陈景鹏; 成家瑶; 宋歌; 李晓明; 孙国华; 陈成猛
    • 摘要: 有序碳和无序碳都普遍被用作硅(Si)的复合材料。但是具有不同结晶度和孔结构的碳对硅基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工作在严格控制碳含量和表面官能团的基础上,选择沥青(Pitch)和酚醛树脂(PR)作为有序碳和无序碳的前驱体,制备了硅碳复合材料(Si@C)并系统地研究了其电化学行为。有序的晶体结构有利于复合物中的电子传输,中孔和大孔有利于锂离子的扩散。具有有序结构和小孔容的碳质涂层为Si的膨胀提供了很好的缓冲,电极在50次循环后仍保持结构完整性。然而,无序和多孔的结构降低了结构的稳定性并产生了很大的极化,这使得循环过程中体积不断膨胀,导致电化学性能较差。Si@C-Pitch在5 A g^(−1)下的容量是Si@C-PR的8倍,在0.5 A g^(−1)下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是Si@C-PR的1.9倍。该研究可为Si@C负极中炭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